导航:首页 > 精华眼霜 > 形意拳精华是什么意思

形意拳精华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09-28 00:53:24

❶ 怎么练好形意拳

三体式说形意拳万法出自,老一辈讲,三体式不仅是技击的基本架式,更是衍生出各种拳法动作的基础,还是行气走气,练通周天的不二法门。我没练出任督循行的内气,但就我的体会,三体式在形成拳术基本框架、调整功态、贯通百节、体会劲力等方面都在极大的好处。所以它绝对是形意拳的基础,不练三体功,到老一身空,哈哈,你信不信?
三体式练法:两脚并拢,立正。两手向身体两侧伸开,由外向内画弧,至头顶曲臂向体前下落,内含按劲,两腿随按变屈,直按至小腹处。这个动作的同时,身体微向左转,面向体左45度方向,翻腕,变拳,拳心向上,向两肋处猛收。这算是第一动。
右手曲臂小臂内侧贴体前向上钻起,钻至下颏处左拳也跟上向上钻,拳头跟在右肘内上侧,拳心向上。两臂开始一同向处钻,右臂边钻边由内向外拧转,拧至拳心向上。钻至鼻前一尺远时,右臂停而左臂不停,在右小臂上面紧摩右小臂内面向前向上钻顶,同时右脚蹬地,左腿向前趟出(立正时的左45度方向),至一步远以脚掌为力点踩落地。两腿始终保持弯屈状态。重心在两脚掌连线的前七后三处(这样人体重心正好是前三后七)。脚向前趟的时候,左拳继续前上顶钻,两拳相交时骤然发力(也可不发力),变掌向前向下劈出,掌心向下。同时右手变掌,掌心向下向回猛拉,停靠在脐下丹田处。定住这个大形不动,就是三体式。下一次再细讲三体式的站法要求和劲力的求得。
三体式秘密(续)
三体式的要领一大堆,网上有的是解说,这里就不重复了。只把几个关键部位的细节再解释一下。
三体式站好了,下面开始调节身体各部分的姿势。从上向下:
头:头要上领。这里是领而不是顶,领是带起全身,顶只是局部作用。头领的关键在在脖子,脖子在竖直的同时要有挺劲,就是俗话的的“梗”起来。这一梗下颏自然内收,而颈椎的弯也自然填平,保证了脊柱的竖直。而且这一梗,颈部肌肉相应紧起来,压力加大,增加了颈动脉的压强,使脑供血充足,易使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练气功气走周天时要过三关,过玉枕关时也要求头领颈竖,我猜也是这个道理。
臀:臀要向下坐。好多拳家要求臀宜内敛,但笔者体会,过份内敛会千成向内向前的上翻动作,而这样是坐不下去的。所以只要臀不外翘就算正确。臀向下坐,头向上领,命门后凸,形成身体脊柱弯曲处填平且对拉拔长(关于脊柱在拳术中的作用请参看本版常书范的脊骨论),这对于形成以脊柱为主发力源的形意拳模式非常有好处。
肩:肩要下沉。只有肩沉下去才能把力量催到手上,才是真正的内家拳的发力方法。肩沉下去再稍稍向里一裹,就形成了身体背部的横向争力。头与臀的互争是纵向的二争力,二肩的互争是横向的二争力。宋,后背的十字形争力便背部大肌肉群得到锻练,就是我们常说的拔背。背一拔,胸自然就含了。所以含胸不要特意去求,它是拔背带来的效果。特意去含,含成了驼背,可别怪我,哈哈。含胸拔背有了,身体自然处于不空状态,大家试一试,是不是这样?
臂:臂的关键在肘。肘要坠。坠,是大臂与小臂形成的三角所构成的平面应与地面垂直,也就是肘尖直冲地面。达到这个要求,必然肘部尽力向里裹才行,大小臂的三角角度越小,裹起来越容易。好,把肘尖冲着地面,慢慢地把手向前推(肘尖千万不要向外翻),你一定推不到头,也就是手臂伸不直。手臂伸得越远,你会觉得臂部的拧裹抻拔越厉害,越不得劲,就像拧足了劲的麻绳,于是,在这种抻拔中你的臂部大筋就得到了最充分的锻练。
哈哈,现在你明白形意拳为什么打出的拳都是曲臂,而不能打直的原因了吧,不是不想打直,是因为这种拧裹劲下根本没法打直。
手:手的摆法各家不同,有立掌,有俯掌,有斜掌。不管哪种掌型都一定有前撑顶的劲儿。后手是收在脐下的,有拉按的暗劲,这样两手又形成了劲力的互争。李仲轩老人说,打一寸拳,实际就是三体式的找劲儿。两手不停地前撑后拉,慢而微,体会劲力变化,渐渐就会百节贯通,功夫就出来了。
胯:胯要吸。所谓吸,是说胯向前的位置要有弯,不能往前顶。如果顶,式子就坐不下去。要有如坐板凳的感觉。吸胯是两胯都要吸。
膝:前膝要向前顶,这样桩架才稳,身体才能顶住对手的攻击而不会散架。后膝要向里裹,才能出来两腿的夹剪劲儿。而且后膝向里了,蹬地才更有力。
腿:前腿要有向后的撑劲,后腿有向前的蹬劲,两腿又形成了前后的争力,好像要去着身体向上去,而臀一坐,又把这股劲压下来,形成了下肢的上下争力,好比两腿变成了弹簧,被压到了极点,只要一放就要蹿出去。类似于百米赛跑着的蹲踞式起跑前冲之前的临界状态,这才能有去意好似卷地风的效果。
好,关于三体式就说这么多,有什么问题欢迎跟贴,一齐探讨!下贴讲述五行拳。
简说鹰捉
鹰捉是形意的母拳,形意的好东西都在这里藏着呢!
形意是一门由博而约的拳术,其理法贯穿于每一式每一手中。形意拳由心意拳衍生而来,心意拳的起源有一说是前辈见鹰熊相斗,感而悟之,以熊形为守,以鹰形为攻,一阴一阳,相符相承,所以形意拳又叫鹰熊(英雄)竞志。
熊形起钻,鹰形落翻。这个起钻落翻的大宗旨就是现在的鹰捉。
鹰捉起手的一钻,正是熊形;后手的一起一落,恰是鹰形。
形意拳总爱讲翻浪劲,什么是翻浪劲儿?就是这个起钻落翻!翻浪劲的母亲是螺旋,父亲是束展,但做为儿子的翻浪劲却比母亲或父亲更有本事——打击效果更好!所以形意拳更强调翻浪。起落、进退、开合都是在围绕着翻浪作文章;硬打硬进也好,脚踏中门也好,仗的也是这翻浪劲。这是基本功,没这个功夫就打不了人!
翻浪劲怎么练出来?就从鹰捉里找,所以鹰捉就成了母拳!
裹践钻的老三拳转身没缘见到,只在网上看过一些论及此的文章,是耶非耶不敢妄加评说,但从一些描述来看,这老三拳的练法应与鹰捉有相通之处,因为它们求的内里的东西是一致的。有人说形意拳的精华裹践钻失传了,笔者不敢苟同。好东西只会越研究越细,越研究越透,谁会放着百元大钞不捡偏去拾一分的硬币?
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都在鹰捉里面了,形意讲雷声内转,鹰捉也没把它丢了。六艺尽在其中,舍鹰捉而求别法却想通形意拳,无异缘木求鱼。
鹰捉是“动”的学问,前承三体式静态桩法,后引五行拳、十二形的应用拳势。转身以为:鹰捉为形意拳中第一要义,最值得习者下功夫!
以上为一家之见,有不同观点者尽可存疑。
补充:多数的形意练法都把鹰捉和劈拳混为一谈,有用掌的有用拳的,其劲法多找翻浪劲,其中鹰捉的成分多些。尚派把鹰捉提出单练,专求翻浪劲,而劈拳另有一功。尚派劈拳讲肘打,用拳形,更注重锉压之劲。
劈拳解说
动作:三体式站好(左手在前),左手向下向回循弧形拉至小腹,变拳,身体亦同时略回缩。右脚蹬地,左脚前迈半步,同时左手如三体式起式时一样向前向上钻,钻到不能再钻时停住。与上钻同时,右脚跟进,脚掌与地面平等地停于左脚踝内侧,右手待左拳钻至一半时变拳随左拳一同上钻,附于左臂肘内上侧,拳心向上。下一动:借身体贯性左脚蹬地,右脚向前趟出,右拳贴着左小臂相摩向上向前钻,两拳相遇时猛然发力,右拳向前向下劈出,左拳猛力回拉,至小腹处停住。右脚跟上半步,成为三体式定式。
解说:
劈拳的练法有很多种,有以拳为斧劈下的,有以掌为斧劈下的。不管哪一种,要领差不多。
1、 劈拳打的是整体力。
形意拳有个特点,全身一体,一动无不动,发力也是全身整劲,没有局部用力的。劈拳更是如此。先一动左手的一钻,钻前先有个身体略回缩,再展前钻,力是由这一展发出来的,不是单纯的手臂动作,这在形意拳里叫束展。后手的劈也是腰脊一抖,加上前后手互争(力矩原理)的力劈下的。劈时腰臀有个向下一坐的小动作,这一坐,身体整体一沉,劈力就沉实异常,等于是用整个身体去劈。从前我与师兄弟们试手时,对方直拳,我只很快地随意一劈,用上了劈拳劲,竟劈得他小臂如欲断折,疼痛难忍。当时我就想:老李的杀前锋手,用这种杀法,真能一击让对手手臂报废。
劈拳的整体力还体现在全身一致地向前进击。我总觉得形意拳有点像坦克,横冲直撞势不可挡。手臂伸出去不过是坦克前面的炮管,坦克撞墙,炮管先触到墙,但撞的力量却不是炮管本身,而是坦克本身前行的力。劈拳也是,实际劈拳向前的力全是身体前移带来的,手上只有一个向下的劈劲,加上身体的移动才表现出手的运动是一个弧形轨迹。这在形意拳里叫“万式有一顶”。
2、 手打三分脚打七
形意讲手打三分脚打七,不是用脚去踢,而是蹬地进步的发力与取势(请注意这两个字,以后我会专门讲它)。大家都知道消息全凭后脚蹬,可是前脚也有打,这就是前趟冲击拔敌根节的“趟”。前腿要有股趟劲,如铁犁翻地,遇见什么东西都把它掀起趟飞。尚派形意拳中在一路专练这种功夫的“趟步”练法。如果趟到敌腿,敌人根节动摇,自然跌出;趟不到敌腿,这种方法也特别有助于全身的发力,可以说它是整体发力的一部分。
本论坛先疯在个步法详析的贴子,讨论热烈,他谈到步法中前腿要有崩劲,其实正是形意趟步所说的趟劲。这个劲力是两腿相并时如弹簧压紧,再开时后腿蹬前腿崩,如弹簧骤伸,反向争力,才能趟得起人。不过这个劲不太好练,练到摧人根节还易,练到脚起人飞则困难重重。哈哈,我只能摧人根节,脚起人飞就只能飞七、八岁的孩童了。
3、 细节不能漠视
劈拳有几个细节,不注意劈拳练不好。第一是“小指翻天”:前手钻出的拳要力钻边由内向外螺旋,要旋到小指一侧向上,即旋到拳心不是平向上而是斜向外向上。只有小指翻天了,才说明肘充分地“坠”了,里裹了,才是形意的拧裹劲儿。肘外张是无法小指翻天的。第二是后手劈的时候要边劈边向内螺旋,也是不离螺旋劲。但内旋时肘不可外张,要保持“坠”。肘坠,首先是自身防护好,看住两肋,再者是保证发力是由腰由脊而入的三催整劲,还有是桩架不散。第三是发力时机不可过早。“手见手分”,两拳想遇才发力,这样能充分发挥力矩的优势,才能“前后手用力一样大”,打人才狠。第四是手型问题。劈拳手型有用拳的,有用掌的,其实无所谓。因为劈拳真正的打击部位用的前臂的近腕处,这里才是“劈拳似斧”的斧刃。用这里击打硬度高,打击面积大,截击敌人手臂最好用,一打准失上,百不失一。打人身体也好,打上后震得胸腔难受之极。
4、 劈拳的实际应用
劈拳实战时要近身而发,远则失中,打上也是稍节劲,杀伤力小。我个人最爱用劈拳杀敌前锋手,效果蛮好。劈拳实战时要灵活,不要拘泥于动作形式,只要是劈拳劲,就是劈拳,外形并不主要。活学活用,才是拳法的根本!

❷ 请问学形意拳的顺序

桩功是根本,如果不练好桩功内气不足,练什么都是白练,所以要先练桩功。五行拳按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的道理,要按劈、钻、崩、炮、横的顺序来练。

下面这篇文章供你参考:

尚云祥谈形意拳
作 者:杨 维
文章出自:《武当》2003年4-5期

一、桩功有抻筋拔骨,静中有动的特点

形意拳的桩功以三体式为主,除有增强体质,为技术筑基的作用外,还别具技击内涵。武术谚语云:“筋长力大,肉厚身沉”。正因为通过锻炼把肌膜抻开,关节才能灵活,肌肉伸缩力大,尤能增加弹性和爆发力。运用到技击上,才能抻得长,放的远,打击力大。三体式桩功虽在静态中,却突出地强调这“抻筋拔骨”隐形于内的内涵作用。这正是构成形意动作开展、灵活、发劲迅猛刚实的基因。实际上,这一特色是从站三体式桩功就开始得到训练了。
经云:“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以武术技法来讲,静中无动,就等于有形无间,空势无备。锻炼桩功为全面的筑基功夫。这是内外和体用兼修,使之按技术要求,掌握好外形姿势和动作正确,以及追求内意的训练,使之从静中求动,向意动气行,气沛周身,动静一气,形神一体的高级阶段进军,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妙境打好基础。因此,三体式桩功又突出强调这“静中有动”的无形无相的内涵技击作用。实际这个“静中求动”的“动”就是“意”的训练,孔是神与气的内涵和内经的培育。因此,这个“动”,不仅要“求”,而且必须要有节”,故突出强调“静中有动”。由于这种内在的精神作用,对中枢神经起到良好的调整和保健作用。加上在神拔锻炼中,对肌肉的运动,使血液流畅,供养增多,加强了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故有较好的健身体疗作用。练三体式是变化人的气质,正是因为它不努拙气,不用拙力,而在沉静自然中按规矩操作,从而使肌体和精神都得到全面锻炼。
对上述“抻筋拔骨”和“静中有动”两项特点的表现和作用分述如下:

(一)抻筋拔骨的表现和作用
①额收头顶和气沉丹田,这是对身躯上下的神拔。利于上通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下固灵根(即丹田)。在“龙折身”中的顺胯、拧腰,是对身躯拧转的神拔。它会助长丹田的发劲,并贯达于四肢。 ②拔背、沉肩、坠肘,是对上肢臂部的神拔。特别是肘的裹,裹而又下坠,使肘窝朝上,在手掌俯扣正确的条件下,使肩、肘、手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并要舒展伸长。这祥,拧伸力大,“三催”(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劲整。加上内意的配合,会使气贯梢节,手会有康账感、热流和气感,以至指关节时而有吱吱响动。
形意出拳时,要求“明了三星多一力”。不仅肩窝肘窝要伸开,连攥拳所出现的腕窝也要伸开。而站三体式桩功时,前手虽是俯掌,但掌心要回收,掌指前顶,虎口挣圆,同样具有伸腕之意。在这种技术规矩要求下,虽是用意不用力,却能促进“三催”劲整,气贯梢节,劲达于指。因而使内劲放得长,打得远,助长发劲的弹性。 ③两腿弯曲,前三后七,形成“夹剪”,这是下肢腿部的神拨。前腿三成劲,后腿七成劲。特别是前脚尖朝前,前膝亦向前微挺,整个腿脚要向里收夹。而后脚尖外摆(与前脚成45度),后膝却要里扣,这样就使前腿与后腿形成既可灵活,而又沉实的“夹剪”劲。不仅对踩、膝关节,就是对胫、股肌肉,也都起到极大地抻拔作用。因为膝关节反应比较敏感,故在站桩中也会出现吱吱响动。 尤其是后膝的里扣,配合上体“龙折身”的反拧,形成腰胯间的抻拔。更增大上肢前钻,下肢前趟后蹬之劲,也大大助长腰部发劲助威力。 上述这些要求,表面上显不出什么特殊之处,但却能给周身一体,丹田发劲,打长放远,迅猛刚实,带来莫大的技击实效。这也正是三体式为培养技击实效的精微内涵之一,也可以说是站三体式的神髓之所在。

(二)静中有动的表现和作用
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动静同理,体用一源。而站三体式桩功,既讲体用之效,又究动静之理。故而它是从“静中求动”开始的。不真动就谈不到知“意”,不真静就谈不到知“性”。静为性,动为意,不静则真意就不能发动。真意能动,才会“妙用则为神”。故形意拳要求形神合一,进而追求“虚极静写时,则还于先天本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也”的高超境地。而这些追求又何尝不是用意,来引化神气而求得技击上的妙用。三体式正是为了发挥动静和体用之作用而筑其基,也是“静中有动”内意锻炼的开始。它的表现和作用如下:
①内视筋骨,意注上肢梢节,在沉肩坠肘的配合下,掌指就“有动”,有麻胀感,有热流和气感,以至指关节时有吱吱响动。虽只用意不用力,却能力贯掌指,气贯梢节。 意注下肢,在前膝挺,后膝扣,又在“龙折身”的配合下,膝关节就“有动”。有酸痛感,有热流和气感,以至膝关节时有吱吱响动。这样就能使下盘根固,后腿蹬进力大,还可气贯“涌泉”,亦可治疗关节炎和寒腿等疾病。 ②调息归根,意注丹田,小腹就“有动”。有热流和气感,会使丹田真气逐渐充盈,因之体强、根固、内劲中生。津多咽之,意引丹田,会有腹鸣,咕噜声直下小腹,会觉腹腔松畅,气顺腹实,更有益于内脏和腹腔疾病。这就是所谓“练丹田之气”,“丹田久练灵根本”,亦即“固灵根”,“真气退藏于密”,也就是所谓“元神元气”相合,由无而有,由小而大,一气之动,发之周身。也是使内劲的形成和发动有根。三体式正是从静中求其动,得养炼之始。当通过动作和套路的锻炼,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 一,周身完整一气,把明劲打好,练到刚健之至时,则“刚至柔生,柔极自化”。这时站三体式该提高要求,则要以“悟灵性为至上”,用“神意气合于丹田,运化周身,无微不至,感之遂通”。这则是三体式桩功最后从“静中有动”而至“动中有静”所要追求的高深造诣,到此境地自会“无处不有,无时不然,触之自应,不思而得”,则“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妙境,自可得之。这也是尚云祥先生为我们指出的内外兼任,体用并重,向高超境地进军的阶梯。

二、继承“趟劲”特长,体现“脚打七分”技法

经云:“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应后足蹬,与人交勇无虚备,去意好似卷地风”,“挣崩摘豆角,犁周五趾顶”,“脚打七分手打三”,这些拳比要义,突出的就是要求练形意必须练出上步的前趟后蹬之劲。这不仅是形意拳进步快而远的特点,而且是如犁翻地,有把对方拔根抛出的绝技。惜此技法知者甚稀,乃至对上述拳经要论,多有曲解,失去真意。 所谓“去意好似卷地风”,就是要把上步的“趟劲”练成像摧枯拉朽的卷地劲风,既猛又快。“犁搁”就是要把“趟劲”练成像铁犁翻地一样,劲大力实,拔地而起。利用上步所发挥的“脚打”,能如此劲大迅猛,用在技击上,自然比手的作用力大得多,因此才有“脚打七分手打三”的提法和要求。尚先生晚年所练所教,凡是上步都强调要练出“趟劲”来,对形意这一绝技,起到继承和发扬作用。习之功到,乃知“卷地风”这一“脚打”的深切涵意。也就进而掌捏了“脚打七分”的真劲。

三、动作进顾一体,舒展灵活

形意拳的出手人手,突出强调“肘不离肋,手不离心”,乃是形意主要顾法之一,是利用上肢以护心、肋;但又是打法中主要的蓄劲动作,为使臂借身劲而劲大,身借臂劲而得发。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三催”之劲得以蓄而发,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出洞入洞紧随身”则是“虎抱头”的具体运用,小臂里抱于额下,既是保护头胸之“顾”.又是发挥拧里坠,以蓄力持发之“打”。正是打顾一体。 在出手发劲上,则突出强调“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而“起横不见横”中的“横”是顾,用时在“不见横”中就含有势正劲顺之长,就可用于“打”。 “落顺不见顺”中的“顺”是“打”,用时在“不见顺”中就含有“横里”之劲,见来手即可用于“顾”。且“起与落“横与顺”本身就包括“顺中有逆,逆中有顺”,既相辅相成,又“打顾”如一,既是“顾中有打”,也是“打中有顾”。形意严格要求进行平素锻炼,刁之功到,用必自如,形成“打顾”一体的特点。
武术动作在运动中,能保持周身轻松、自然、不努气,又丝毫不用拙力,才能身手不滞,舒展灵活。只有四肢舒展,周身顺遂,才能练好动作,找到每一动作应有的独特技巧。以至练功、找劲,向高级阶段迈进。在桩功练“抻筋拔骨”的基础上,练动作时再能舒展,自然就会身手连用自如,由柔和入刚实,而致抻得长,放得远。所谓“先求开展,后求聚凑”,正是为了打好刚劲转入柔化创造前提。形意拳在做动作时,要求周身四肢放松,但要处处合乎规矩,使劲意充沛,无处不到,神气内敛,归人丹田,因而使动作做得既舒展灵活,又沉实劲整,气势夺人。至此,对什么。远近一丈步位疾,两头回转寸为先”,我在场中无定势,或把或拳望着就是”,“不知进退枉学艺,不知起落枉伶俐”,。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若遇人多三摇两旋”等等,经义对机动灵活的要求自可意到步随,身手如一,无往而不得也。

四、发劲迅猛刚实,体现“火机一发物必落”的技法

形意最显见的特点,是在动作和发劲上既迅猛又刚实。因而同辈们说:“练不出迅猛刚实的爆发劲来,就不能说是刚劲练到了。”尚云祥先生年过古稀时还说:“我再有三十年阳寿,就再打它三十年刚劲”。这句话的涵意,可惜真正理解的人并不多。但确实是额扑不破的真理。是先生专攻形意,磨炼一生,从实践中得出来的不同一般的经验总结。人们大多数知道先生艺高望重,不畏强暴,一生比武的事极多,甚至不胜枚举,因而名扬武坛。可是人们却很少知道先生原是个身材矮小,体单力薄的人。李存义先生曾认为尚先生不是个练武的材料,因而最初投师,李先生竟至不肯收留。而尚先生就是这样从自身条件不好中硬练出来的,求得了真知。尚先生说的那句话,实际是自身的体会,又是自我的鞭策,决不是纸上谈兵。我们不能不承认它的实用价值是大的,也是很宝贵的。 因为形意发劲制敌的基础是讲。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尚先生“硬打”就是不管对方是动是静,动也打,静也打,不管对方是刚是柔,刚也打,柔也打,不借很性,不借他力,遮也打,拦也打,沾着就发,这才叫”硬打”,才真正有发人的本领。要想做到这样,就必须打好刚劲。不努气,不用拙力,从自然合谐中练出完整的刚劲来。再把刚劲练出迅猛刚实的“爆发劲”来,才能达到。起如风,落如剪,打倒还嫌慢”,“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的打法要求。才能使内劲逐渐充盈,打得实,放得远,势如奔雷。有了这种疾用骤发迅猛刚实的爆发劲,才算得到了不借外力,自身发劲,沾着就有本领。有了它才能体现出形意的真劲,火机一发物必范的技法要求。故尚先生虽已步人柔化的高超境地,仍在充实自身劲的真本钱,不断苦练刚劲。教人也是这样,形成发劲迅猛刚实的形意风格。尽管有些门人已经掌握并善于运用属于暗(柔)劲精华沾身纵力的翻浪劲,也仍然练刚劲,时而找找柔化之劲,只要这样做,就感到相得益彰。这已成为门中的风尚,不这样就好像不过瘾,不这样也不长劲。一句话:“练不出迅猛刚实的发劲,手到对方身上就没有‘想打就能放’的威力。”实际是不是这样?识者通过自己的实践,定会得到明确的答案。

五、内劲充盈,催“三节”惊“四梢”。

练形意拳的内劲,有“返先天”之说。因做动作,就必须轻松、合谐,任其自然。不努气,不用后天拙力,从虚灵自然之中把形体调整好,把身外散乱之力消融归一,随同把身外散乱之神、气,按拳术之规矩,纳人丹田,与先天真气交融,成为浑元一体,由微而着,逐渐充实,运化于周身,融融和和,无微不至。以之应用,无处不有,无时不然,便形成形神相合,体用一源的内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使肢体上下相随,意、气、力融于丹田,能运之周身,逐渐形成内外合一,完整一气,这便是体用一源的内劲。从形意拳的三步功夫来说,基础打不好,刚劲不完整,是培养不出内劲来的。它在运用中是以腰为主宰,运之周身,人劲通灵,玄妙自生。尚先生教练形意拳,所以着重练功找劲,练的就是形神合一,找的就是体用一源的真劲。不讲形式,不讲招法,专讲找劲,故练出来自会形神完整,内劲充盈。
形意表现的形神完整,内劲充盈,是与严格掌握和运用催“三节”,惊“四梢”分不开的。经云:。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讲“三节”,练形意的都知道,向躯干、臂、腿无处不分根中梢三节。臂的肩、肘、手,腿的胯、膝、足.,又分为根中梢三节。这三节,如合而为一,腰为主宰,就可使通身一体,完整一气。如分而为三,又各有所司,各起各的作用。所谓。拳打三节不见形”,绝不是拳打被截再用肘,肘打被截再用启。那是用招的打,又是见形的打。应该是利用“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三催劲,手被截,肩、肘仍催,在被截处发劲打之。这样的变劲不变手就“不见形”,就“被打不知不见”,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拳打三节不见形”的奥妙所在。意、气、力融于丹田,运之“三节”,在这样的技法支配下,自然三节合一,节节贯通,通身各个“三节”都能如是,自然身形劲路合成为完整一体,内劲会逐渐充盈。
讲“四梢”,即毛发为血梢,指、趾甲为筋梢,齿为骨梢,舌为肉梢。四梢的发动,即叫“惊起”,说明它主要靠精神振起的作用。亦即“意有所感,神之所施也”。如经云:“怒发冲冠,血轮速转”,。舌卷气降,虽山亦撼”,“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有勇在骨,切齿则发”。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四梢”的精神威力。平时锻炼,能时刻在意,神之所至,自会气势凌人。通过头顶、舌顶、齿扣、指扣,以长其威。这样运用到技击之中,自会大增摧敌之勇。尚先生教练形意强调“神”的运用,以惊起“四梢”之神,还有发动内五行之“神”,与身形劲路相结合,就构成形神完整,内劲充盈这一特点。习之以恒,操之自如,那伯是疲惫不堪之时,能以操练,会立起精神。不论用于御敌,还是健身,自然都会起到可贵的作用。

六、独精鹰捉,发挥劈拳的特殊作用

练形意的第一趟拳,起钻是拳,落翻变成俯掌,形成三体式的这趟拳,人们叫它“劈拳”,而尚先生叫它“鹰捉”。这样叫是有道理的。
1.它是掌,不是拳,就不能叫拳。
2.“劈拳之形似斧属金”是拳经的定论。它既是掌,又是俯掌,根本无似斧之形,更无法练出似斧之劲。与拳经所要求的劈拳劲根本不符,这就说明它不是劈拳。
3.经云:“出势虎扑,起手鹰捉。”既然提出起手动作是鹰捉,而五行、十二形等拳的起手,又都用的是它,所以应该管它叫“鹰捉”。论起这趟拳,说来很平凡,练形意的人都会,但是不好练,甚至有一辈子吃不透,练不到的味道。为什么?广义来讲,五行、十二形,一种拳一种劲,甚至一种拳包含几种劲。而形意独具特色的,最根本的劲,却在于起落、钻翻。故在拳经中对起落、钻翻的技法讲了许多许多。甚至提出“不知起落枉伶俐”的警语。说明“起落”在形意技法中的重要性。如果把“起落”简单的理解成是动作的起伏,就大错而特错了。形意拳起落的精华就体现在“摩挲劲”上,也就是人们很少知道的“翻很劲”。而“鹰捉”正是练这种特殊劲的基本拳,故称它为“形意母拳”。经云:“起为钻,落为翻”,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如果对“鹰捉”的起落、钻翻不理解,就谈不上领会形意真谛。正如尚先生所说:“不懂起落,就是傻练!只能闹个好身体,没法领会其中的窍要。”这话确实是开启形意之秘,是启发和激励后学的良言。因此把“鹰捉”视为开启形意奥秘之门的钥匙,是阳刚步入阴柔,掌握刚柔相济,沾身纵力技法的窍要。故而干锤百炼地钻研它。正因为五行拳之外,比别人多出这一趟名叫“鹰捉”的拳,而又特别重视它,说独精“鹰捉”可称为形意特点之一。
经云:“劈拳之形似斧属金,内通于肺,外达于鼻。”尚先生所教的劈拳和鹰捉的动作基本相同,只是把落翻的俯掌变为立拳。别看这外形由掌变拳,差别不大。但结合到意与力的运用,则变成截然不同的两种内涵。“鹰捉”的掌是通过钻翻,以发挥它的“摩挲劲”。而劈拳是以前小臂作为斧刃,通过钻而劈发挥它似斧前劈的劲,显然,两者有鲜明的不同。特别可贵的是,劈拳发劲的着意点,不在拳和肘的关节上,而是在两关节之间的小臂上。这不仅是头、肩、肘、手、胯、膝、足七拳之外,又多出一拳。而且是超越用关节突出处打人发劲的武术技法惯例,起到了在技法上具有特殊涵义的作用。

七、还有些说法和练法与一般不同之处

除上述“鹰捉”与劈拳外,还有一些动作和理论与一般不同的,但与拳经对照,还是很有道理的。择述于下,供读者研究,参考。
(一)五行拳的顺序。人们练五行拳,大多数是按金、木、水、火、土,形成劈、崩、钻、炮、横的顺序来练。而尚先生则不然,尚先生说:“讲五行,就得讲生克制化。练五行拳即为治病、健身,变化气质,提高技术,就得按五行相生的道理来做。也就是按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的道理,形成劈、钻、崩、炮、横的顺序来练。就中医来讲,按五行相生对身体才有好处。就练功来讲,能内外兼修,才对体用更为有益。总之,不论是练拳还是治病,都应按五行相生来做才是。否则,钻与崩的顺序一颠倒,就出了问题。因为,劈属金,崩属木,相连地练,便形成了金克木;钻属水,炮属火,又形成水克火,既不相生,反而相克,讲五行却又违反生克的规律,从道理上是讲不通的,当然效果也就不能理想。”
说起中国的阴阳五行之说,是朴实的唯物论,国外亦多知之。而且中医更是按阴阳五行之说辨证治病的,尤为国外炎黄子孙所熟知。中国武术要推向世界,形意拳也早为国外武术爱好者所熟知和学练。而近代人教学或着作中,也常讲五行生克,也讲五行某拳属什么,练它对五脏哪部分有好处。可是练的顺序不对,道理就讲不通。将来外国人追究起五行拳的健身和生克的道理,我们就不能自圆其说,岂不有损于中纠正过来。这是不应该碍面子受什么身价虚荣影响的。
(二)钻拳,是属于五行拳之一的。一般有两种练法(主要不同在手上)。一种是前拳只向内翻转,撤回腹前,同时后拳经胸由嘴前顺前拳上钻出。两拳如此交替进行。另一种是前拳先变掌,当后拳由其上钻出时,再握拳向内翻转也撤回腹前。这两种练法皆与尚先生所教不同。
经云:“钻拳之形似电属水,内通于肾,外达于耳”。无疑要求象形取意的。说钻拳似电就不是指的快慢,而是指的形象。古时说电,就是指的雷雨天的闪电,故又有“似闪”之说。那就是说,钻拳在动作上是有似“闪”之形的。说它“内通于肾”,就是有助肾腰的动作和作用才是。而尚先生所教的钻拳,当前脚向前垫步之前,先收回半步,同时将前拳变掌向胸前勾回,等前脚向前垫步时,同时将勾回的掌继续向体旁向前上方摆抖成立掌,当后拳经胸由嘴前顺前掌上钻时,前掌同时变拳向下向里扣掳,并翻拧,撤至脐旁,拳心向上。这个练法的前拳变掌后向胸前勾回,直到向前上方摆抖,这个连贯动作就有甩臂、抖腰的劲,既有“似闪”之形,又有活腰助肾之功,还有独到的里裹之劲,是符合拳经要求的。
(三)鱼它形拳是属于十二形拳之一的。一般说是学“鼍”,是指“鼍龙”,又叫“扬子鳄”,也叫“猪婆龙”。我们知道,马学礼和戴龙邦所传的十大形中早就有个“龙形”,当然没必要再学其他什么如龙之类的动物了。是李洛能先生又创添了两形,此是其一,共为十二形的,传于河北以后更普传开来。我们看看传自河北的,附有戴龙邦写《六合拳序》的手抄老谱,写的不是“鼍”而是“鱼它”。说它有“浮水之精”,并注明即“剪子股”。“鱼它”与“鼍”就有了很大出入。尚先生说:学鱼它形,一般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认为鼍龙的“鼍”很凶猛,有人又说它是水族中身体最灵的,就误以为是学它了。其实,“鼍”是鳄鱼,并不是水族中身体最灵的,要说它笨还差不多。它是游水而不是浮水,是身在水中,只是头、背上半部露于水面,而且是前直绕游进的。它的爪子是大巴掌型的,并不轻灵。而老谱注明“鱼它”即“剪子股”,又叫“香油”,也有叫“卖油郎”的,动物界称为“水上游客”,译音名叫“银芦”。即被称为“水上游客”,说明它才真正具有“浮水之精”。我们要学的正是鱼它,而不是凶猛的扬子鳄“鼍”。尚先生还说:鱼它是灰褐色,长不足寸,有六双细长的腿,雨后在积水面上常见到。它浮在水面上,动作非常轻灵快速,又是左右曲线前进的。“鼍”与“鱼它”这两种东西绝不相似,按拳经的说法,我们要学的是“浮水之精”,而不是凶猛;我们实际练的是左右曲绕向前进步的,而不是向前直线进步的;练鱼它形拳时的手型,只是拇指和食指伸开,其他三指是卷曲着的,分明是学虫类的爪,而不是学大巴掌型的鳄鱼爪子。从上述各点证明,我们该学的是鱼它而不是鼍了。说明尚先生所讲所教的练法是正确的。而“鱼它”与“鼍”同音又是游水,且很凶猛,人们便认为是学它而写“鼍”了。如果我们真要像鼍其形,取鼍其意,而学用其技,则与拳经大为相谬,而且动作含义更不相符,相差甚远。尚先生独能辟谬传真,实形意拳法之幸也。
(四)鸟台形拳,也属十二形之一,是李洛能先生于十大形之外增添的两形,此其二。大多数练形意的都承认学的是鸟类,不是兽类。但在现代词典上无此“鸟台”字。尚先生说:“鸟台又名免鹘”,是一种小鹰,又叫“秃尾巴鹰”,它的尾巴短,猎户多用成禽磨其爪,专用以捉野兔。拳经指出,“鸟台有竖尾之能”,因人们不知其物,又不知其性,更不理解它何以有竖尾之能。于是一些书文中不是依样画葫芦,便是猜测臆断,甚至怀疑或否定“有竖尾之能”。尚先生说的明白:·“野生的4t多站在很高的树枝上,时常头朝下,尾朝上而倒立着,为的是俯窥狡免或野鸟,以便发现及时,迅即扑捉,这是其他禽兽所没有的特点,故要学它的竖尾之能。”
有的书文把“鸟台”写成“马台”,这是不对的。因为“马台”是劣马。在十二形中已有马形,学它有“疾蹄之功”,既学了奔驰的骏马,当然不会再去学劣马了。在一些书文或口授中,亦因不知“鸟台”为何物,有人把它写为“鸽”,当然是错误的。也有的把它说成是“传说中的一种类似鸵鸟的动物。如果真类似鸵鸟,则只能善走,绝无“竖尾升空之能”和“下落摄物之力”,因此说它类似鸵鸟是误解。也有人着书把“鸟台”形写成“鹘”形,虽因“鸟台”字现代词典上没有,而且“兔鹘”即是“鸟台”,因而写成“鹘形”,但与十二形传统名称之音“tai”不符,故亦不恰当。这些错误,应该澄清,弄个明白。
至于谈到鸟台形的技法和发劲,臆测之说则更多。有人认为它“臀尾为一拳”,或认为“胯打”是它的技术核心,甚至更多的说它有“下落捣物之力”,实际都不对。尚先生说:“鸟台形既不是用‘臀尾打’,也不是用‘胯打’,而纯粹是丹田省气,用的是‘肋腹打’,使两臀由上下落里裹,贴肋束成一力,前挤、上撑发劲。既是要学“鸟台”向前向上发劲的竖尾之能,那么所谓‘向下捣物之力’,虽然也可以练和用,但非拳经所指,就不是此形之特长。”经云:“肋腹打去意沾阴,好似还弓一力精,丹田久练灵根本,五行合一显其能。”这一肋腹打,才真正是鸟台形的发劲之本。
但在拳经里有关打法中曾说:头、肩、肘、手、胯、膝、足是七拳,也叫“七星”、“七曜”。但有人着书写:“七曜者,即头、肩、肘、手、胯、膝、足七体也,十四个用法为拳中要领。”这一说法,把头列双数,是没有道理的,当然是错误的。而且所谓的“十四个用法”也就是拳经所说的“十四处打法”,亦即七拳左右共十三处,加上臀尾即所谓“以上以下十四处打法,俱不脱丹田之气”。但实际上,却仍然遗漏了成为郭云深、尚云样先生威震武林之绝技的“肋腹打”。如果把它加上,实质应该称为“以上以下十五处打法,俱不脱丹田之气”才对。正因为“肋腹”这一处打法人们不知道,由于竖尾才产生一些误解。实际在动作的表现上,是以两臂代尾,使两臂里收贴肋,裹束成为一体,如一尾之形,向前挤,向上撑,这就是学鸟台的竖尾之劲。鸟台的尾短,故练鸟台形的双臂出拳亦较短。莫道拳较短,但因是直接用丹田发劲,并借助腹打的威力,故其攻击力亦是很大的。平素在鸟台形的使用上,因用双拳攻击对方腹部,容易截气以伤人,故在一般的使用中,常把双拳变成双掌来用,名叫“掩手”,是亦顾亦打,既易控制对方,又不伤人,故为形意前辈们所常用。一旦接触到对方的腹部则发劲,会使对方站立不住,双脚拔跟离地而起,着力虽大却不伤人,这才是尚先生所传“竖尾之能”的奥妙所在,不同凡响。形意拳各支所传,尽管有别,但基本上大同小异,或可谓各有所长。因形意知之者少,特别是尚先生晚年所练所授,尤多不同之处,持书其特点,以供读者参考,或有益于发扬其道也。

(责任编辑大江)

❸ 形意拳十二形精典套路的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的十二形,必须在五行拳练好的基础上才能练习。
本书介绍十二形时,每“形”都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故事或老前辈们的真人真事,来说明该形的风格特点、练法和要领,使读者对该形有一个理性上的全面认识;第二部分介绍该形的传统练法(即基本套路),这些传统练法也是该形的精华,一定要下功夫,从而找到该形的特点和劲力;第三部分是重点介绍该形的精典套路,通过练习可以提高练功的兴趣,可以丰富掌握该形的更多的巧妙手法,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可以更深层地理解该形的特点和要领;第四部分是技击实用,通过某些动作的使用介绍,学到自卫防身的本领。总之,通过这四部分的学习和练习,必然能领悟该形的精髓,掌握该形的功法真谛,从而练出形意拳的真功夫。

❹ 形意拳怎么练

意拳博形意拳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以及它的技击价值、健身价值和表演价值,早已被广大群众所认识,学练者遍及神州大地,这无疑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了帮助初学形意拳的朋友们纠正和克服在学练形意拳过程中较常见的毛病,现将这些毛病归纳为“十病”,一一列举,望朋友们注意克服: 1、歪头缩颈,其势不正,前俯后仰,皆身是病。 2、张口吐舌,双目无神,任督难通,视物不清。 3、左右歪斜,驼背弓腰,重心不稳,步法不灵。 4、挺胸吐腹,努气拙力,气难下沉,心身受损。 5、出拳直臂,双肩高耸,三节不明,劲力难顺。 6、肛门不提,丹田气散,内中空虚,元气亏损。 7、胸腹暴露,两肋开张,自身不严,敌易入侵。 8、突臀挺胯,敞膝开裆,中门无守,敌攻难防。 9、腕成死弯,出拳上扬,攻击无力,易被人拿。 10、虚实不分,阴阳不明,开合无度,变化失灵。 以上为初学形意拳最易犯的十病,望朋友们注意纠正和克服。 “十病”要忌,而且“十目”要知。何为“十目”?车氏形意拳中“十目”是指动作和形象名称而言。它的具体内容是:斩截、裹挎、挑顶、云领,这四项为动作名称;鸡腿、龙身、熊膀、猴相、鹰捉、虎扑,这六项为形象名称。凡学练形意拳的,这“十目”就是规范动作的标尺,故必须认真体会,循此去做,不可随心所欲,另辟蹊径。“十目”与“十六”练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几乎包含了形意拳理论的全部精华,务需认真体验,才能使拳艺精益求精。 克服了“十病”,又明白了什么是“十目”和“十六”练法,就要在“练”字上下功夫,在车氏形意门中,将“练”归纳为“十练”。 练头 头为全身之主,人的一切行为无不受头脑的指挥。头为六阳之首,五官百骸,头为总领,所以,在演练形意拳的各种套路时,必须做到头要上顶、颈项要直、下颏要微收,以利领起全身,上下协调一致,使呼吸自然,任督二脉畅通,气沉丹田。这样既利于手臂的自然发力,还可以利于保护喉部,以防不测。不仅如此,头在总领手法、步法、身法变化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保护面部的五官。拳谱上讲:“五行真如五道关(这里的五行指眼、鼻、舌、耳、人中),无人把守自遮拦,蔽住五行克他人, 形意拳四两可以拨千斤”。由此可知头在拳理拳法中的重要地位。下面再来研究头部五官在拳理拳法中的作用与地位。 眼,拳谱上有:“眼有监察之明”与“眼观六路”之说。无论平时演练,还是与人交手,双目要全神贯注,紧盯攻击目标,做到无人似有人,攻防意识逼真,久而久之,可使双目炯炯有神,不怒神自威,敏锐如猴鹰。特别是与人交手时,必须注意对方的眼,预察机宜,手脚未动眼先行。拳谱上有“眼无神,拳无魂”之论,充分说明了眼睛在练功和交手中的地位。车永宏宗师把“猴相”列为“四象”之一,取意猴子的目光敏锐,这是对形意拳拳理拳法的重大发展和完善。 耳,有“耳听八方”之论。我国的中医理论以为耳通肾,肾气充盈则听觉灵敏,遇敌必先觉,尤其是夜间,耳可闻风而趋避。历代武林高手都非常注重听觉的修炼,所以,平时演练要养成悉心用耳,凝神静听的好习惯,日久天长,可使听觉灵敏。 口中有舌,口舌一家,无论行功演练,还是静坐养神,口要自然闭合,以利呼吸。舌要顶住上腭,以利津液生出,随时下咽,以防口干舌燥,更利于接通任脉,使周身气血运行畅通,所以拳谱上有“舌有鹊桥”之说。 练身 人之身躯,以腰为主宰,无论进退转侧,吞吐化泄,侧身调膀,均由腰来协调。身法,身躯变化之法。车氏形意拳拳理拳法中对身法的要求是: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不俯不仰,不偏不倚,身之一动,腹实含胸,腰活背圆,提肛敛臀,尾闾中正。身法,有十二法要,即纵横、高低、进退、反侧、吞吐、趋避,这十二法皆有其具体的含义和要求:纵则放其势,其勇如猛虎;横则裹其力,开拓无阻拦;高则扬其身,九天摘星辰;低则俯其身,刁拿显其能;进则乘其隙,出招不留情;退则领其气,回转伏敛身;反则顾其后,后面变前迎;侧则要调膀,左右皆顾及;吞则身未退,胸腹向里含;吐则身向拥;单双手推击;趋左也避右,避实击虚隙。此身法十二法之要义,凡学练形意拳者,不可不知,拳谱讲:“上法以手为妙,进法以足为奇,而总以身法为要”。“机关在眼,变通在心(即脑),而把握其要者则在身。身进则四肢不令而行,身退则百骸莫不冥然而逝”,由此可见身法在演练和与人较技时的重要性。 练手 手有拨转之能,两手打遍全身,其为攻防之本,故谱有“手如刀枪”之说。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就手而论,有单手、双手、出手、拎手、起手、截手、顾手,此为“手之七法”。何谓单手:“起前手如鹞子入林,束身束翅而起,推后手如燕子取水,望上一翻,藏身而落,此单手之法也”。何谓双手,谱曰:“两手交互并起并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砖,此双手之法也”。“当胸直出者,谓之出手。筋梢发,起而未落者,谓之拎手。筋梢发,有起有落,屈而非屈,直而非直者,谓之起手。顺起顺落,参以拎搓者,谓之截手。筋梢不发,起而未落者,谓之顾手。此手之七法,不可不知”。无论平时演练,还是与人交手,要求肩垂肘坠,腕塌手灵,两臂似屈非屈,似直非直,这样可保持两臂的伸缩弹力,利于变换手法。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心口),出洞入洞紧随心;手高不过头,肘高不过口;一手攻击,一手顾破,拧裹而发,包裹严密;手之一发,打有目标,招不虚发;手之一回,肘护两肋,手护心前,各归其所,手起撩阴,拳从心出,起如猛虎扑食,落如鹰抓猎物;肩催肘、肘催手,力达筋梢如钢钩。 练步 步,即步法,也就是腿脚上的功夫。步为一身之根基和运动之枢纽。拳 形意拳谚讲:心是统帅(心即大脑),眼是先行,腿是战马,手是兵刃,无论攻防进退,全凭腿脚之力。谱曰:“脚去手不去为无主,手去脚不去为无根”。“身为主宰,而形之于步”。足见步法的重要。 车永宏宗师所传形意拳的步法有:半马步、立马步、立叉步、寸步、垫步、虚步、箭穿步、践步、迂回步、盘根步等多种步法。这些步法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即进步要低,退步要高。进步时,以前带后,以后促前,行如槐虫;退步时,以后带前,以前促后,前后相随。出入磨胫,快而敏捷,谨防敌手从中门而入。前后两脚,有虚有实,可起可落,可进可退;进中有退,退中有进,以退为进,可守可攻,虚实变化需见机而作。落步时,要做到胯塌、裆圆、膝扣,脚趾抓地,犹如大树生根,上下束身如一,防护严密,下盘稳固。拳谱上讲得好:“学拳先学步,看拳先看步,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而拳慢,步不合则拳散”。“机关在眼,变通在心(大脑),应变在手,而千变万化不至于窘迫者则为步”。 练梢 在车氏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称人体的血、肉、筋、骨之末端为梢,总称为“四梢”。发为血梢,舌为肉梢,甲为筋梢,牙为骨梢。四梢用力,人可变其常态。常言道,怒发冲冠,虎须倒竖,是指人在极端愤怒下的外在表现,而在拳理拳法中更讲究心一颤而四梢齐,内劲出。毛孔的开合,可使血液循环畅通而力量充实,舌顶上腭,可使津液生盈而不气浮,不口干;手指脚趾扣,可使气注于筋而四脚有力,齿叩可使精神贯骨,而身坚力发。所以在行功时,要做到发欲冲冠、舌欲催齿、甲欲透骨、牙欲断筋,有推山倒海之力,有吞狼咽虎之势,四梢齐一,气聚力实,下盘稳固,勇猛外宣,使敌胆寒。四梢之重要,由此可知。 练精 精,指人体内维持生命的高级物质——精液。我国的中医理论和历代武林高手都认为:“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为生气之源,气为养神之所,神乃生命之主宰。精足则气足,气足则神充,神充则阳刚外溢;若精枯则气竭,气竭则神无,神无则命休。可见人生有精则生,无精则 死,充分说明了精对维持生命的重要作用。精,难生易耗,明知是宝而珍惜锻炼者极少。故车氏历 代先师谆谆告诫门人:“要节欲,以保精养精”。形意古谱上讲“精养实根气养神,元阳不走得其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要练形意真功,必须节制性欲,若性欲无度,必造成精元气虚,身体衰弱,抵抗力下降,易发疾病,这就失去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基本条件,欲达上乘功夫则可望而不可及。 练意 意,即人的大脑之思维过程。拳谱上讲:“心(指大脑)所发为之意,意之所向为之拳”。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指挥人的一切活动,习武也不例外。意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的作用可分为三个方面: 1、意动身随。无论是演练套路,还是与人较技,一举一动,都是以意领先。攻防进退,吞吐趋避,动作规范,凡一举一动,都在意识指导下进行。 2、以意领气。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要求内三合与外三合,动作与呼吸相配合,一呼一吸,一出一入,形随意转,以意领气。意到、气到、手到、足到,方显功夫为妙。 3、以意显形。形意拳的一大特色就是象形取意。如劈拳有似斧劈物之意,崩拳似箭有射物之意,虎形有猛虎扑食之勇,蛇形似草上飞,有拨草之能等等,无论何种技法,都是在意的指导下来完成的。通过意的活动,可以增强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刺激,进一步强化大脑的思维反应功能,从而大大有益于身心健康。 练气 气,乃生命之本,人活一口气,有气则存,无气则亡。气是力的源泉,无气则无力。气可分为内气和外气,练形意真功讲究养气和练气。所谓养气,即指在意念的指导下,将全身之气凝聚于丹田,长期养气,可使元气充盈,精神旺盛。所谓练气,是指在意念的导引之下,气从丹田出,通于四梢,达于全身,凝于两肋,冲于脑顶,上下鼓荡,左右开合,劲力充足,而后发为绝技。所谓内气,是指人体内的肺腑之气和经络之气。所谓外气,是指呼吸之气。只有外气不断地供给与补充,才能使内气不断地运行与发挥,即我们常讲的吐故纳新,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才能发挥人体之潜能,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形意拳以呼吸为功,运行为效,以内气的运行来带动外气的变化,即意之所向,气即随之;气一动而力即趋之。逆腹式呼吸为形意拳的引功运气之法,轻松平静为行气之本,小周天运气法为进入高层次的阶梯。起势扎步时呼吸,使气通于周身;动作时呼吸,使气力相合。进则呼,退则吸,开则呼合则吸,呼气由丹田而吐,吸气归丹田所纳,内气外气,循环往复,源源不断,气运周身,力达四肢,内外相合,功夫可达上乘之境。 练力 人体之力有内力和外力之分,力之源乃气,拳谱上讲:“内气中和自生气,形式顺者自有力”。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讲究,练力要遵循:“三节”、“六合”之规。仅以三体势桩功为例,势一扎,手一出,务必力从根节起,顺于中节,达于梢节,三节顺达,节节相催,即肩催肘,肘催手,力达拳掌。腿脚用力之法也是同一原理,起于根节,顺于中节,达于梢节。即胯催膝,膝催足,力达 脚掌。必须牢记,无论何时何地,练力要以意领气,以气催力,形式和顺,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如此练力,日久天长可达到力不蓄自蓄,劲不发而自发,力量无穷。 练功 所谓功,即指功夫,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三体式桩功,各种单练对练套路,都是基本功,要经常认真的演练和体会。特别是散手(太谷叫撕扒),更是真功夫的具体检验。形意散手名家孙德宜先生在青年时代,为了提高散手真功,经常不辞辛苦找到功夫上乘的前辈门上,花钱买打,从中吸取营养来充实自己。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后,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布学宽大师家学习散手技法,一种手法他要反复练习几百遍,上千遍,直到运用娴熟,得心应手为止,这是他所以成为形意散手名家和“试金石”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得到形意真功,就必须做到三节明,四梢齐,讲阴阳,懂趋避。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勤于思考,坚持不懈,乐于吃苦,就能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敌手攻来随我意,以艺服人是真艺”的高超境界。

❺ 中国武术有哪些精华

武术的精华在于不仅可以健身也可以防身甚于可以修身。

套路是中国独特区别于其它武术的特征之一,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各自的技击术,哪里的人们和中国人有相同的人体结构,使用相似的技击器械,哪里的技击术也和中国武术一样要遵循相同的人体运动规律和器械运动规律,所以每个技击动作也必须是相同或相似的,在世界各国和各民族武技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传授、记忆和训练的问题。为什么在其他民族,特别是西方各民族没有产生像中国武术这样完整、丰富套路,并流传至今呢?这显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有关。武术套路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运动形式,而各种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都无一例外,首先对“道”的追求是武术套路产生的思想基础。中国人追求道,而道有原则、方法、方式、路数之义。这种对道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程式性的追求,以武术技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则出现了武术的套路。其次,崇礼是武术套路产生的伦理道德基础。中国人崇尚“礼”,礼指某一个时期的典章制度,也包括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仪节,它影响到中国人的政治、伦理、道德、礼仪、民俗和人们的生活习惯,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这样就使得中国人上至国家大典,下至百姓生活细小的仪节都要有一定的规格和程序,使人们的一举一动高度程式化,这也就促使武术演练出现了套路的运动形式。最后,中国人重视承传,尊师敬祖,而程式化的套路又便于承传,这更使武术套路便于延续和发展了。

套路招式分解后,就形成“散打”,散打对武术套路的固定动作而言,表示将武术套路中固定的攻防招数拆散运用于攻防实践,达到防身目的。

武术的修身之境界,两人格斗,只要对抗的双方没有失去意志,结果是一死一生,可见追求胜负的背后就是生与死的搏斗。凡立足于生死的文化,肯定要在哲学中探索原理。所以中国的武术理论中处处借用儒、佛学的理论来解答生或死的问题。生的理论出自儒家的积极进取思想;死的理论,表现在遇到强大的敌人或是面临死亡时,除冷静、积极地谋求战胜险境外,同时借用佛教思想,心静如水,澄澈空明,坦然接受最残酷、最悲惨的结果来临。

❻ 形意拳在攻防技击上的特点及其发劲原理——许繁曾

形意拳在攻防技击上的特点及其发劲原理

许繁曾

形意拳又名“心意拳”,以五行相生相克变化为理论基础,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代号,表示劈、崩、钻、炮、横五种拳法为本,取龙、虎、猴、马、鼍,鸡、鹞、燕、鲐、蛇、熊、鹰等十二种动物的防身之特长,效法其劲而成拳。心动意随,成形致用,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以修其魂,是为无形的内在修炼;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炼其魄,是为形体锻炼,内三合相应外三合,共为六合一体。

形意拳从练法上就是魂魄兼修的一种拳术,从本拳的命名上就说明了形意拳的这个特点。为了进一步分析它的特点及与应用的关系,兹分别叙述如下:

一、形意拳仅有五种劲,简明朴实,可以速成

形意拳将天下各种拳术动作归纳成五种劲。从上向下为“劈”;从下向上为钻;直击为崩;捌架开敌手,再击为炮;用旋力制敌为横。中国古代哲学概念,物质是由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构成,事物也按这五种元素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传统医学引入了这一认识,认为人身内有五脏,外有五官,皆与五行相合,心脾肝肺肾五脏,分别属火土木金水,目通肝,鼻通肺,舌通心,耳通肾,人中通脾。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为五行相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是为五行相克。

形意拳也接受了上述原理,借鉴在形意拳的应用上。劈属金、崩属木、钻属水、炮属火、横属土。劈拳变钻拳是金生水;钻拳变崩拳是水生木;崩拳变炮拳是木生火;炮拳变横拳是火生土;横拳变劈拳,为土生金,是谓五行相生;劈拳破崩拳,为金克木;崩拳破横拳,为木克土;横拳破钻拳是土克水;钻拳破炮拳是水克火;炮拳破劈拳是火克金,是谓五行相克。熟练五行拳便能生克变换无穷,玄妙莫测。但是相克之间,还存在着量与质的对比问题,例如:水克火,若杯水车薪,水太少,而火太大,水不但灭不了火,反而起到助燃作用;一个儿童虽然熟练相生相克之法,如果和大人比手不易取胜,原因是量差太大。有实力没理论,常事倍功半,量大无理也有理。空有理论没有实力也绝难取胜。若想练能致用,就必须苦下功夫,充实质量,加强素质训练,才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

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是练出来的,是他把形意拳的精华练出质与量都超人而取到的效果。

量=身体素质+发出的重量+速度

质=武术技巧+条件反射快+整劲

形意拳仅有五种劲,简明朴实,在练习上反复多次,可以获得速成效果。形意拳套路虽多,但都没离开上述五种劲为基础,例如,虎形便是双手劈拳,鹰形也属劈劲,鼍形则属横劲,燕子钻天、鹞子钻天都属钻劲,鹞子入林则属炮劲。每天只要专练五行拳,带着略熟套路就可以了。练法不如练劲,从练功时间利用率上计算,在单位时间内,反复精炼几式,胜于习练繁杂套路招法。精炼的次数越多,意识支配动作的训练也就越扎实。俗话说:熟能生巧,在搏击时,条件反射当然就敏捷。

比如我们每天规定练一小时功夫,若是每五秒钟打一拳,每小时3600秒,便可练习720拳,如按劈钻崩炮横顺序练,每一行拳便可练习144次,倘若为了劳娱结合每打一拳休息五秒钟,在一小时内,每种拳还能练72次,比起45分钟盘一套路的拳种练习,当然就会收效大得多。俗话三年形意可小成,确实不假,常说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绝。要绝,就得练,要多练,认真的聚精会神地练。

所谓功夫,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认真专注地本着要领,琢磨体会悟出所以然的道理,而得到立体的收获”。也就是练一分钟就要得到一分钟的效益,才叫功夫。否则练功时带聊天,练了半天一无所获。练了30年拳的人,不等于他有30年的功夫。在形意拳门中,若论传播、推广、普及形意拳功绩最大的,当首推李能然先师。李能然先师是37岁才开始学形意拳,学到47岁,仅十年功夫,竞学乃大成,扬名天下。这说明形意拳在短时间内便可练成;但在练时必须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演练,功夫要看实质,不能单以练功年限来衡量。

二、形意拳是体用兼修,也就是魂魄兼修的拳种

形意拳练习是从条件反射训练开始的。我们曾经听说过:某某练武的人和不会练武的人,因事争吵,打了起来,不会练武的竞把练武的打得鼻青脸肿,武术全没用上,原因是会武的人被拳法招数套路困住,对敌方的来手,现想对策,没等想好还击办法,已被敌方击中,所学的招数都对不上号,学不能致用。不会武术的人,不懂什么招法,是胡打胡有理。这其中会武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条件反射慢,缺乏熟练的实战训练。练拳应练功,招法是死的,以练熟的功通过条件反射发挥作用,应战时现想对策来不及,时间不等人。上述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从形意拳的练法分三步功夫,即先练明劲,次练暗劲,再练化劲。以期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之中是真艺。

明劲:练时要严格按三八二十四法的规范,动作要协调,手脚相顾,内外六合,是第一步功夫。

暗劲:是指柔劲而言,柔劲不等于软劲,软是无力,柔是不僵,周身关节放松,阴阳和谐,双手用力均匀,以心、意、气、力合一。劲力停而不断。运动如抽丝,意如丝绵不开,又如双手拉硬弓,用力徐徐拉开一般。一手外翻一手里裹,劲断意不断,意断劲相连。外形无象,内劲缠绵,力发轴心,阴阳循环,左换右,右换左,如波涛骇浪,劲意不断。在表演赛上不被所取,在实战上,效果不凡,这是第二步功夫;由刚劲转向柔劲,由量数充实的基础上,走向质量的提高,从骨的锻炼转向筋与膜的训练。道家谓之洗髓功夫。

化劲:是指魂魄结合,是条件反射的训练。身体得到刚健,心、意得到贯通,这只是自身的修炼,为了充分完成内外结合而经得起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将采取感觉上的训练,即为三步功夫。第一步功夫练骨以气催力;第二步功夫练筋、练膜、以意催力,以力催气,阴阳配合,循环不息;第三步功夫要在易骨、易筋易膜壮身健体,接通意、气、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对外界刺激应急的对敌措施,也就是条件反射的培养。

条件反射的培养,与精神训练和五种劲的熟练分不开,缺一不可。在第一步功夫中得到了五种劲的熟练,在第二步功夫中得到了意识支配动作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则以第三步功夫,练神还虚,形神一致,达到无拳无意反应出自下意识作用。以上三步功夫,是一环套一环,缺一环也不能达到条件反射能力的发挥。

条件反射是意识的高级化反应。要想能发挥意识的作用,首先必须做到心意的放松,冷静头脑,才能感觉灵敏;全身肌肉放松,才能神经信息传导敏捷;全身关节放松,才能蓄发力顺遂,因此“松”“空”是条件反射作用的最重要因素。

其次,精神上的因素,也非常重要,拳经说:“打人如蒿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一些问题,都是成败在一念之差。例如:跳高运动员在助跑起跳时稍一犹豫,结果不是骑杆、便是钻杆。再如骑车过独木桥时,眼向前看,一鼓作气便可顺利地骑过去,若是骑在半路稍一害怕,把不稳,便会栽到河里去。据说:有一个老太太突然听到着火啦,她也不知道哪来的一股邪劲,扒起墙头连滚带爬地逃到邻居的院子里。平时你就是用棍子打她她也爬不过去。由此看,世上一切事物的成败,与努力和信心是分不开的,条件反射是制胜的动力,如缺乏信心则将失败。

形意拳在培养信心和毅力方面,是用“四梢齐”和“四穿透”的精神训练,来培养信心和毅力。四梢:舌为肉梢,齿为骨梢,发为血梢,指趾甲为筋梢。

肉梢:舌顶悬盈(上膛),既可接周天气息,更可促使全身肌肉坚硬有力。

骨梢:叩齿使全身骨挺,增强体力。人在遇到愤恨事情,咬牙切齿显出凶相。

血梢:即怒发冲冠呈现凶相。公鸡在格斗时它的毛都炸了起来,猫在发怒时,毛便会立了起来,发为血梢,人在心绪紧张时,头发根便会发胀起来,使人感到一种威胁。但是血捎梢可取切不要过分,否则便会影响心绪放松。

筋梢:手、脚趾甲为筋梢,手、脚心空,手脚趾甲则扣,力量便从手脚被上达到梢节,而增强筋力。筋长力大。俗说:筋长一寸,力大千斤。鹰爪力的练法,主要是要求扣指,力达指端,增强捕捉力量。

四梢齐可以增强外形上的威力和身心上的内在力量;肉、骨、血、筋,构成人体器官的训练,是属于体魄上的训练。其次在魂的方面,要以“四透”精神训练来培养信心和毅力的精神力量。

四透是:眼要看透,神要照透,气要摧透,力要打透。

眼要看透:用眼像透视机般从对方的前面看透到对方的后面去,要用自己的眼睛穿透对方的眼睛。

神要照透:用自己的眼睛把对方的一切,都笼罩在我的视野之内。使对方不得逃跑。

力要打透:从思想上发力,把对方从前面打穿到后面。

气要摧透:要用自己的精气神,将对方摧倒摧垮。

四透精神训练,属魄的培育。

四梢、四透,表达于形神,便可形成虎捉羊,猫捕鼠的威力,从精神上先取得胜利。加强自己信心的基础上,再加上平常练就的内外六合整劲,自然在条件反射中会发挥无穷的威力。“条件反射”是人在生活中,遇到外界的刺激,经过正当的反应而采取了妥善措施;把这个过程牢牢地续存在人的记忆中,一旦再遇到同样的刺激信号,不用去想,身体上的器官自动地发挥反应措施。这种现象就是条件反射。在与人交手时心里一痛快,便把对方发了出去,见到对方倒在地上,心理产生出无比的痛快感;这种现象就是条件反射的成果。至于自己用何招法取胜的,自己也说不清。

眼的训练,在精神培育上,最为重要。有人在练拳时,偏着头或低着头,不向前看,一旦养成习惯,若在实战时不看着对方,就看不到对方的变化,就不能应付,甚至挨死打。若瞪起眼睛,就是封不住对方的攻势,起码也可以避重就轻地减少损失。睁眼对敌,便于化招还击或避让。

发威在眼:在精神训练上,应把眼的训练放在第一位。以四梢、四透精神造成形神的威力,来摧垮对方。要在对方中枢神经由于震惊而受到阻断的一刹那间,不失时机地打时间差,便战无不胜。

三、形意拳在攻防时,是打顾兼备,打法上左右互换采取主动,动作连贯,接劲紧密

形意拳与人交手,战斗面积是高不过眉,低不过脐,侧不过肩。身形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以45度角转向迈出前脚,重心偏于后腿,以重心三七或四六步,形成单重桩法,以锐角三角姿态保持着自身的平衡。更以两肘护肋,拳从口出,两肩卷且下压,垂肩坠肘,裆圆扣膝,前膝顶,后胯合。以前手尖、鼻尖、前脚尖,三尖相对,竖项、收颌,百会垂直会阴。形成一个攻防皆是的桩法。本身时刻保持着重心与中心的不败之势。

攻敌时出手剪裹钻,回手似勾杆,以起钻、落翻,如锉前推,以钻头破坏四周抗力的作用,破坏敌人的重心及支点。脚踏中门夺敌位,使我在敌人任何着力点都可发挥威力。特别是采取变点,使敌人产生错觉,错误地产生抗力,我则改变其无抵抗部位,发力攻击,必然取胜。如混圆桩的滚压三部曲,劈拳的三连贯打法,虎形中的七种打法,骀形的滚、压、击法都是以变点取胜的方法。

四、形意的“劲”是先蓄后发,发而不绝,劲断意不断,意断劲相连

形意劲是软着去,硬着使,松着去,紧着使。发“五弓”之力。是形意拳发力的根源。形意拳要求“行似槐虫,起似挑担”。是先收后放,形似槐虫,是指在发力前形同槐虫先卷缩再伸腰;如拉弓射箭,用其反弹力,产生发射力量。以全身关节,同时曲中求直,以各个不同方向的反弹力,通过矛盾统一,把不同方向的由弯曲到伸直的力量,集中到一点上去发挥作用。人身可比作五张弓,连接在一起而构成一具由五弓组成的整体。从“大椎”到“尾间”为一弓,双上肢两臂从肩肘手为一弓,两臂共两弓,下肢胯、膝、脚两下肢各为一弓,合为五弓。主弓以腰为中心,上肢以肘为中心,下肢以膝为中心,在发力时各弓以中心为杠杆(基础点)两端卷(曲)同时放开,将各弓之弹力集中到一个共同着力点上去形成一个整体力量。例如劈拳之发力时,前脚踩,后脚蹬,前手劈,后手榻,腰脊挺伸,由脚踩蹬之力,通过胯传至腰,再通过脊肩再传至发力之前手,后塌劲经过肘肩送到前手。主弓腰脊不但是各弓传导的途径,同时由于它的扭转,直伸所生的横劲加竖劲齐聚在前手的着力点上而起到击敌的威力。

五弓之力是形意拳发力的根源,是整劲的因素。但是应该注意到弓曲不得小于90度,到90度弓成死角,而弓背必断,则失去作用。

在形意拳发劲时,必须五弓齐发,缺一弓力减、力偏,缺两弓失去整体作用。发挥弓射之力必须放松所有关节,正如王芗斋先生所讲的:弧角轮豪放,周身无处不弹簧。(许繁曾遗文,王万友整理,《搏击》2014年04期)

(全文已校对,酒大雷,2018年8月15日)

❼ 形意拳怎么练

形意拳的起源问题,到目前为止仍在争论。我们不管其创始人是否是岳飞还是姬际可或是谁,总之,形意拳是练武的老前辈们总结了各种拳术的精华。归纳成:从上向下的为劈劲;从下向斜上方的为钻劲;向前直打的为崩劲;拨开敌手用另一只手直击敌人的为炮劲;用横力制敌的为横劲。并以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为理论基础,更以肺、肾、肝、心、脾等人体内脏相联系。形成了现在的劈崩钻炮横的五形拳。形意拳除了五行拳外,还以龙、虎、猴、马、蛇、鼍、鸡、鹞、燕、鹰、熊取其各动物之特长,编成十二形拳,形意拳与八卦掌,太极拳三门拳种被称为内家拳,是近百年来最盛行的三种拳种。在清未年间,形意拳的李飞羽,八卦门的董海川,太极门的杨露蝉齐名于世,为内家拳的全盛时期。在民间流传的形意拳谱很多,如:“九要论”、“内功经”“神运经”“纳挂经”“地龙经”孙禄堂的“形意拳”刘殿琛着“形意拳术抉微”李存义着“形意拳谱”薛颠着“形意拳讲义”凌善清着“形意五形拳图说”许笑羽着“形意拳图解”姜容樵着“形意母拳”、李剑秋着“形意拳门拳术讲义”、王礼着“形意拳精义”、李天骥着有“形意拳”。此外尚有许多抄本流传于世,形意拳的参考资料比各家拳种都多,这也作为形意拳门兴盛的一个证据。

形意拳发源于山西,广传于河北,河南,在全国各地都有练形意拳的人。尽管形意拳传播广,派别多,但是练出的动作皆大同小异,仅在姿式上有大架子,开展与紧凑之分和十二形及十形之别(山西、河北练十二形,河南练十形)

形意拳又叫心意六合拳,所谓“六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内三合加上外三合共为六合。六合全能使形神一致,心到手至,意到神随,以思维支配动作,内外合一,以勇猛、劲整、条件反射快为其特点。

怎样才能达到六合的要求?

首先要从站桩练起,形意拳最基本的桩是三体式(又名鹰捉)。形意拳谱中专为练三体式写成一首歌,名为开式歌。歌中按身、肩、臂、手、指、股、足、舌、臀等九部分,分别提出练法的要求。

兹把该歌各部原文列后,原文后提出个人体会,仅供同志们作参考。

身:(原文)前俯后仰,其式不劲,左斜右倾,皆身是病,正而似斜,斜而似正。

以上歌意说的是:“为了保持重心和保持直立动物的特点(大脑与心脏垂直),并保持五弓力的作用,一定要注意不低头哈腰和左斜右倾,正而似斜,斜而是正,是为了减少受敌面积,增强横劲,使我手增加长度。”
肩:(原文)头宜上顶,肩宜下垂,左肩成拗,右肩自随,身力到手,肩之所为。
上文指出:头为全身的最高点,承受着 760mm 汞柱的大气压,缩颈会使全身骨节受压迫,致使人的动作受到压抑,头向上顶可使动转灵活,对肩要求卷且垂,其目的是为使脊背裹园,容易串劲,肩下垂,即放松肩关节,使力便于到手,所谓肩松力到手,胯松劲到脚,便指此而言,再松肩还可利于下气,人如果肩部高笃横隔膜自然上提气便沉不下去。

臂:(原文)左臂前伸,右臂在助,似曲非曲,似直非直,过曲不远,过直少力。所谓左臂曲肘前伸,后臂护助,曲中求直,目的是为了按骨斗(),运劲到手,过直则变化不灵,并且容易被敌伤肘。
http://www.artx.cn/
手:(原文)左手齐胸,右手在脐,后者微塌,前手力伸,两手皆履,用力宜匀。左手前伸是通过上钻下劈至乳齐,右手拉至脐处,这充分表现出劈拳的特点,后手塌劲,前臂垂劲,则将后手之力通过肩脊传向前手,以增强前手力量。

指:(原文)五指各分,其形似钩,虎口圆争,似刚似柔,指要放松,手心要空。虎口圆撑,劲用意领,脚趾也要用意将母趾与其它四趾分开... ...

❽ 形意的介绍

形意拳是中国三大着名内家拳拳种之一(形意、太极、八卦),位列中国四大名拳。但是,形意拳的风格却是硬打硬进,几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
形意拳发源于山西太谷,山西形拳讲究功力,形松意紧,外形不拘一格,打法变幻多端的风格特点。在形意十二形中,重点突出所取动物的进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练法,五行中讲究金、木、水、火、土的内涵。
清初,形意拳在山西、河南、河北得到广泛的传播,近百年来名手辈出。1914年,形意拳家郝恩光东渡日本,教授留日学生,遂把形意拳介绍到国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形意拳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在全国各地都有开展。此外,在东南亚、日本、美国也有形意拳传习,并有专门团体和刊物。
形意拳以五行拳(劈、蹦、钻、炮、横)和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鼍、骀、鹰、熊)为基本拳法,其桩法以三体式为基础。山西一些地区有以“站丹田”、“六合式”为基本桩法的。其他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锤、八式拳、四把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斗、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对练套路有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器械练习以刀、枪、剑、棍为主,多以三合、六合、连环、三才等命名。河南一带流行的形意拳多称为“心意拳”,拳法以十大形(龙、虎、鸡、鹰、蛇、马、猫、猴、鹞、燕)和四拳八式(头拳、挑领、鹰捉、粘手)为基本拳法。桩法有鸡腿桩、鹰熊桩。单练套路有龙虎斗、十形合一、上中下四把等。各地流行的形意拳,除技术内容有所不同外,在风格上也各具特色。如河北一带的形意拳,拳势舒展,稳健扎实;山西流传的形意拳,拳势紧凑,劲力精巧;河南一带的心意拳,拳势勇猛,气势雄厚。 形意拳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以及它的技击价值、健身价值和表演价值,早已被广大群众所认识,学练者遍及神州大地,这无疑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了帮助初学形意拳的朋友们纠正和克服在学练形意拳过程中较常见的毛病,现将这些毛病归纳为“十病”,一一列举,望朋友们注意克服:
1、歪头缩颈,其势不正,前俯后仰,皆身是病。
2、张口吐舌,双目无神,任督难通,视物不清。
3、左右歪斜,驼背弓腰,重心不稳,步法不灵。
4、挺胸吐腹,努气拙力,气难下沉,心身受损。
5、出拳直臂,双肩高耸,三节不明,劲力难顺。
6、肛门不提,丹田气散,内中空虚,元气亏损。
7、胸腹暴露,两肋开张,自身不严,敌易入侵。
8、突臀挺胯,敞膝开裆,中门无守,敌攻难防。
9、腕成死弯,出拳上扬,攻击无力,易被人拿。
10、虚实不分,阴阳不明,开合无度,变化失灵。
以上为初学形意拳最易犯的十病,望朋友们注意纠正和克服。
“十病”要忌,而且“十目”要知。何为“十目”?车氏形意拳中“十目”是指动作和形象名称而言。它的具体内容是:斩截、裹挎、挑顶、云领,这四项为动作名称;鸡腿、龙身、熊膀、猴相、鹰捉、虎扑,这六项为形象名称。凡学练形意拳的,这“十目”就是规范动作的标尺,故必须认真体会,循此去做,不可随心所欲,另辟蹊径。“十目”与“十六”练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几乎包含了形意拳理论的全部精华,务需认真体验,才能使拳艺精益求精。

阅读全文

与形意拳精华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次燕窝要多少克 浏览:864
面部血管瘤怎么治不留疤 浏览:1643
yamii胶原蛋白怎么吃 浏览:1123
贵阳祛斑哪个好先荐利美康 浏览:1060
和田玉戈壁料没油性怎么办 浏览:669
鹅耳朵冻疮涂什么精油 浏览:1687
燕窝有什么不好的副作用吗 浏览:640
皮肤使用爽肤水有什么好处 浏览:1002
漂白燕窝炖不烂怎么办 浏览:1218
燕窝跟什么吃最好 浏览:1451
容易长痘痘油皮怎么可以做美白 浏览:1266
医院和美容院哪个祛斑好 浏览:1447
山羊奶面膜与龙血精华面膜哪个好 浏览:1468
学生干皮适合什么面霜 浏览:1268
生姜和什么一起煮能祛斑 浏览:1118
两三个月的宝宝选面霜怎么选 浏览:1352
嘴巴上和下面长痘怎么治 浏览:1435
南京医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钱 浏览:757
燕窝每天多少毫升合适 浏览:1373
胶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于吸收 浏览: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