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要求统治阶级要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的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
❷ 孔子的思想核心内容是什么
孔子的思想核心内容是:仁。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仁的人生哲学,仁是孔子和弟子反复探讨的课题。孔子会针对不同的弟子与不同的时机来讲述“仁”的真谛。大抵来说,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说的“忠恕”二字而已。
孔子后世纪念
唐代命令每个县都要建庙祭祀孔子。每年春秋两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次小祭。大的祭祀起初由学官主持,后来改由地方官主持。唐代以后,孔子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孔子的封号也不断增加。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1906年,在清廷借孔子收拾人心的情势下,京师文庙祀典从中祀升为大祀,这种殊荣万古唯有孔子一人而已。
宋代,从祀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其最高的有四位,被称为“四配”,他们是颜回、曾参、子思和孟轲。其次是“十哲”,孔子的十个优秀弟子。“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再次是“先贤”,祭祀那些亲自接受孔子教导的弟子们。最后是“先儒”,祭祀孔子弟子以后历代最优秀的儒者。
而后来的儒者,也以死后能够进入孔庙成为先儒为最高的荣誉。此外,孔庙还有专门的祟圣祠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并以四配之父及宋代理学家周、张、程、宋、蔡之父配享从祀。
❸ 孔子思想核心是什么
孔子思想具有“二重性”(矛盾性)大体上可分精华和糟粕两大部分。其消极的封建糟粕,自汉到清,一直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作为他们统治人民的工具和精神支柱。
孔子思想中带有“人民性”的精华部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被人民群众所吸收,融化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如:热爱真理,不惜牺牲(“朝闻道,夕死可矣。,杀身以成仁”),知过必该(过则不惮改”)立志不移(三十而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奋斗不息(“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之云尔”,“死而后己”如勤奋好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已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和社会风尚。
❹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❺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5)孔子思想的精华是什么扩展阅读: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28]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❻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6)孔子思想的精华是什么扩展阅读
孔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1、对当下增强国家文化认同具有重大意义。孔子哲学和民族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和美德,这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国土地上生根,深刻影响着不同语言、不同习俗的各个民族,向世界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2、对当下文明的传承具有重大意义。从孔子哲学和儒家思想看来,中华文化有一以贯之的文化命脉,他们必须担负起历史使命。正因如此,在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必须高度重视挖掘包括孔子哲学和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3、对当下民族精神价值的铸造具有重大意义。孔子哲学和儒家思想认为,要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这不仅对历史上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有重要作用,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4、对当下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解决这些难题,要在以孔子哲学和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积极的养分和智慧,从逻辑、结构和体系上重塑当今社会的发展道路。
❼ 孔子的懦学家说的精髓是什么
孔子的懦学家说的精髓是:仁和礼。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是中国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着有《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几大名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还被人称为是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学院至今已经流传于世界的各个国家,而且享有很大的声誉。孔子思想的精髓,被曾子以2个字道出,是世界一致认同的黄金法则
❽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爱。
仁爱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❾ 孔子的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
孔子的礼说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思想的影响
1、对政治的影响:孔子的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其思想经过荀子完善,至西汉,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孔子思想成为历代王朝的治国思想。
2、对社会的影响: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悌”“忠恕”等等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对社会行为影响深远。
3、对古代教育的影响:孔子打破了春秋时的教育垄断,兴办私学。提出因材施教等教育观念,成为“万世师表”的圣人。
4、对亚洲和世界的影响:孔子思想对东北亚的韩国、日本影响深远,西方思想家把孔子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看做是未来世界的希望。
❿ 孔子思想的精髓,被曾子以2个字道出,你知道是哪两个字么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篇)这是曾参的概括.
而子夏、颜回则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后世解释的忠。儒家的伦理思想忠是,指积极为人,尽力为人谋;“忠”就是“尽己”,尽到一个人最大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更加积极的去帮助别人,为他人着想,忠诚。
在我看来这都是胡说八道,忠为什么要终于别人而不是忠于自己?试问一个不忠于自己的人又如何能真的忠于别人?
忠:就是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本心本意,立志坚定,不随波逐流曲意逢迎,这才完全符合孔孟的本意,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不是对他人不二心不二意,而是对自己不二心不二意,(就像民间俗语说的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个意思)那些把忠恕解释成说是忠于他人忠于郭嘉忠于君主的都是后世犬儒的谄媚之言。
至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心他人那些事,那是仁善义里的事情,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忠心也没有绝对的善心,更没有绝对的义气。
我踹你两脚,你反而对我更忠心更善良跟我更讲义气,那你不是傻子吗。
难道孔子就是在教学生怎么当傻子?
资料:
“故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君子的治国之道,不过就是能够行忠恕而已。《论语》上记载,孔老夫子的弟子来向他请教,孔老夫子就说,他的道“一以贯之”。这就是忠恕之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者是从正面来说,就是我想要达到的,我想要成立的,也希望天下的人达到。后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反面来说的,就是我不想的,也不能够把它施加给别人。这两点就是君子的治国之道。
忠恕之道,在很多地方都有论述。比如,在《大学》上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这些都是忠恕之道的表现。就是你厌恶上级的领导,他很傲慢,对你呼来唤去地指使,你不喜欢,那你就不能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你的下属,对他没有礼貌、不尊敬、呼来唤去的;你厌恶下属的,比如你不喜欢下属没有执行力,告诉他一件事,三番五次还要提醒他,他都没有做到,不喜欢下属这样不负责任的态度,那你也不能够这样来对待你的上级。“所恶于前,毋以先后”,你不满意你前面的人的处事态度,比如他做事很多情况都没有给你交代清楚,留了一个烂摊子给你,这是你不喜欢的,那你以后与他人交接工作的时候,你就不要有这样的态度。“所恶于后,毋以从前”,你不希望后面的人怎么对你,你就不要这样对待你前面的人。比如说,有的领导一退休,很多人就忘恩负义,再也不去看他了,见面连个招呼也不打了。如果你不希望你的下属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你的,那你对待你以前退休的领导,那些长上,就应该恭敬。这些都是忠恕之道的表现。
《孔子家语》中也说,“君子有三恕”:有父母亲不能够孝顺,却希望儿女能够孝顺我,这个就不是恕道了;有领导、君主不能事奉得好,不能够尽忠竭智,领导对我都不满意,我却要求属下特别听话,能够按照自己的要求办事,这也不是恕道了;有兄长不能够恭敬,还要求弟弟妹妹恭敬我、友爱我,这也不是恕道了。
所以忠恕之道就是让人能够处处反省自己,每一个结果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首先要问一问自己是不是种下了这样的因,那都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