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颌骨囊肿
颌骨囊肿是指在颌骨内出现一含有液体的囊性肿物,逐步增大、颌骨膨胀破坏,据其发病原因可分为牙源性及非牙源性两大类,牙源性者即囊肿由成牙组织或牙演变而来;非牙源性囊肿则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残留于颌骨内的上皮发展形成,如面裂囊肿,亦可为损伤所致的血外渗性囊肿以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等。
2. 颌骨囊肿的症状和治疗是怎样的
颌骨可长出各种囊肿。最多见的是在龋齿的根尖上长出根端囊肿,牙釉质上长出滤泡囊肿、上颌窦炎手术后长出的术后性上颌囊肿。虽然没有疼痛,但囊肿长大后,该部位的骨头会受到压迫而向外鼓出,使颌变形。在治疗上,可用手术摘除。但也有切除部分囊肿,使其开口于口内而变小的。
3. 口腔囊肿
口腔颌面囊肿分以下几种:
(1)甲状舌管囊肿 在胚胎早期甲状腺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不消失而遗留在颈部,其上皮分泌物聚积而形成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因囊肿可通过舌盲孔与口腔相通,故可继发感染,而形甲状舌管瘘.
此囊肿多见于1-10岁的儿童,亦可见于成年人.囊肿可发生于颈正中线,自舌盲孔至胸骨切迹间的任何部位,但以舌骨上下部为最常见.通常把发生在舌骨上的囊肿称为"甲状舌骨囊肿",囊肿生长缓慢,呈圆形,为胡桃大小,一般位于颈正中部位,有时微偏一侧,质软,周界清楚,与表面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检查时用手触及肿物或瘘管,可感觉肿物随吞咽上下移动.
此病确诊后,应手术治疗,有瘘管存在需一并切除.手关键是在除去囊肿或瘘管同时应将舌骨体中部分一并切除以防止复发.甲状腺舌管瘘如长期不治,还可能发生癌变,因此,手术一定要早,根醒患者注意民其病变的发展.
(2)鳃裂囊肿 此病属于鳃裂畸形的一种.人体胚胎发育第3周时,头部两则各有数对鳃裂,正常情况下,鳃裂随发育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而且其中有液体滞留,则在出生后表现为鳃裂囊肿;从一团细胞发展到囊肿,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所以,鳃裂囊肿常见于20-50岁.
此囊肿大多数位于面颈部侧方,多为鸭蛋大小.柔软,活动.囊肿与呼吸道关系密切,一旦继发感染,可妨碍呼吸,需及时治疗.发生感染的主要特征是疼痛和发热.有瘘管的腮裂囊肿较容易发生感染.
手术是治疗鳃裂囊肿的最有效方法.手术切口常选择在下颌骨侧皮肤,与皮肤纹路一致,切口愈合后的瘢痕是在皮肤上划了一条线.伴有感染者不宜做手术,应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后再接受手术治疗.有瘘管的鳃裂囊肿患者切不可用棉花自己将瘘管口塞住,因为瘘管被阻塞后容易发生感染.应及时就诊.
(3)舌下腺囊肿 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患舌下腺囊肿,青少年常见.此囊肿为涎腺黏液囊肿,位于下颌舌骨肌以上的舌下区,大小不等,小如蚕豆,大似鸽蛋,由于纤维肉芽囊壁极薄并紧贴舌下区黏膜,故呈浅紫色肿物,扪之柔软有波动感,似蛤蟆气囊,亦称蛤蟆肿.
此囊肿发生的原因主要用二:一是由于腺体导管远端部分堵塞,尔后扩张形成有上皮衬的囊肿,称为潴留囊肿.二是导管或腺体破损,黏液外漏入组织间隙,天上皮衬,称为外渗性囊肿.舌下囊肿中95%以上属于外渗性囊肿.
舌下腺囊肿需手术治疗.有的患者在家自己用针将囊肿刺破使囊肿暂时缩小以至消失,但不久即复发.所以,舌下腺囊肿必须通过手术达到根治的效果,手术主要是将舌下腺摘除,没有必要摘除囊壁.
颌下腺罕见发生囊肿,约20%的舌下腺可突入颌下区,常把舌下腺囊肿潜突入颌下区者称为潜突性舌下腺囊肿,此囊肿须将舌下腺全部切除,吸尽囊腔内的涎液,加压包扎即又达到手术根治的效果.
(4)皮样囊肿 此囊肿多发生于青春后期,逐渐增大,表现为口腔内或面部软组织皮下的肿块.经常发生的部位是下巴内侧和口底黏膜下,肿块接近中线,呈圆形或卵圆形,边办清楚.囊肿内含有半固体状皮脂性分泌物,扪诊有面团样柔韧感,无波动而有压迫性凹陷.位于下颌舌骨肌以上时常见黏膜血管扩张,透过黏膜可见肿胀颜色呈黄白色.
此囊肿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根据囊肿的部位,手术切口可以做在口腔内,避免在面部留下瘢痕,同时切口的方向与皮肤的自然纹路一致,这种切口愈合后仅留下一条很细的线形瘢痕,对外观无大影响.手术时完整除摘除囊肿,本病即可治愈.发生癌变的皮样囊肿为数极少,遇然见于中年患者,但就引起重视.
(5)颌骨囊肿 人类的牙齿是非常坚硬的,但是它们来源于一些很柔软的细胞团.这些细胞团位于颌骨内,分化演变为牙齿后即消失.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这些细胞团不消失,而且其中组织积聚,就形成颌骨囊肿.
颌骨囊肿可根据组织来源和发病部位而分类,由成牙组织或演变而来的,称为牙源性颌骨囊肿.由胚胎时期而突融合线内的残余上皮所致的面裂囊肿或由损伤所致的血外渗囊肿以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称为非牙源性颌骨囊肿,此囊肿临床上均比较少见.
指导意见:
肿一般大小不等,表现为颌骨膨胀,一般此囊肿的患者可表现出面部畸形,X线拍片和穿刺检查对诊断颌骨囊肿意义很大,囊肿如继发感染可表现出疼痛,发热及口腔内溢脓等,多次感染可导致囊壁与周围组织粘连,给手术带来困难,术后容易复发.此类囊肿发展过程中,随着囊腔内液体不断积聚,其体积越来越大,容易引起颌骨骨折.所以,颌骨囊肿的患者应及上手术治疗.
颌骨囊肿摘除手术多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根据囊肿的部位,可选择在口腔内或颌下切口.术后给予抗生素防止感染.一旦发生术后感染,手术部位可形成死腔,给患者增加痛苦.对体积大,可能发生骨折的囊胩,在摘除囊肿后,用钢丝等固定颌骨,防止颌骨骨折.
4. 下嘴唇里面起了一个透明的泡 水晶一样的泡 请问咋回事
这种情况主要考虑就是口腔溃疡引起的,也有可能是你自己在吃东西的时候咬到了,或者吃比较硬的一些食物,磨到了或者咯到了引起的。
这个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可以多喝点儿水,几天就康复了,实在不行用一点儿西瓜霜喷剂,在夜间睡觉之前使用。
口腔溃疡俗称“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病症,多见于唇内侧、舌头、舌腹、颊黏膜、前庭沟、软腭等部位,这些部位的黏膜缺乏角质化层或角化较差。
舌头溃疡指发生于舌头、舌腹部位的口腔溃疡。口腔溃疡发作时疼痛剧烈,局部灼痛明显,严重者还会影响饮食、说话,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可并发口臭、慢性咽炎、便秘、头痛、头晕、恶心、乏力、烦躁、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口腔溃疡
5. 颌骨囊肿的常见的几种类型
颌骨囊肿多见于青少年,初期多数无自觉症状,若没有治疗可继续生长,导致骨质逐渐向周围膨胀则形成面部畸形,根据不同部位可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1、根端囊肿是由于根尖肉芽肿,慢性根端炎症的刺激引起牙周膜内的上皮残余增生增生的上皮团中央发生变性与液化,周围组织液不断渗出逐渐形成囊肿,故亦可称根尖周囊肿。2、始基囊肿发生于成釉器发育的早期阶段,牙釉质和牙本质形成之前,在所有炎症或损伤刺激后成釉器的星网状层发生变性,并有液体渗出,蓄积其中而形成囊肿。3、含牙囊肿又称过滤泡囊肿,发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在缩余釉上皮与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含牙囊肿。可来自个牙胚(含个牙),也来自多个牙胚(含多个牙)者含牙囊肿是最常见的牙源性颌骨囊肿之一,占%,仅次于根尖囊肿。4、角化囊肿系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角化囊肿囊壁的上皮及纤维包膜均较薄,在囊壁的纤维包膜内有时含有子囊(或称卫星囊腔)或上皮岛。手术中子囊速度容易脱落而残留,形成不是复发病灶。
6. 颌下腺囊肿怎么治疗
颌下腺囊肿临床上相对较为少见,相对多见的一般是舌下腺囊肿。无论针对颌下腺还是舌下腺的囊肿,如果囊肿一旦开始逐渐生长,治疗方式就只有手术治疗。因为针对囊肿这种形态不手术切除,应用药物的方式并不会使囊肿消失。囊肿作为一种良性囊性肿物,本身不会引起恶变或者恶变几率很低。但是会造成局部肿胀,从而引起面型和相应部位的隆起,此时需要到专业的口腔科,最好是有口腔外科实行全麻下的手术治疗,针对于颌下腺囊肿需要直接将颌下腺摘除。因为本身颌下腺作为颌面部六个较为大型的腺体之一,摘除后并不会对有患者造成较大的影响。
7. 下颌骨囊肿,中医可以治好吗,哪里有神医
这个病中医是没法治疗的,必须要采取手术的,这个是有复发的可能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复发的。所以还是建议你在囊肿不是太大的时候尽早手术。问题分析:颌骨囊肿最好的治疗就是手术切除,手术刮除囊肿、刮除周围的死骨,再植骨,术中需要彻底刮除纤维包膜,以防复发。这种手术是口腔颌面外科很基本的手术,患者是在局麻下进行的,不会有任何的痛苦。
意见建议:药物治疗不是治疗颌骨囊肿的最佳选择,而且药物治疗更容易复发,更会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在治疗这种疾病时中医和西医的方法是不同的,建议还是手术治疗。
中药的配制,是需要具体看病人,辩证施治的,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不是给你个方子就可以的,需要具体看病人。
意见建议:而且用药是无效的。
根据您的描素,先请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建议你到当地正规口腔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意见建议:建议去当地医院进行正规的检查,做正规的治疗,对于没有口腔医疗资质的医疗卫生所,将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8. 口腔囊肿和口腔肿瘤一样吗哪个严重
口腔颌面部囊肿较为常见,根据其发生部位可分为软组织囊肿和颌骨囊肿两大类。其起源有牙源性(如根端囊肿、含牙囊肿)、滞留性(如粘液囊肿、舌下囊肿)及胚胎发育性(如面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皮样囊肿等)。其中以根端囊肿、粘液囊肿、舌下囊肿较多见。
口腔颌面部的恶性肿瘤以癌为常见,肉瘤较少。癌肿中绝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其次为腺性上皮癌,还有基底细胞癌、未分化癌、淋巴上皮癌等。口腔癌大部分发生于暴露部位,且常有癌前病变过程,这对口腔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有利条件。
9. 颌下腺囊肿怎么治疗
颌面部囊肿有软组织囊肿和颌骨囊肿两大类。软组织囊肿主要有涎腺囊肿(如舌下囊肿、粘液囊肿和颌下腺囊肿等),和发育性囊肿(如口底表皮囊肿、甲状舌管囊肿、鳃裂囊肿等)。颌骨囊肿则分为牙源性囊肿,(如根端囊肿、含牙囊肿、始基囊肿和角化囊肿等)和发育性囊肿(如球上颌囊肿、正中囊肿、鼻腭囊肿等)。
(一)粘液囊肿
又称粘液腺囊肿,在口腔粘膜下组织内,分布着数以百计,能分泌无色粘液的小涎腺,称为粘液腺,以下唇、软腭、舌尖腹面分布最多。其排泄管开口于口腔内,由于排泄管受到创伤,粘液外漏而形成囊肿。常见于下唇,且多发生有咬唇习惯者。囊肿位于粘膜下,呈半透明状小泡,表面覆盖正常粘膜,出现数日后可因食物等磨擦,囊膜破裂而消失,但不久又可出现,多次复发后粘膜产生疤痕组织,使半透明水泡变成白色硬结。主要治疗为切除囊肿及周围粘液腺组织,也可用激光或冷冻治疗。
(二)舌下腺囊肿
舌下腺是大涎腺中最小的一对,位于舌下间隙内,有导管约8~20个,直接开口于口腔内,少数集合成一个导管,开口于颌下腺导管、分泌较为粘稠的粘液。囊肿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分泌导管的创伤,使粘液外漏,逐渐为周围的结缔组织所包绕而形成的。所以,舌下囊肿的囊壁有上皮衬里者极为少数,有上皮衬里的舌下囊肿,仍可能为导管排出受阻,粘液潴留而形成的。
舌下囊肿多见于青少年,先发生在口底的一侧,位于粘膜与口底肌肉之间,表面覆盖很薄的正常粘膜,透过粘膜可见淡蓝色、柔软、有波动感的囊性肿物,缓慢增大,可逐渐扩展到对侧口底,将舌上抬,形成重舌,影响说话、进食甚至呼吸。囊肿也可沿颌舌肌后缘向颌下区伸展,呈哑铃状,在口底和颌下区同时出现。少数舌下囊肿主要向颌下三角及颈上部隆起,口底症状不明显,而被误认为颌下腺囊肿。舌下囊肿可有继发感染,出现疼痛及感染症状。也可因损伤破裂,流出粘液而暂时消失,数日后又逐渐增大。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需与口底表皮囊肿、口底局限性血管瘤等相鉴别。治疗主要为外科手术,过去采用囊肿摘除或袋形手术,复发率很高。目前多作舌下腺切除术,即使遗留部分囊壁,亦少有复发者。手术中要防止误伤颌下腺导管、舌动脉、舌深静脉和舌神经。
(三)口底表皮囊肿
胚胎发育时期,两侧胚胎组织在口底中线融合过程中,上皮细胞遗留在口底组织中,日后发展而形成为口底表皮囊肿。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囊肿位于口底正中,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上方,表面覆盖口底粘膜并向口内隆起,将舌抬高,影响说话、进食,甚至影响呼吸。少数囊肿位于下颌舌骨肌下方,向颏下部隆起。囊壁较厚,表面粘膜色泽正常,压迫囊肿似有橡皮样感,软而有弹性,穿刺抽出豆渣样内容,以此与舌下囊肿相鉴别。治疗为手术切除,一般可在口内摘除,如囊肿主要位于颏下部,则在口外作切口。囊壁较厚、分离囊肿完整摘除并不困难。手术中应注意仔细止血,防止术后口底血肿,造成呼吸困难。
(四)颌骨滤泡囊肿
牙齿胚胎发育过程中,牙滤泡的星形网状层发生变性,渗出的液体可潴留形成滤泡囊肿,如多个牙滤泡同时发生病变,则可形成多房性囊肿,但多数为单房性,病变发生在牙齿硬组织形成之前,所形成的囊肿,不含有牙齿者称为始基囊肿。在牙齿硬组织形成之后发生的囊肿,由于其病变是在残余釉上皮与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故在X线片上可见囊肿的囊膜部分附着在一个牙齿的牙颈部,此牙齿的牙冠已经形成,并突向囊内,称为含牙囊肿。无论是始基囊肿或含牙囊肿,囊壁的衬里上皮具有角化层结构,囊腔内含有角化物质者,称为牙源性角化囊肿。近年来,诊断为角化囊肿者逐渐增多,由于术后易于复发,且有恶变可能,因而具有潜在的肿瘤性质,应受到特别注意,目前已单独列出,以与一般始基囊肿相区别。
颌骨牙源性囊肿多见于青壮年,囊肿在颌骨内呈膨胀性生长,缓慢增大,早期多无自觉症状,增大后可向面颊部隆起,骨皮质变薄,触诊时有乒乓球样感,当骨皮质完全消失后,肿块质地变软有波动感,并可发生病理骨折。上颌骨囊肿增大后,可侵入鼻腔或上颌窦,也可将眶底上抬,眼球移位,产生复视,囊肿穿刺可获淡褐色或棕黄色,含有胆固醇晶体的囊液,如有继发感染,可形成瘘管,有的因反复感染,经X线摄片才被发现。滤泡囊肿往往有先天性缺牙或有多余牙。
牙源性角化囊肿可为单发或多发,囊膜薄而脆,与口腔粘膜紧粘,不易刮除,囊腔内含有白色油脂样角化物,多见于下颌骨升支和角部,有1/3囊肿是向舌侧膨隆,囊肿内含牙率可高达25~43%,临床主要表现为肿胀,有继发感染时,可在面部形成瘘管,约有15%左右的病例诉有疼痛,可侵犯神经出现下唇麻木感,如穿破骨皮质,则可向周围软组织如牙龈、肌肉、涎腺等组织扩展并与之粘连。多发性角化囊肿约占所有角化囊肿的7~8%,多发性角化囊肿中,又大约有1/2左右可同时伴有身体其它部位的症状,如皮肤基底细胞痣或基底细胞癌,肋骨分叉,大脑镰钙化,掌跖面的凹陷等,组成所谓多发性角化囊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可有家族史,且发病年龄较单发者年轻。
根据上述的临床表现及其特点作出临床诊断,X线片可显示囊肿大小,范围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颌骨囊肿需与其它牙源性肿瘤,特别是颌骨造釉细胞瘤相鉴别,但从临床及X线摄片上,有时尚难作出鉴别。因此,在手术时应常规作冰冻切片检查,手术摘除囊肿是治疗颌骨囊肿的主要方法,应彻底刮除囊壁组织。角化囊肿术后复发率为5~62%,其复发原因除囊膜薄,与牙龈周围软组织紧贴,不易刮净外,尚与其囊壁上有子囊及上皮岛,囊外正常骨内有星状小囊,在刮治时易被遗留等因素有关。而且角化囊肿的恶变率比非角化囊肿要高。因此,手术刮治时更应注意其彻底性,复发的或较大的角化囊肿,需在正常骨组织内切除囊肿,或作颌骨的方块切除并保持颌骨的连续性。囊肿摘除后留下的骨腔,可用自体骨松质填充。近年来,使用多孔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填塞,亦获得较为满意效果。其孔径以200μ/mm,孔率以40~70%较好。有应用林格溶液,20%葡萄糖液,抗生素、类固醇依次行囊腔冲洗,每周1次。通过数次冲洗,可控制炎症,减慢氧化,进而抑制脂肪酸氧化并促进前列腺素E的产生。囊壁释放过氧化脂前列腺素E是造成骨质吸收,囊腔扩大的主要因素。
(五)面裂囊肿
是一种发育性囊肿,在胚胎发育时,各个面突的融合过程中,残留在接合处的上皮组织可演化而成囊肿。根据发生的部位有不同的称呼,如发生在两侧腭突融合处,位于腭中缝的正中囊肿;发生在中鼻突的球状突和两侧上颌突融合处,位于腭前部的鼻腭囊肿,也是面裂囊肿中最为常见;发生在鼻突的球状突与一侧上颌突融合处,位于上颌侧切牙与尖牙牙根之间的球上颌囊肿等。临床上可根据其部位和X线表现作出诊断。治疗为囊肿摘除或刮治术。
10. 颌骨囊肿是怎样形成的
建议:(一)牙源性颌骨囊肿源性颌骨囊肿发生于颌骨而与成牙组织和牙有关。根据其来源不同,分为以下几种:
1、根尖囊肿是由于根尖肉芽肿、慢性炎症的刺激,引起牙周膜内的上皮参残余增生。增生的上皮团中央发生变性与液化,周围组织液不断渗出,逐渐形成囊肿,故亦可称根尖周囊肿。
2、始基囊肿始基囊肿发生于成釉器发育的早期阶段,牙釉质和牙本质形成之前,在炎症或损伤刺激后,成油器的星网状层发生变性,并有液体渗出,蓄积其中而形成囊肿。
3、含牙囊肿含牙囊肿又称过滤泡囊肿,发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在缩余釉上皮与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含牙囊肿。可来自1个牙胚(含1个牙),也来自多个牙者。含牙囊肿是最常见的牙源性颌骨囊肿之一,占18%,仅次于根尖囊肿。
4、牙源性角化囊肿角化囊肿系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有人认为即始基囊肿。角化囊肿有典型的病理表现,囊壁的上皮肌纤维包膜均较薄,在囊壁的纤维包膜内有时含有子囊(或称卫星囊腔)或上皮岛。囊内为白色或黄色的角化物或油脂样物。占牙源性颌骨囊肿的9.2%。
(二)非牙源性囊肿 非牙源性嫩中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残留的上皮发展而来,故亦称非牙源性外胚叶上皮囊肿。
1、球上颌囊肿发生于上颌侧切牙与尖牙之间,牙常被排挤而移位。X线片上显示囊肿阴影在牙根之间,而不在根尖部位。牙无龋坏变色,牙髓均有活力。
2、本腭囊肿位于切牙管内或附近(来自切牙管残余上皮)。X线片上可见到切牙管扩大的囊肿阴影。
3、正中囊肿位于切牙孔之后,腭中缝的任何部位。X线片上可见缝间有圆形囊肿阴影。亦可发生于下颌正中线处。
4、鼻唇囊肿位于上床底和鼻前庭内。可能来自鼻泪管上皮残余。囊肿在骨质的表面。X线片上骨质无破坏现象。在口腔前庭外侧可扪出囊肿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