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脸上长火疖子怎么祛除
疖肿是毛囊被细菌感染后形成的较大块的红色肿物。疖肿多发生在人体受压的部位,如颈部领圈处或臀部。疖肿在形成的过程中往往有剧烈的搏动性跳痛,尤其如果疖肿长在前额或下颌等皮肤组织致密、张力较高的部位,会痛得更加厉害。一般过一两天后,红色肿物的中央会形成脓拴,二三天后会自行破溃。也有的疖肿可能不发生破溃而自行消失。疖肿虽不是很严重的疾病,但是因为毛囊间紧密相邻,若不及时处理已经长出的疖肿,不仅疼痛难忍,而且容易引起周围皮肤的感染,会长出更多的疖肿来。 处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用医用酒精或淡盐水,擦洗干净疖肿,涂上抗感染药膏,并用消毒纱布敷盖在疖肿上,这样可以避免衣服对疖肿的磨擦,还可以防止疖肿的感染扩散。 切不可为了将疖肿的脓液挤出,而用手去挤捏疖肿,因为这样做往往会使感染加重,带来更多的麻烦,一般只有等脓液自行流出。一旦疖肿破溃,要及时用医用酒精或淡盐水清洗干净患处,并继续保持患部的卫生,用消毒敷料再覆盖几天。 为了防止感染的扩散,应当注意患者不要与其他人共用毛巾。如果疖肿长在皮下组织致密区域或淋巴附近,或者疖肿有血性流体流出,应当去医院医治。 疖肿常出长在毛囊处,形成圆锥形凸出皮肤表面,中心有毛发贯穿,周围发红。渐渐表面变亮面坚硬,压痛,顶部形成脓疤,中心有脓栓及坏死部分。破溃后脓栓脱落而排脓,排净后炎症消失形成紫斑及疤痕。有时成批出现或此起彼伏常年不愈。 由于疖肿在化脓部分四周形成薄的泡状壁,如果挤压,排脓就会使薄壁损伤,脓液进入周围地区,使周围再形成疖肿。最危险的部位是鼻周和上唇,称为危险三角,若挤压此处的脓疖,会引起脑海绵窦栓塞及脑脓肿危及生命。挤压也会引起脓液入血引起全身脓毒血症。所以一旦引起发烧及全身症状应马上到医院治疗。 毛囊炎初起可热敷促使炎症消退,局部用龙胆紫红霉素软膏涂敷。已经成疖后要切开引流。可口服红霉素、交沙霉素等消炎药物。 平日注意勤洗澡,保护皮肤清洁,不要抓伤皮肤以防引起感染。夏季防痱子,不要用碱性肥皂以免去脂过多降低皮肤的保护作用。蚊虫叮咬后及时涂上风油精及虫咬水止痒防止抓伤。常患疖肿者要注意营养,多吃维生素目的及胡萝卜素食物,注意锻炼身体以增强抵抗力。 毛囊发炎及皮肤疖肿都可用芦荟治疗。芦荟可促进患处血液循环,抗菌、抗病毒感染,促进组织修复,可有效地消炎消肿止痛,治愈后不留疤痕。 小的化脓性感染,可涂芦荟叶汁或芦荟嗜喱膏于患处,每日3次,便会不知不觉地痊愈。大的皮肤脓肿,应消毒局部皮肤后,在脓肿处敷上用热开水消毒过的芦荟叶肉,再盖上消毒纱布,以胶布固定。一天至少换3次,脓疱就会开口,把里面的脓液排出来,这时,仍要坚持贴芦荟叶肉,5-7天就会痊愈, 而且无明显疤痕。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皮肤卫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酒类,最好不多吃甜食。千万不要用挤捏的方法去排脓。尤其是面部和上唇的疖子。对于反复发作的疖病,要寻找潜在的因素,消除体内感染病灶。检查有无贫血和糖尿病等情况,一旦发现要及时治疗。 2.抗生素的注射和内服。早期应用足量抗生素。首选青霉素,也可用洁霉素0.6g肌注,每日两次,也可用先锋霉素、泰利必妥及磺胺等。 3.自家疫苗或葡萄球菌混合菌苗疗法、自血疗法。也可皮下注射转移因子2mg/次,每周两次,五周为一疗程。 4.早期的疖子不能切开引流。成熟的疖子已化脓变软者,可切开排脓。但面部和上唇的疖子千万不要挤压和随意切开。未成脓者,可每日外用纯鱼石脂,或鱼石脂硫磺泥膏,可促进炎症消退。 5.可进行紫外线、红外线、超短波照射,缓解炎症。
② 屁股上长疖子:去医院挂号说什么科
这种子病去医院的话首先应该挂皮肤科。
治疗方法:主要是皮肤表面细茵感染造成。要用10%的酒精棉天天杀菌,保持皮肤干净天天更换内衣,上药店买一些鱼石脂软膏涂抹,当疖子破头就会痊愈,如非常大的话请到医院打消炎针。
③ 治疖子去哪科
外科!需要做小手术!
④ 身上长火疖子去医院应该看哪个科
普外科切开引流,另外可以看看皮肤科。我觉得与个人肤质及油脂质分泌情况有关,另外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换衣,少吃上火及辛辣刺激的东西。
⑤ 脸上长火疖子怎么办
疖子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感受火毒,致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其特点是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厘米左右,易脓、易溃、易敛。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疖子,中医认为是热毒侵入皮肤而发病,属于疮疡热证,所以又称“热疖”。细小如钉而反应较重的疖子,则称为“疔疮”。疖子以头、面、颈、背、臀等处最为多见;疔疮主要见于颜面及手指、足趾。疖子虽小,但也不可忽视对它的预防和治疗。 方法/步骤 1、早期促使炎症消退 红肿阶段可选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措施,也可敷贴加油调成糊状的中药金黄散、玉露散或鱼石脂软膏。 2、局部化脓时急躁排脓 疖顶见脓点或有波动感时用石炭酸点涂脓点或用针头将脓栓剔出,或作切开引流,禁忌挤压。出脓后辅以呋喃西林、湿纱条或以化腐生肌的中药膏,直至病变消退。 3、抗菌治疗 若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面部疖或并发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时,可选用青霉素或复方磺胺甲恶唑等抗菌药物治疗,或用清热解毒中药方剂等。有糖尿病者给予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等相应治疗措施。对顽固性患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自家菌苗或多价葡萄球菌菌苗。 4、对于外耳道、鼻、上唇部的疖子不可切开,更不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蔓延。 5、中药治疗 一旦发生疖子,宜内外兼治。内服清热解毒中药,可用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马齿苋各15克,水煎服用。外敷清热解毒中药,可用新鲜马齿苋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或用败酱草60克,或用芙蓉花嫩叶60克,加少许食盐,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药2~4次,对尚未化脓的疖子效果较好。已经化脓的,必须让疖子成熟溃破,脓液流出,才能逐渐愈合。也可以用新鲜的柏树叶捣烂,叫鸡蛋清和成糊,敷在患处。
⑥ 三角区(鼻梁眉骨处)长像疖子,该去看五官科还是皮肤病
皮肤科、外科、五官科都行
⑦ 疖子是什么
建议:对于这个问题你一定要了解重视,关于你请问的这个问题为你解答如下:1.注意皮肤卫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酒类,最好不多吃甜食。千万不要用挤捏的方法去排脓。尤其是面部和上唇的疖子。对于反复发作的疖病,要寻找潜在的因素,消除体内感染病灶。检查有无贫血和糖尿病等情况,一旦发现要及时治疗。 2.抗生素的注射和内服。早期应用足量抗生素。4.早期的疖子不能切开引流。成熟的疖子已化脓变软者,可切开排脓。但面部和上唇的疖子千万不要挤压和随意切开。未成脓者,可每日外用纯鱼石脂,或鱼石脂硫磺泥膏,可促进炎症消退。 5.可进行紫外线、红外线、超短波照射,缓解炎症。
⑧ 脸上长了个疖子,怎么治
疖子,是皮肤毛囊及皮脂腺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致病菌多为毒力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 ??长疖子后,局部皮肤红肿疼痛,这是急性炎症的表现,这时,病变皮肤处的血管扩张,血流旺盛,大量抗体、白细胞和吞噬细胞从血管里跑出来抵御病菌,形成一道防御圈,阻止炎症向周围扩散。此时只要请医生合理处理,就会较快痊愈。有的人认为,长了疖子只要用手把疖子弄破,把脓挤出来就好了,殊不知这样做会事与愿违,使炎症向周围扩散。如果把细菌和毒素挤入血管或淋巴管,问题就更严重了,会引起毒血症和败血症。所以长了疖子不可随意挤压,尤其长在面部的疖子更要严禁挤压。因为面部的静脉与颅内血管相通,面部的血液循环又十分丰富,随意挤压面部的疖子不但容易引起面部炎症扩散,病菌还有可能随血流扩散到颅内引起危险的颅内感染。 临床表现疖子大都出现在头面及颈项部,最初是一个红、肿、痛的小硬结,以后逐渐扩大呈圆锥形隆起。几天后,疖子头可出现黄白色小脓头,最后脓头变软溃破,脓液流出,疼痛停止,创口自愈。一般无全身不适,但大疖子可引起发热,如不及时治疗处置,可使皮肤组织坏死形成脓肿。 护理皮肤卫生:常洗澡、洗头,勤换衣服,睡眠时要注意擦汗,不要擦抹各种成人用化妆品;不可挤压热疖排脓,以免引起细菌扩散招至败血病。 治疗碘酒(又称酊)2%浓度可用于治疗疖子初起、皮肤擦伤、毒虫咬伤、无名肿毒等症。若已破损的皮肤及伤口粘膜不宜使用。对碘过敏者禁用。 茄子:疖肿、蜂螫、蜈蚣咬伤、肌肤受损肿痛,把新茄子捣烂,敷患处; 苦瓜:将鲜苦瓜洗净.捣烂成泥,敷在疖子上,每日2次,数日即愈,不留痕迹; 保持疖子周围的皮肤清洁,服用些消炎药,局部敷红霉素软膏或鱼石脂软膏等消炎药膏,千万不能用手去挤疖子,免得细菌扩散,发生败血症。
⑨ 反复生疖子,看什么科
病情分析:疖子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感受火毒,致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意见建议:皮肤外科就可以,建议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