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要研究面部表情识别,有什么用途
每个人的表情动作习惯是不一样的,可以当做密码来使用,比如脸部识别解锁。另外研究面部表情,可以搞清楚这个人的内心真实想法是什么。等等吧
❷ 人的面部表情定义
面部表情是通过面部肌肉和五官的形态变化,向外界展现或隐藏自己真实内心世界的交流符号。
❸ 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有多重要
面部表情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艺术家们往往会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描绘,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绪和情感,栩栩如生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人们也可以用面部表情与人沟通,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模仿,人们(和猩猩)在外表上模仿其他人的反应是常见的行为。尤其是当人们感受到他人的忧伤时,自己也会表现出忧伤的样子,这一点曾经被达尔文指出过。
这种模仿可能是为了表示同情———我们都体验到了痛苦经历带来的忧伤。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够最直接、最完整、最深刻、最丰富地表现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活动。
它能够冲破习俗的约束,自由地沟通彼此的心灵,能够创造无形的、适宜的情绪气氛,代替词汇贫乏的表达,促成无声的对话,使两颗心相互进行神秘的、直接的窥探。
眼睛通常是情感的第一个自发表达者,透过眼睛可以看出一个人是欢乐还是忧伤,是烦恼还是悠闲,是厌恶还是喜欢。
从眼神中有时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心是坦然还是心虚,是诚恳还是伪善:正眼视人,显得坦诚;躲避视线,显得心虚;乜斜着眼,显得轻佻。
❹ 面部表情的作用啊,定义啊,影响
面部表情可以清楚地表明一个人的情绪,一般是非随意的、自发的,但也是可以控制的。在人际沟通中,有时人们有意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以加强沟通效果。
研究表明,人类的面部表情基本上是遗传决定的,与文化的关系不大。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是真情的流露还是故意装出来的则很难分辨。
同一种表情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微笑可以是幸福和喜悦的表示,也可以是友好的表示,有时甚至可以表达歉意。某种表情的具体含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沟通情境和沟通者的习惯特征。
面部表情,是指头部(主要是脸部)各部位对于情感体验的反应动作。它与说话内容的配合最便当,因而使用频率比手势高得多。达尔文在《人类与动物的表情》一书中指出,现代人类的表情动作是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因而人类的原始表情具有全人类性。这种全人类性使得表情成了当今社交活动中少数能够超越文化和地域的交际手段之一。
笑与无表情是面部表情的核心,任何其他面部表情都发生在笑与无表情两极之间。发生在此两极之间的其他面部表情都体现为这样两类情感活动表现形式:愉快(如喜爱、幸福、快乐、兴奋、激动)和不愉快(如愤怒、恐惧、果敢、痛苦、厌弃、蔑视、惊讶)。愉快时,面部肌肉横位,眉毛轻扬、瞳孔放大,嘴角向上,面孔显短,所谓“眉毛胡子笑成一堆”;不愉快时,面部肌肉纵伸,面孔显长,所谓“拉得像个马脸”。无表情的面孔,平视,脸几乎不动。无表情的面孔最令人窒息,它将一切感情隐藏起来,叫人不可捉摸,而实际上它往往比露骨的愤怒或厌恶更深刻地传达出拒绝的信息。
微笑,真诚的微笑是社交的通行证。它向对方表白自己没有敌意,并可进一步表示欢迎和友善。因此微笑如春风,使人感到温暖、亲切和愉快,它能给谈话带来融洽平和的气氛。
常用面部表情的含义: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昂首表示骄傲,低头表示屈服,垂头表示沮丧,侧首表示不服,咬唇表示坚决,撇嘴表示藐视,鼻孔张大表示愤怒,鼻孔朝人表示高兴,咬牙切齿表示愤怒,神色飞扬表示得意,目瞪口呆表示惊讶,等等。
❺ 心理障碍用什么量表
现代人对各种各样的精神障碍已经不再陌生,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现代人的精神障碍发作越来越频繁。那么该怎样进行精神障碍测试呢?下面介绍一种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测试量表。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以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起源于80年代初期对精神分裂症的脑影像学研究。以阳性症状如各种幻觉妄想为主的患者称为精神分裂症I型,以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思维贫乏为主的患者称为精神分裂症II型。
阴性症状量表SANS,以研究阴性和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它弥补了一些精神病评定量表对阴性症状注意不足的缺点。
SANS的5个分量表:
一、情感平淡或迟钝
1、面部表情变化少 2、自发动作少 3、姿势表情贫乏
4、眼神接触差 5、无情感反应 6、语调缺乏波动
7、情感平淡总评
二、思维贫乏
8、语量贫乏 9、言语内容贫乏 10、言语中断
11、应答迟缓 12、言语障碍总评
三、意志缺乏
13、衣着及个人卫生差 14、工作或学习不能持久 15、躯体少动
16、意志缺乏总评
四、兴趣/社交缺乏
17、娱乐的兴趣和活动减少 18、性活动减少 19、亲密感缺乏
20、交友兴趣下降 21、兴趣社交缺乏总评
五、注意障碍
22、不注意社交 23、心理测试时注意不集中 24、注意障碍总评
量表分6级评分:0=无,正常或增加;1=可疑;2=轻度,程度虽轻但肯定存在;3=中度;4=显着 ;5=严重。
统计指标和结果分析
1.量表总分:即24项单项的总和,反映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范围为0~120。
2.分量表综合评价总分:即5个分量表的总评项(7,12,16,21和24)得分的总和,同样能反映阴 性症状的严重程度。范围为0~25。
3.分量表综合评价:即上述5个分量表总评项的单项分,用以反映5种具体的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 在治疗学研究中,它们的变化反映靶症状的疗效。
4.应用量表结果分型:按量表作者的建议,可按SANS和SAPS结果,将精神分裂症进一步分型。凡分 量表总评项≥3者,称为“突出症状群”,然后根据有关阳性和阴性“突出症状群”及其组合,分为3 型:
(1)阳性症状为主型。有一个或多个突出的阳性症状群,无突出的阴性症状群。
(2)阴性症状为主型。有两个或更多的突出的阴性症状群,无突出的阳性症状群。
(3)混合型:不符合(1)或(2)者。
需要注意的是,此精神障碍测试量表需由经过专业培训的精神科医师进行操作,且所评定的时间 范围为最近一个月。此量表是针对精神分裂症涉及的,因此对其它一些精神障碍并不适用。
❻ 如何控制面部表情量表评估学龄儿童疼痛评分的可信度
摘要 99%的人的疼痛都会有表情展示出来,特别是小孩子,对于疼痛的忍耐力,更是几乎没有,所以疼痛表情的评分,可信度很高
❼ 怎样从面部表情来看人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1:厌恶:
注意别和生气类的情绪混淆,比如恼怒。识别的基本线索在于肌肉轻微收缩而导致鼻子和眼睛周围起皱。
2:轻微悲伤:
这一次的表现是嘴唇轻微下拉到唇角,请对比图1中的嘴唇,那是放松的正常状态。悲伤可通过上眼睑或嘴唇,或两者共同表现出来。
3:轻微的快乐:
高兴、很好、感觉不错等等统统适用。请对比本图和图1中的嘴唇。
4:克制的愤怒或烦恼:
线索是下巴,它向前伸了。下眼睑也有轻微的紧张。
5:厌恶:
同样是厌恶,这一次要看的不是眼睛和鼻子,而是轻微提升的上嘴唇。这样的表情也可表达轻蔑。
6:心烦、不快、痛苦、困惑:
皆有可能,所有这些都和不能达到目的所引发的生气情绪相关。这种表情背后还可能是高度克制的愤怒。降低的眉毛和拉紧的下眼睑是生气的信号。
7:恐惧、惊讶,或仅仅是注意力集中:
单靠上眼睑提升这一线索很难确定。如果是害怕或者惊讶,这既可能是感觉轻微也可能是强烈情绪的高度克制。
8:苦恼、忧虑或克制的恐惧:
眉毛的形状是这些情绪最可信的标志。
9:轻微或高度克制的恐惧:
最常见的错误是把它看成厌恶的信号。识别恐惧的线索是嘴唇的轻微伸展。有时候,在一个人并未感到害怕,而仅仅是描述或想到了他的恐惧时刻,也会表现出这种微妙的恐惧表情。
10:轻蔑、得意或倨傲:
一侧嘴角收紧表明了这些相关的情绪
❽ 对于面部表情的研究都有什么样的观点
三种理论争论:
1、神经文化理论(Neuroeultural Theory)
神经文化理论主要由Ekman和Friesen (1969)提出,这一理论认为,面部表情主要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在情感系统的控制下,人们体验到的情绪和表现出来的表情通常是一致的。文化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于“呈现规则”和“解码规则”的不一致造成的,因为不同文化的解码规则可能存在差异。一些文化可能存在潜规则,这会造成某些表情不能被来自其他文化群体的人们正确识别。在非社会情景中,人们表达情绪和识别情绪的方式是一致的。在社会情景中,人们可能有意识地使用“社交管理技巧”,即“表现规则”,来控制或掩饰自己的面部表情。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呈现规则,这些规则会加强、减弱、中性化或掩饰实际情绪。简而言之,情绪的沟通模式是普遍的、天生的,情绪面部表情沟通中存在着普遍的面部情感系统(刘红艳,张积家,2008)。
2、方言理论(Dialect Theory)
在语言学中,方言是某种语言的变体,这种差异是基于地域性或社会性分离产生的。同样地,面部表情识别中的方言理论也试图解释“情绪的语言”是否具有普遍性。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的文化可以用不同的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同时使得该文化以外的人们对其内部表情识别的准确性降低。不同的文化群体共享一个“普遍情感系统”,包含相同的情绪模式,但是,各个文化群体还拥有自己的“独特情感系统”,独立地执行相应的功能(Elfenbein&Ambady,2003)。后者是人们通过学习掌握的,受到文化、教育、环境等后天因素的影响。情绪面部表情表达和识别中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异,即使很小,也会造成组外群体的困惑(Burquest&Payne,1993)。这种“组内优势”可能只对于非标准化的表情有效,尤其是地域性或社会性差异非常显着的某些表情(Elfenbein-Beaupr6,L6vesque,&Hess,2007)。
3、功能模型fFunctional Model for FaceRecognition)
Bruce和Young(1986)基于前人有关人脸识别的研究,提出了面孑L识别的经典功能模型。该模型从信息加工角度区分出7类面部识别的信息编码:图形码、结构码、身份码、视觉语义码、姓名码、表情码和面部言语码。从功能上将面部认知划分为两平行路线,一个对面孔特征信息编码,一个对面孔表情信息加工,两者功能相对独立。因此,表情对面孔身份识别是不重要的,只是以观察者为中心的描述。然而,新近的一些研究却发现面部表情识别与面孔身份识别存在交互作用(Endo,N.,Endo,M.,Kirita,&Maruyama,1992;Kaufmann&Schweinberger.2004;Sansone&Tiberghien,1994)。Haxby,Hoffman和Gobbini(2000)提出的分布神经模型则更强调面部识别中神经系统的协同工作,淡化了面孔身份和面部表情的双通道分离加工方式。在此基础上,汪亚珉和傅小兰(2005)提出了面部表情识别与面孔身份识别的多级整合模型,把面孔身份与表情的知觉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知觉阶段,表征阶段,分析识别阶段,强调了人脸知觉加工中的阶段性。
❾ 面部表情的特点
一、面部表情的特点
1.外露性强
一般地说,人们的思想、情感通过面部表情来表现,都是很直截了当的,别人一眼就能看清。例如,一个教师在讲课时,不留意讲错了一句话,这时,她迅速地伸了一下舌头,脸上还露出了歉意的表情,这就鲜明地表示了她内疚的心情。
2.配合语气
表情的变化,往往与语气的变化相一致,这样,才能产生有声有色的生动形象。例如,有一个人在谈到他的一位好朋友多次失恋时,模仿他朋友的表情说:“有一次他碰到我,叹息道:‘咳,有什么办法呢?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么’。”这里说话者用了叹词和语气助词:咳、呢、么,配上无可奈何的苦笑表情,融为一体,恰如其分。
3.复杂丰富
面部表情虽然有外露性强的特点,但类似的表情可能会传递出不同的情绪,有时会出现复杂难辨的面部表情,弄不准还会产生误会。据说,有个皇帝非常喜欢某个妃子,但那妃子却不爱皇帝,她整天愁眉苦脸。皇帝费尽了心机,想让她笑,结果都未能成功。一次,有个大臣想出一个怪点子呈报皇帝,这事被那妃子知道后,她不由得从鼻孔中发出一声冷笑。皇帝见了又惊又喜,误以为如愿以偿了。
二、面部表情的特征
每一种面部表情都有一系列的肌肉活动。不同的肌肉活动,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下面介绍几种课堂上常见的面部表情的特征。
1.沉着
沉着的特征是脸部肌肉的表皮略微紧缩,但近于自然状态。教学中,这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面部表情,它给人以不慌不忙、胸有成竹的印象。
初上讲台的教师往往欠缺这一功夫,他们一上讲台就脸色剧变,肌肉僵硬,好像大难临头似的,这不利于课堂教学。
2.喜悦
教师的喜悦,在面部表情上有一个明显的表现特征——笑。喜悦的程度就在笑的奥妙中表达出来。喜悦的表情在讲课中是常常用到的,它对学生的感染力极强。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笑都表示人们的喜悦感情,如苦笑是表现有苦难诉的困境,冷笑则表明一种蔑视的心理状态。
3.愤怒
愤怒的特征是紧咬牙根,面部表皮绷紧。教学中时常运用这一表情。例如,一个人在讲这样一段话:“当我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望着那青灰石柱、断墙残碑,我的血就往上涌。我仿佛看见了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我壮丽的河山,凌辱我善良的人民;我仿佛又看见了在熊熊烈火中,无数的珍宝被强盗掠走,宏伟的宫殿被化为灰烬……”讲这段话时,就需要怀着一腔怒火,以愤怒的表情来说话。
4.悲哀
悲哀的特征是脸色阴沉,肌肉微颤。它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哭。当教师向学生通告“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患帕金森病晚期,并发肺部感染,因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抢救无效,于一九九七年二月十九日二十一时零八分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三岁”时,脸上出现的表情就是悲哀。
5.振奋
振奋的特征是脸带微笑,神采奕奕,给人以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感觉。如当一个教师对学生讲:“同学们,让我们去奋斗,去拼搏,去创新,去发展吧!为了祖国,为了民族,去开拓美好的未来,迎接灿烂的明天吧!”这时教师就要表现出振奋的表情,以鼓舞学生奋力拼搏,迎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