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逆光人像摄影中,如何用点测光测准人物脸部的光
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用点测光测准人物脸部的光:
1、在测光方面,建议对着脸部使用点测光,同时至少增加一档曝光,因为逆光时即使对着脸部测光也不会十分准确,尤其是进行强逆光人像拍摄时。
2、要特别注意鼻子以下及颈部的阴影,了解有时逆光会比顺光更有利,可利用反光板在眼中加入高光。
3、利用下午的暖阳并寻找光影的存在利用点测光(光比比较强)进行对焦测光,让拍摄时能够确实掌握正确的曝光值利用光圈优先模式(Av模式)拍摄,测好曝光值用M档亦可调较阴天白平衡(高色温)。
(1)摄影中人物面部高光怎么算合适扩展阅读:
点测光测准人物脸部的其他注意事项
1、由于在晴天的太阳下拍摄,人物受到太阳光的直接照射,鼻子以下及颈部附近出现了强烈的阴影。因此将相机和人物的位置对调拍摄,脸上的阴影都消除了,光线很合适。再加上反光板,使肤色的显色更加漂亮。
2、 要特别注意鼻子以下及颈部的阴影 ,可利用反光板在眼中加入高光。 然而拍摄人像时,由于反差较大,并不能说是很合适。图例也是正面照射强光,鼻子下面和脖子周围出现了很强的阴影。且因为人物被正面强光照射,表情显得有些晃眼的样子。
3、由于反射光,头发也会显出高光。这时相机会以人物照射到的间接光为曝光值。如果感觉偏暗,可以加点曝光补偿来提亮。 逆光+反光板拍摄 - 灵活运用逆光的优点,专业用光法 保持逆光的状态在相机和人物之间加入反光板。
Ⅱ 人像摄影怎么正确运用光
1、自然光人像的用光技巧
阴影是体现和衬托高光的,适当的阴影才能使得物体更加立体丰富。所以不需要避讳阴影,而是在理解影调和光位的知识时候利用阴影。
另外使用侧光或者侧逆光,可以让人物立体感增强,画面层次更丰富。侧逆光时候保证人脸曝光正常,可以使得皮肤通透。
2、唯美逆光的方法
把握好最佳的拍摄时间:日落之前1-2小时。利用人物或者周围物体遮挡住逆光光源,控制光源漏光的程度,达到平衡光比的作用。
侧逆光:逆光光源不在画面当中,拍摄难度相对较小,容易把握,人物有好看的轮廓光。
正逆光:逆光光源直射镜头,拍摄难度大一些,需要较好的天气和光线情况,配合遮挡光源再漏出一部分光线的拍摄方法。
3、眼神光很重要
利用反光板,制造眼神光。同时眼神光也可以反应一张照片现场布光的情况,结合人脸的影调,可以看出主光源在哪,是否有补光。
补光设备选择LUXCEO乐士欧LED环形补光灯P01。相信很多人都有补光灯用久了就会眼睛疼的困扰,而P01环形灯的色温范围3000K-6000K,光线柔和不刺眼,还能带来独特又好看的小光圈眼神光,让你的眼睛更加迷人,它的亮度及色温的调节可以满足不同场景的拍摄需求。
4、影调与光位
影调是指物体在光线下呈现出的状态,分为五大调子:高光、暗部、灰面、反光面、投影。再复杂的物体,都始终遵循着五大调子的规律,人脸的结构相对于鸡蛋来说要复杂很多,但是依然是遵循影调的规律的。影调是使得物体立体,有质感的的原因,因此影响影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光位。
Ⅲ 摄影中的“高光”是什么
在摄影术语中,高光一词应用于后期的图片处理,严格来说属于美术术语;而过曝是指照片的质量判别。
高光即指光源照射到物体然后反射到人的眼睛里时,物体上最亮的那个点就是高光,高光不是光,而是物体上最亮的部分。
美术术语中高光,指画面调子最亮的一个点,表现的是物体直接反射光源的部分,多见于质感比较光滑的物体。暗部由于受周围物体的反射作用,会产生反光。反光作为暗部的一部分,一般要比亮部最深的中间颜色要深。
过曝就是指由于光圈过大 快门过慢等原因造成的画面中亮度过高 照片泛白。
在摄影上,曝光(Exposure)是指摄影的过程中允许进入镜头照在感光媒体(胶片相机的底片或是数码照相机的图像传感器)上的光量。
“曝光”可以经由光圈,快门和感光媒体的感光度的组合来控制。
理想情况下曝光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时照片对比度强,亮度适中。偶然原因或因为摄影者个人技术能力造成照片曝光时间过长或面积过大就会产生过曝。
Ⅳ 怎样较好的拍好人像~~
拍好人像的五要素
1、合理运用光线在人像摄影中,光线的运用非常重要。最好能利用“均匀”的光线,使其能直接或间接地照射到主体人物,高光和低光部位的反差也要适中。拍人像最忌讳的就是采用从头顶上直射下来的阳光。它会在人的眼窝、鼻子和下巴周围造成黑影,要尽量避开这种破坏性的光线效果,选择柔和的光线,如来自天空或自制反光板的散射光线通常是最理想的。
2、正确曝光拍摄人像时,如果现场光线比较均匀,就可以从照相机所在的位置来测光,让测光表将高光和低光部位的曝光值平均。如果处于相对复杂的光线环境下,就要用点测光从人的脸部测光,获得准确的曝光量。
3、采用大光圈小光圈虽然能使背景环境显得清晰,但是会转移对被摄者的注意。使用较大的光圈拍摄,能使背景虚化,使之处于焦点之外,而让被摄者成为画面中唯一让人关注的目标。这幅用F2.8大光圈拍摄的人像照片,就不存在背景会分散注意力的问题(如图1)。有时也需要使用小光圈来拍摄环境人像,为此,你需要保持周围背景清晰,将拍摄对象与周围环境一起纳入画面,通过环境特点和细节来反映被摄者的个性特征(如图2)。
4、试用竖画面构图横画面的构图对于群像来说是好的,但当你拍摄单人照时就要把相机转到竖画面的位置。竖画幅取景比较适合单人肖像,因为这种画幅主体人物的立式长方形造型相对应。
5、长焦距如果使用135相机拍摄的话,应选用85至135mm焦距的镜头。因较短焦距(50mm以下)的镜头拍人像常常会夸张人物面部的特征,使用经常被称为人像镜头的85至135mm的镜头时,透视感有所压缩,这样面部特征就会表现出正确的比例。而若要使用200mm以上长焦距镜头的话,则会使面孔显得太平。所以用中等望远镜头来拍摄人像效果比较好。
Ⅳ 拍人像照灯光设置角度
好的拍照的网站可以去蜂鸟看看,挺好的,它的友情链接的网站也挺好的。灯光的应用,建议你看看这篇文章,应该有帮助:
“人像摄影质感的表现”
[来源:温州市摄影家协会 作者:邵家业]
自然界里各种物体都有各自不同的质地特征,表现着自己的特性。对于人的肌肤质感我们是很熟悉的。由于年龄、性别、境况不同,表现出不同质感的差别。如老年人的粗糙、布满绉纹的皮肤,儿童、少女丰满、滋润、富于弹性的皮肤……等等。把这些不同的皮肤质感表现在画面上,才能使人觉得真切、确信,有助于人物性格的揭示,表情真实地流露。所以一张艺术人像照相对质感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既不能把每人的皮肤一律地表现光洁、滋润,也不能不加分析地原样翻版。因为这样就会失去对不同类型人的的特征、性格的表现力。那么,正确地表现人物细部皮肤质感有哪些手段呢?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1)光源性质;(2)光源照射角度;(3)用灯多少;(4)辅光运用;(5)曝光量控制。
光源性质与质感
摄影光源性质不同,对物体表现质感亦不同。光质可分为硬聚光和软、散光两大类。作为人像摄影的主光源,在对肌肤层次质感的表现,两者各有千秋。主要是看我们艺术上需要怎样选用。
硬聚光,如聚光灯效果,强烈鲜明有力,投影清晰锐利,强调亮部高光点的反射和细部(如毛孔、绉纹等)阴纹加深。对表现皮肤质感平淡的人可增强皮肤质感。如艺术上需要刻划人物个性特征,而用于皮肤粗糙的人物,就更能助长质感和气质表现。
软、散光如汇射、散射灯的效果,柔和、细腻、虚化、投影松散、层次丰富、亮部反射的光点隐约、细部影纹松化,能使皮肤更滋润、细嫩,用于皮肤粗糙的人物,能使粗糙性得到减弱。拍摄儿童、少女就更能表现出富于弹性细嫩的皮肤特征和生气勃勃、富有活力的儿童、少女气质。
光源照射角度与质感
表现好质感还需要一定角度的光线来表现。它可用高低角度、正侧方向调节灯位,使质感得到加强或减弱。
层次质感明显与否,和光照下皮肤纹理组织的直向、横向有很大关系。以主光而言,照射的角度垂直于皮肤纹理时,影纹最深,皮肤的质感得到最大的表现力,层次也丰富,面部纹理有直、横,所以一般用光多呈45°左右高度的侧光,使直横皮肤纹理都兼顾,面部的皮肤质感得到较好的表现。
细微光点与细微影纹同样是影响质感的重要部分。因为光与影是相对统一、相辅相成,细微光点同样要在一定角度光照下才能出现的,因为光的入射角和反射角是相等的,只有在光源照到面部某一点,再正好反射到镜头,才能出现某一点上的光点,否则就看不到光点。
用灯多少与质感
对质感的表现是多用灯好或是少用灯好?我认为少灯比多灯好。一般人想象人像照灯光越多越好,其实不然。表现人物皮肤细部质感是以细微处见精神,灯多影多并且光斑零乱,影调灰平,皮肤细部质感得不到显现。因为人的皮肤表面是由无数的细微毛孔和肤纹组成,多一个灯会增加一个细投影、一个细光点,它们互相交射、互相对冲就会损失层次,减弱肌肤毛孔的质感。也就是说,多用一个灯就减少一层层次和质感。不论拍摄高、中、低影调,在不需要多灯情况下,我主张要少用灯。要把每盏灯有目的地用在关键上,决不能滥用灯光,把灯光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增强皮肤质感。如拍摄高调照相,为了保持细微变化的脸部层次和质感,采用一个灯光照明面部(指人物面部、背景例外),其余以反光板代替,这样才能不失高调照相白中有白的细腻丰富皮肤质感。
辅光与质感
在主光的光质、光的照射角度确定以后,还必须正确运用好辅光灯,原则上以不损失主光来造就良好质感,只是适当地减弱主光的投影而不能消除投影。这就决定了辅光的性质必须要软散,亮度低于主光,尽量不留下投影痕迹。“主光硬,辅光软;主光软,辅光散。”这是我使用辅光的原则。所以运用辅光时多用灯光的边缘散射光。因中间部分比边缘部分亮,而且光质也是中间硬、边缘软。中心光是灯泡直射光加灯罩汇射光,而边缘光则是灯罩的散射反光。使用其亮度必然减弱。所以宁可把灯位靠近被摄者,这样比用中心光在远处照明质感层次要好得多。阴辅光和阳辅光口都向画面外侧偏离,即阳辅光偏向主光一边,照明面部大部洽接阴阳两面过渡层次,阴辅光偏向相对的另一边,只照明以鼻梁为界的阴面,不照到阳面,只有层次丰富,才有好质感。
辅光的应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光比。如果光比过大,超过胶片的宽容度,那么明面或暗面两者必有一个部分损失质感;过小层次又平淡无力,质感随之损失。所以运用辅光时,还要考虑到胶片的格玛值高低、感光度、宽容度以及冲洗条件,因为各种胶片记录亮度等级能力都不同,特别是使用彩色胶卷更要注意。
控制曝光与质感
正确地控制曝光,对质感的真实还原有重要的意义,似乎在广泛应用测光表的今天,控制曝光意义不大了。其实不然。从艺术上理解,我们不光要能以测光表所测得的EV值来控制曝光,还要掌握不同对象艺术要求,有意识地增加曝光或减少曝光来达到艺术上的曝光标准。因为测光表只是正确表现好中性灰色的曝光量。如只有中性灰色的物体能依据测光表所得的EV值,曝光能得到最逼真质感。因为不管黑、白、灰测光所得的效果都表现为浅灰色,在底片上都是中级密度,即特性曲线直线部分的中点,这种曝光对中间调子的照片无疑是正确的,只要亮度差不要太大,各种层次质感都能得到很好表现。但是高、低调子的照片,如依此曝光,那么所得的效果都是偏向中间调子,所以高调照相必须依测得的曝光量增加1-2级所得的密度,从特性曲线的直线部分的中点提高到上部,而使黑色部分密度处于直线部分,浅色部分提高到肩部,这样黑色部分的正确记录层次质感,不至于一团黑。浅色部分密度等级间距压缩后变化细微。同样道理,低调照相所测得结果减少0.5-1级曝光量,阳面层次质感得到正确表现,而大面积阴部的密度等级变化细微。
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曝光艺术标准,当然增加或减少曝光量都必须纳入胶片的宽容度,包括利用特性曲线的肩部或趾部。
表现好质感,除上述几个因素外,对选用照相机的焦距长短、分辨力的强弱、口径大小都有很大关系,还必须聚焦正确,充分利用画面拍摄特写镜头来表现皮肤质感。
可以说不管艺术要求如何,其艺术手段都离不开一个“光”字,即用光、曝光。正是这样,人象摄影艺术所独具对皮肤质感逼真的表现能力,是其它艺术所不及的。我们就是要以这种摄影艺术的特长把各种皮肤质感表现好,给人以美的享受。
Ⅵ 人像摄影怎么样进行构图,有什么技巧
人像摄影中的高、低光位,是指主光沿高度坐标的上下变化。凡是高于常规45°位置的称为高光位,低于常规45°位置的则称为低光位。光位的高、低,必须根据人物照片的拍摄主题、人物姿势、人物鼻形和照相机拍摄角度而有所变化。
1、根据拍摄主题,运用高、低光位
凡是照相机低角度仰摄,主光位应升高;反之,如果照相机高角度俯摄,主光位就须降低。其高或低的程度,也是以人物鼻梁上能否表现出反射强光为依据。
Ⅶ 人像摄影,高光位和阴影位应该打在面部什么位置
能把人像拍得漂亮,大概是每个拍摄者都想达到的目标吧。无论对象是女性还是孩子,拍出人物魅力之所在的行为是完全一致的。人像摄影需要许多技巧,在此接上一课继续探讨一下其中最重要的光线因素。
由于在晴天的太阳下拍摄,人物受到太阳光的直接照射,鼻子以下及颈部附近出现了强烈的阴影。因此将相机和人物的位置对调拍摄,脸上的阴影都消除了,光线很合适。再加上反光板,使肤色的显色更加漂亮。人物表情也变得柔和,感觉仿佛是换了个人一般。光线在人像摄影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要特别注意鼻子以下及颈部的阴影
了解有时逆光会比顺光更有利
可利用反光板在眼中加入高光
顺光拍摄 - 脸部阴影过强,不适合人像摄影 这是光从正面照射被摄体的情况,光线用法很传统。然而拍摄人像时,由于反差较大,并不能说是很合适。图例也是正面照射强光,鼻子下面和脖子周围出现了很强的阴影。且因为人物被正面强光照射,表情显得有些晃眼的样子。天气好的时候根据光线情况,易造成生硬的印象,需要多加注意。
逆光拍摄 - 人物不显晃眼,表情也更柔和 改变位置拍摄而成。这种光线被称为逆光。逆光的特征就是,由于被摄体没有直接照射到阳光,不会出现强烈的阴影。而且因为不晃眼,人物表情更加柔和,所以适合人像摄影。由于反射光,头发也会显出高光。这时相机会以人物照射到的间接光为曝光值。如果感觉偏暗,可以加点曝光补偿来提亮。
逆光+反光板拍摄 - 灵活运用逆光的优点,专业用光法 保持逆光的状态在相机和人物之间加入反光板。这样能融合逆光与顺光的优点,将人物拍摄得更加漂亮。由于反光板的反射,会在眼中加入高光,同时肤色也显得更为生动,是人像摄影中常用的专业用光方式。
Ⅷ 请教专业摄影师,关于拍摄人像打光的问题
建议先使用最简单的人像灯光布局,一盏灯配柔光箱(反光伞能增大照射面积,但柔光效果不如柔光箱,而且我们有时还希望照射面积不要太大),从人物正面4点半或者7点半的位子(看你希望稍暗的区域在什么地方),从上方斜照下来,然后在另外一面的人物下方捕捉灯的多余光线用反光板摆好位子反光到人的另外一面脸上。
其实你提到的,不用反光板,用另外一盏闪光灯来替代也是可以的,只要控制好光比,另外一盏要比主光源在人物脸上的成像亮度至少低一档光圈,一般采用一个柔光源,另外一个硬光源的方式来搭配,位置可以采用另外一盏在人物侧面9点钟的方向照射过来,具体位置可以微调,不要让人物的头发挡住这个辅助光源即可。关键还是光比的问题,如果两个光源输出都一致光比的话,那又会缺乏立体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