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精華眼霜 > 形意拳精華是什麼意思

形意拳精華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9-28 00:53:24

❶ 怎麼練好形意拳

三體式說形意拳萬法出自,老一輩講,三體式不僅是技擊的基本架式,更是衍生出各種拳法動作的基礎,還是行氣走氣,練通周天的不二法門。我沒練出任督循行的內氣,但就我的體會,三體式在形成拳術基本框架、調整功態、貫通百節、體會勁力等方面都在極大的好處。所以它絕對是形意拳的基礎,不練三體功,到老一身空,哈哈,你信不信?
三體式練法:兩腳並攏,立正。兩手向身體兩側伸開,由外向內畫弧,至頭頂曲臂向體前下落,內含按勁,兩腿隨按變屈,直按至小腹處。這個動作的同時,身體微向左轉,面向體左45度方向,翻腕,變拳,拳心向上,向兩肋處猛收。這算是第一動。
右手曲臂小臂內側貼體前向上鑽起,鑽至下頦處左拳也跟上向上鑽,拳頭跟在右肘內上側,拳心向上。兩臂開始一同向處鑽,右臂邊鑽邊由內向外擰轉,擰至拳心向上。鑽至鼻前一尺遠時,右臂停而左臂不停,在右小臂上面緊摩右小臂內面向前向上鑽頂,同時右腳蹬地,左腿向前趟出(立正時的左45度方向),至一步遠以腳掌為力點踩落地。兩腿始終保持彎屈狀態。重心在兩腳掌連線的前七後三處(這樣人體重心正好是前三後七)。腳向前趟的時候,左拳繼續前上頂鑽,兩拳相交時驟然發力(也可不發力),變掌向前向下劈出,掌心向下。同時右手變掌,掌心向下向回猛拉,停靠在臍下丹田處。定住這個大形不動,就是三體式。下一次再細講三體式的站法要求和勁力的求得。
三體式秘密(續)
三體式的要領一大堆,網上有的是解說,這里就不重復了。只把幾個關鍵部位的細節再解釋一下。
三體式站好了,下面開始調節身體各部分的姿勢。從上向下:
頭:頭要上領。這里是領而不是頂,領是帶起全身,頂只是局部作用。頭領的關鍵在在脖子,脖子在豎直的同時要有挺勁,就是俗話的的「梗」起來。這一梗下頦自然內收,而頸椎的彎也自然填平,保證了脊柱的豎直。而且這一梗,頸部肌肉相應緊起來,壓力加大,增加了頸動脈的壓強,使腦供血充足,易使人有神清氣爽的感覺。練氣功氣走周天時要過三關,過玉枕關時也要求頭領頸豎,我猜也是這個道理。
臀:臀要向下坐。好多拳家要求臀宜內斂,但筆者體會,過份內斂會千成向內向前的上翻動作,而這樣是坐不下去的。所以只要臀不外翹就算正確。臀向下坐,頭向上領,命門後凸,形成身體脊柱彎曲處填平且對拉拔長(關於脊柱在拳術中的作用請參看本版常書范的脊骨論),這對於形成以脊柱為主發力源的形意拳模式非常有好處。
肩:肩要下沉。只有肩沉下去才能把力量催到手上,才是真正的內家拳的發力方法。肩沉下去再稍稍向里一裹,就形成了身體背部的橫向爭力。頭與臀的互爭是縱向的二爭力,二肩的互爭是橫向的二爭力。宋,後背的十字形爭力便背部大肌肉群得到鍛練,就是我們常說的拔背。背一拔,胸自然就含了。所以含胸不要特意去求,它是拔背帶來的效果。特意去含,含成了駝背,可別怪我,哈哈。含胸拔背有了,身體自然處於不空狀態,大家試一試,是不是這樣?
臂:臂的關鍵在肘。肘要墜。墜,是大臂與小臂形成的三角所構成的平面應與地面垂直,也就是肘尖直沖地面。達到這個要求,必然肘部盡力向里裹才行,大小臂的三角角度越小,裹起來越容易。好,把肘尖沖著地面,慢慢地把手向前推(肘尖千萬不要向外翻),你一定推不到頭,也就是手臂伸不直。手臂伸得越遠,你會覺得臂部的擰裹抻拔越厲害,越不得勁,就像擰足了勁的麻繩,於是,在這種抻拔中你的臂部大筋就得到了最充分的鍛練。
哈哈,現在你明白形意拳為什麼打出的拳都是曲臂,而不能打直的原因了吧,不是不想打直,是因為這種擰裹勁下根本沒法打直。
手:手的擺法各家不同,有立掌,有俯掌,有斜掌。不管哪種掌型都一定有前撐頂的勁兒。後手是收在臍下的,有拉按的暗勁,這樣兩手又形成了勁力的互爭。李仲軒老人說,打一寸拳,實際就是三體式的找勁兒。兩手不停地前撐後拉,慢而微,體會勁力變化,漸漸就會百節貫通,功夫就出來了。
胯:胯要吸。所謂吸,是說胯向前的位置要有彎,不能往前頂。如果頂,式子就坐不下去。要有如坐板凳的感覺。吸胯是兩胯都要吸。
膝:前膝要向前頂,這樣樁架才穩,身體才能頂住對手的攻擊而不會散架。後膝要向里裹,才能出來兩腿的夾剪勁兒。而且後膝向里了,蹬地才更有力。
腿:前腿要有向後的撐勁,後腿有向前的蹬勁,兩腿又形成了前後的爭力,好像要去著身體向上去,而臀一坐,又把這股勁壓下來,形成了下肢的上下爭力,好比兩腿變成了彈簧,被壓到了極點,只要一放就要躥出去。類似於百米賽跑著的蹲踞式起跑前沖之前的臨界狀態,這才能有去意好似卷地風的效果。
好,關於三體式就說這么多,有什麼問題歡迎跟貼,一齊探討!下貼講述五行拳。
簡說鷹捉
鷹捉是形意的母拳,形意的好東西都在這里藏著呢!
形意是一門由博而約的拳術,其理法貫穿於每一式每一手中。形意拳由心意拳衍生而來,心意拳的起源有一說是前輩見鷹熊相鬥,感而悟之,以熊形為守,以鷹形為攻,一陰一陽,相符相承,所以形意拳又叫鷹熊(英雄)競志。
熊形起鑽,鷹形落翻。這個起鑽落翻的大宗旨就是現在的鷹捉。
鷹捉起手的一鑽,正是熊形;後手的一起一落,恰是鷹形。
形意拳總愛講翻浪勁,什麼是翻浪勁兒?就是這個起鑽落翻!翻浪勁的母親是螺旋,父親是束展,但做為兒子的翻浪勁卻比母親或父親更有本事——打擊效果更好!所以形意拳更強調翻浪。起落、進退、開合都是在圍繞著翻浪作文章;硬打硬進也好,腳踏中門也好,仗的也是這翻浪勁。這是基本功,沒這個功夫就打不了人!
翻浪勁怎麼練出來?就從鷹捉里找,所以鷹捉就成了母拳!
裹踐鑽的老三拳轉身沒緣見到,只在網上看過一些論及此的文章,是耶非耶不敢妄加評說,但從一些描述來看,這老三拳的練法應與鷹捉有相通之處,因為它們求的內里的東西是一致的。有人說形意拳的精華裹踐鑽失傳了,筆者不敢苟同。好東西只會越研究越細,越研究越透,誰會放著百元大鈔不撿偏去拾一分的硬幣?
雞腿、龍身、熊膀、鷹捉、虎抱頭都在鷹捉裡面了,形意講雷聲內轉,鷹捉也沒把它丟了。六藝盡在其中,舍鷹捉而求別法卻想通形意拳,無異緣木求魚。
鷹捉是「動」的學問,前承三體式靜態樁法,後引五行拳、十二形的應用拳勢。轉身以為:鷹捉為形意拳中第一要義,最值得習者下功夫!
以上為一家之見,有不同觀點者盡可存疑。
補充:多數的形意練法都把鷹捉和劈拳混為一談,有用掌的有用拳的,其勁法多找翻浪勁,其中鷹捉的成分多些。尚派把鷹捉提出單練,專求翻浪勁,而劈拳另有一功。尚派劈拳講肘打,用拳形,更注重銼壓之勁。
劈拳解說
動作:三體式站好(左手在前),左手向下向回循弧形拉至小腹,變拳,身體亦同時略回縮。右腳蹬地,左腳前邁半步,同時左手如三體式起式時一樣向前向上鑽,鑽到不能再鑽時停住。與上鑽同時,右腳跟進,腳掌與地面平等地停於左腳踝內側,右手待左拳鑽至一半時變拳隨左拳一同上鑽,附於左臂肘內上側,拳心向上。下一動:借身體貫性左腳蹬地,右腳向前趟出,右拳貼著左小臂相摩向上向前鑽,兩拳相遇時猛然發力,右拳向前向下劈出,左拳猛力回拉,至小腹處停住。右腳跟上半步,成為三體式定式。
解說:
劈拳的練法有很多種,有以拳為斧劈下的,有以掌為斧劈下的。不管哪一種,要領差不多。
1、 劈拳打的是整體力。
形意拳有個特點,全身一體,一動無不動,發力也是全身整勁,沒有局部用力的。劈拳更是如此。先一動左手的一鑽,鑽前先有個身體略回縮,再展前鑽,力是由這一展發出來的,不是單純的手臂動作,這在形意拳里叫束展。後手的劈也是腰脊一抖,加上前後手互爭(力矩原理)的力劈下的。劈時腰臀有個向下一坐的小動作,這一坐,身體整體一沉,劈力就沉實異常,等於是用整個身體去劈。從前我與師兄弟們試手時,對方直拳,我只很快地隨意一劈,用上了劈拳勁,竟劈得他小臂如欲斷折,疼痛難忍。當時我就想:老李的殺前鋒手,用這種殺法,真能一擊讓對手手臂報廢。
劈拳的整體力還體現在全身一致地向前進擊。我總覺得形意拳有點像坦克,橫沖直撞勢不可擋。手臂伸出去不過是坦克前面的炮管,坦克撞牆,炮管先觸到牆,但撞的力量卻不是炮管本身,而是坦克本身前行的力。劈拳也是,實際劈拳向前的力全是身體前移帶來的,手上只有一個向下的劈勁,加上身體的移動才表現出手的運動是一個弧形軌跡。這在形意拳里叫「萬式有一頂」。
2、 手打三分腳打七
形意講手打三分腳打七,不是用腳去踢,而是蹬地進步的發力與取勢(請注意這兩個字,以後我會專門講它)。大家都知道消息全憑後腳蹬,可是前腳也有打,這就是前趟沖擊拔敵根節的「趟」。前腿要有股趟勁,如鐵犁翻地,遇見什麼東西都把它掀起趟飛。尚派形意拳中在一路專練這種功夫的「趟步」練法。如果趟到敵腿,敵人根節動搖,自然跌出;趟不到敵腿,這種方法也特別有助於全身的發力,可以說它是整體發力的一部分。
本論壇先瘋在個步法詳析的貼子,討論熱烈,他談到步法中前腿要有崩勁,其實正是形意趟步所說的趟勁。這個勁力是兩腿相並時如彈簧壓緊,再開時後腿蹬前腿崩,如彈簧驟伸,反向爭力,才能趟得起人。不過這個勁不太好練,練到摧人根節還易,練到腳起人飛則困難重重。哈哈,我只能摧人根節,腳起人飛就只能飛七、八歲的孩童了。
3、 細節不能漠視
劈拳有幾個細節,不注意劈拳練不好。第一是「小指翻天」:前手鑽出的拳要力鑽邊由內向外螺旋,要旋到小指一側向上,即旋到拳心不是平向上而是斜向外向上。只有小指翻天了,才說明肘充分地「墜」了,里裹了,才是形意的擰裹勁兒。肘外張是無法小指翻天的。第二是後手劈的時候要邊劈邊向內螺旋,也是不離螺旋勁。但內旋時肘不可外張,要保持「墜」。肘墜,首先是自身防護好,看住兩肋,再者是保證發力是由腰由脊而入的三催整勁,還有是樁架不散。第三是發力時機不可過早。「手見手分」,兩拳想遇才發力,這樣能充分發揮力矩的優勢,才能「前後手用力一樣大」,打人才狠。第四是手型問題。劈拳手型有用拳的,有用掌的,其實無所謂。因為劈拳真正的打擊部位用的前臂的近腕處,這里才是「劈拳似斧」的斧刃。用這里擊打硬度高,打擊面積大,截擊敵人手臂最好用,一打准失上,百不失一。打人身體也好,打上後震得胸腔難受之極。
4、 劈拳的實際應用
劈拳實戰時要近身而發,遠則失中,打上也是稍節勁,殺傷力小。我個人最愛用劈拳殺敵前鋒手,效果蠻好。劈拳實戰時要靈活,不要拘泥於動作形式,只要是劈拳勁,就是劈拳,外形並不主要。活學活用,才是拳法的根本!

❷ 請問學形意拳的順序

樁功是根本,如果不練好樁功內氣不足,練什麼都是白練,所以要先練樁功。五行拳按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的道理,要按劈、鑽、崩、炮、橫的順序來練。

下面這篇文章供你參考:

尚雲祥談形意拳
作 者:楊 維
文章出自:《武當》2003年4-5期

一、樁功有抻筋拔骨,靜中有動的特點

形意拳的樁功以三體式為主,除有增強體質,為技術築基的作用外,還別具技擊內涵。武術諺語雲:「筋長力大,肉厚身沉」。正因為通過鍛煉把肌膜抻開,關節才能靈活,肌肉伸縮力大,尤能增加彈性和爆發力。運用到技擊上,才能抻得長,放的遠,打擊力大。三體式樁功雖在靜態中,卻突出地強調這「抻筋拔骨」隱形於內的內涵作用。這正是構成形意動作開展、靈活、發勁迅猛剛實的基因。實際上,這一特色是從站三體式樁功就開始得到訓練了。
經雲:「靜中之動謂之真動,動中之靜謂之真靜。」以武術技法來講,靜中無動,就等於有形無間,空勢無備。鍛煉樁功為全面的築基功夫。這是內外和體用兼修,使之按技術要求,掌握好外形姿勢和動作正確,以及追求內意的訓練,使之從靜中求動,向意動氣行,氣沛周身,動靜一氣,形神一體的高級階段進軍,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妙境打好基礎。因此,三體式樁功又突出強調這「靜中有動」的無形無相的內涵技擊作用。實際這個「靜中求動」的「動」就是「意」的訓練,孔是神與氣的內涵和內經的培育。因此,這個「動」,不僅要「求」,而且必須要有節」,故突出強調「靜中有動」。由於這種內在的精神作用,對中樞神經起到良好的調整和保健作用。加上在神拔鍛煉中,對肌肉的運動,使血液流暢,供養增多,加強了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故有較好的健身體療作用。練三體式是變化人的氣質,正是因為它不努拙氣,不用拙力,而在沉靜自然中按規矩操作,從而使肌體和精神都得到全面鍛煉。
對上述「抻筋拔骨」和「靜中有動」兩項特點的表現和作用分述如下:

(一)抻筋拔骨的表現和作用
①額收頭頂和氣沉丹田,這是對身軀上下的神拔。利於上通尾閭、夾脊、玉枕三關,下固靈根(即丹田)。在「龍折身」中的順胯、擰腰,是對身軀擰轉的神拔。它會助長丹田的發勁,並貫達於四肢。 ②拔背、沉肩、墜肘,是對上肢臂部的神拔。特別是肘的裹,裹而又下墜,使肘窩朝上,在手掌俯扣正確的條件下,使肩、肘、手三點在一條直線上,並要舒展伸長。這祥,擰伸力大,「三催」(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勁整。加上內意的配合,會使氣貫梢節,手會有康賬感、熱流和氣感,以至指關節時而有吱吱響動。
形意出拳時,要求「明了三星多一力」。不僅肩窩肘窩要伸開,連攥拳所出現的腕窩也要伸開。而站三體式樁功時,前手雖是俯掌,但掌心要回收,掌指前頂,虎口掙圓,同樣具有伸腕之意。在這種技術規矩要求下,雖是用意不用力,卻能促進「三催」勁整,氣貫梢節,勁達於指。因而使內勁放得長,打得遠,助長發勁的彈性。 ③兩腿彎曲,前三後七,形成「夾剪」,這是下肢腿部的神撥。前腿三成勁,後腿七成勁。特別是前腳尖朝前,前膝亦向前微挺,整個腿腳要向里收夾。而後腳尖外擺(與前腳成45度),後膝卻要里扣,這樣就使前腿與後腿形成既可靈活,而又沉實的「夾剪」勁。不僅對踩、膝關節,就是對脛、股肌肉,也都起到極大地抻拔作用。因為膝關節反應比較敏感,故在站樁中也會出現吱吱響動。 尤其是後膝的里扣,配合上體「龍折身」的反擰,形成腰胯間的抻拔。更增大上肢前鑽,下肢前趟後蹬之勁,也大大助長腰部發勁助威力。 上述這些要求,表面上顯不出什麼特殊之處,但卻能給周身一體,丹田發勁,打長放遠,迅猛剛實,帶來莫大的技擊實效。這也正是三體式為培養技擊實效的精微內涵之一,也可以說是站三體式的神髓之所在。

(二)靜中有動的表現和作用
經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靜中之動謂之真動,動中之靜謂之真靜,動靜同理,體用一源。而站三體式樁功,既講體用之效,又究動靜之理。故而它是從「靜中求動」開始的。不真動就談不到知「意」,不真靜就談不到知「性」。靜為性,動為意,不靜則真意就不能發動。真意能動,才會「妙用則為神」。故形意拳要求形神合一,進而追求「虛極靜寫時,則還於先天本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可無不可也」的高超境地。而這些追求又何嘗不是用意,來引化神氣而求得技擊上的妙用。三體式正是為了發揮動靜和體用之作用而築其基,也是「靜中有動」內意鍛煉的開始。它的表現和作用如下:
①內視筋骨,意註上肢梢節,在沉肩墜肘的配合下,掌指就「有動」,有麻脹感,有熱流和氣感,以至指關節時有吱吱響動。雖只用意不用力,卻能力貫掌指,氣貫梢節。 意注下肢,在前膝挺,後膝扣,又在「龍折身」的配合下,膝關節就「有動」。有酸痛感,有熱流和氣感,以至膝關節時有吱吱響動。這樣就能使下盤根固,後腿蹬進力大,還可氣貫「湧泉」,亦可治療關節炎和寒腿等疾病。 ②調息歸根,意注丹田,小腹就「有動」。有熱流和氣感,會使丹田真氣逐漸充盈,因之體強、根固、內勁中生。津多咽之,意引丹田,會有腹鳴,咕嚕聲直下小腹,會覺腹腔松暢,氣順腹實,更有益於內臟和腹腔疾病。這就是所謂「練丹田之氣」,「丹田久練靈根本」,亦即「固靈根」,「真氣退藏於密」,也就是所謂「元神元氣」相合,由無而有,由小而大,一氣之動,發之周身。也是使內勁的形成和發動有根。三體式正是從靜中求其動,得養煉之始。當通過動作和套路的鍛煉,做到「上下相隨」,內外合 一,周身完整一氣,把明勁打好,練到剛健之至時,則「剛至柔生,柔極自化」。這時站三體式該提高要求,則要以「悟靈性為至上」,用「神意氣合於丹田,運化周身,無微不至,感之遂通」。這則是三體式樁功最後從「靜中有動」而至「動中有靜」所要追求的高深造詣,到此境地自會「無處不有,無時不然,觸之自應,不思而得」,則「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妙境,自可得之。這也是尚雲祥先生為我們指出的內外兼任,體用並重,向高超境地進軍的階梯。

二、繼承「趟勁」特長,體現「腳打七分」技法

經雲:「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應後足蹬,與人交勇無虛備,去意好似卷地風」,「掙崩摘豆角,犁周五趾頂」,「腳打七分手打三」,這些拳比要義,突出的就是要求練形意必須練出上步的前趟後蹬之勁。這不僅是形意拳進步快而遠的特點,而且是如犁翻地,有把對方拔根拋出的絕技。惜此技法知者甚稀,乃至對上述拳經要論,多有曲解,失去真意。 所謂「去意好似卷地風」,就是要把上步的「趟勁」練成像摧枯拉朽的卷地勁風,既猛又快。「犁擱」就是要把「趟勁」練成像鐵犁翻地一樣,勁大力實,拔地而起。利用上步所發揮的「腳打」,能如此勁大迅猛,用在技擊上,自然比手的作用力大得多,因此才有「腳打七分手打三」的提法和要求。尚先生晚年所練所教,凡是上步都強調要練出「趟勁」來,對形意這一絕技,起到繼承和發揚作用。習之功到,乃知「卷地風」這一「腳打」的深切涵意。也就進而掌捏了「腳打七分」的真勁。

三、動作進顧一體,舒展靈活

形意拳的出手人手,突出強調「肘不離肋,手不離心」,乃是形意主要顧法之一,是利用上肢以護心、肋;但又是打法中主要的蓄勁動作,為使臂借身勁而勁大,身借臂勁而得發。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三催」之勁得以蓄而發,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出洞入洞緊隨身」則是「虎抱頭」的具體運用,小臂里抱於額下,既是保護頭胸之「顧」.又是發揮擰里墜,以蓄力持發之「打」。正是打顧一體。 在出手發勁上,則突出強調「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而「起橫不見橫」中的「橫」是顧,用時在「不見橫」中就含有勢正勁順之長,就可用於「打」。 「落順不見順」中的「順」是「打」,用時在「不見順」中就含有「橫里」之勁,見來手即可用於「顧」。且「起與落「橫與順」本身就包括「順中有逆,逆中有順」,既相輔相成,又「打顧」如一,既是「顧中有打」,也是「打中有顧」。形意嚴格要求進行平素鍛煉,刁之功到,用必自如,形成「打顧」一體的特點。
武術動作在運動中,能保持周身輕松、自然、不努氣,又絲毫不用拙力,才能身手不滯,舒展靈活。只有四肢舒展,周身順遂,才能練好動作,找到每一動作應有的獨特技巧。以至練功、找勁,向高級階段邁進。在樁功練「抻筋拔骨」的基礎上,練動作時再能舒展,自然就會身手連用自如,由柔和入剛實,而致抻得長,放得遠。所謂「先求開展,後求聚湊」,正是為了打好剛勁轉入柔化創造前提。形意拳在做動作時,要求周身四肢放鬆,但要處處合乎規矩,使勁意充沛,無處不到,神氣內斂,歸人丹田,因而使動作做得既舒展靈活,又沉實勁整,氣勢奪人。至此,對什麼。遠近一丈步位疾,兩頭回轉寸為先」,我在場中無定勢,或把或拳望著就是」,「不知進退枉學藝,不知起落枉伶俐」,。能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存」,「若遇人多三搖兩旋」等等,經義對機動靈活的要求自可意到步隨,身手如一,無往而不得也。

四、發勁迅猛剛實,體現「火機一發物必落」的技法

形意最顯見的特點,是在動作和發勁上既迅猛又剛實。因而同輩們說:「練不出迅猛剛實的爆發勁來,就不能說是剛勁練到了。」尚雲祥先生年過古稀時還說:「我再有三十年陽壽,就再打它三十年剛勁」。這句話的涵意,可惜真正理解的人並不多。但確實是額撲不破的真理。是先生專攻形意,磨煉一生,從實踐中得出來的不同一般的經驗總結。人們大多數知道先生藝高望重,不畏強暴,一生比武的事極多,甚至不勝枚舉,因而名揚武壇。可是人們卻很少知道先生原是個身材矮小,體單力薄的人。李存義先生曾認為尚先生不是個練武的材料,因而最初投師,李先生竟至不肯收留。而尚先生就是這樣從自身條件不好中硬練出來的,求得了真知。尚先生說的那句話,實際是自身的體會,又是自我的鞭策,決不是紙上談兵。我們不能不承認它的實用價值是大的,也是很寶貴的。 因為形意發勁制敵的基礎是講。硬打硬進無遮攔」的。尚先生「硬打」就是不管對方是動是靜,動也打,靜也打,不管對方是剛是柔,剛也打,柔也打,不借很性,不借他力,遮也打,攔也打,沾著就發,這才叫」硬打」,才真正有發人的本領。要想做到這樣,就必須打好剛勁。不努氣,不用拙力,從自然合諧中練出完整的剛勁來。再把剛勁練出迅猛剛實的「爆發勁」來,才能達到。起如風,落如剪,打倒還嫌慢」,「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的打法要求。才能使內勁逐漸充盈,打得實,放得遠,勢如奔雷。有了這種疾用驟發迅猛剛實的爆發勁,才算得到了不借外力,自身發勁,沾著就有本領。有了它才能體現出形意的真勁,火機一發物必范的技法要求。故尚先生雖已步人柔化的高超境地,仍在充實自身勁的真本錢,不斷苦練剛勁。教人也是這樣,形成發勁迅猛剛實的形意風格。盡管有些門人已經掌握並善於運用屬於暗(柔)勁精華沾身縱力的翻浪勁,也仍然練剛勁,時而找找柔化之勁,只要這樣做,就感到相得益彰。這已成為門中的風尚,不這樣就好像不過癮,不這樣也不長勁。一句話:「練不出迅猛剛實的發勁,手到對方身上就沒有『想打就能放』的威力。」實際是不是這樣?識者通過自己的實踐,定會得到明確的答案。

五、內勁充盈,催「三節」驚「四梢」。

練形意拳的內勁,有「返先天」之說。因做動作,就必須輕松、合諧,任其自然。不努氣,不用後天拙力,從虛靈自然之中把形體調整好,把身外散亂之力消融歸一,隨同把身外散亂之神、氣,按拳術之規矩,納人丹田,與先天真氣交融,成為渾元一體,由微而著,逐漸充實,運化於周身,融融和和,無微不至。以之應用,無處不有,無時不然,便形成形神相合,體用一源的內勁。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使肢體上下相隨,意、氣、力融於丹田,能運之周身,逐漸形成內外合一,完整一氣,這便是體用一源的內勁。從形意拳的三步功夫來說,基礎打不好,剛勁不完整,是培養不出內勁來的。它在運用中是以腰為主宰,運之周身,人勁通靈,玄妙自生。尚先生教練形意拳,所以著重練功找勁,練的就是形神合一,找的就是體用一源的真勁。不講形式,不講招法,專講找勁,故練出來自會形神完整,內勁充盈。
形意表現的形神完整,內勁充盈,是與嚴格掌握和運用催「三節」,驚「四梢」分不開的。經雲:。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講「三節」,練形意的都知道,向軀干、臂、腿無處不分根中梢三節。臂的肩、肘、手,腿的胯、膝、足.,又分為根中梢三節。這三節,如合而為一,腰為主宰,就可使通身一體,完整一氣。如分而為三,又各有所司,各起各的作用。所謂。拳打三節不見形」,絕不是拳打被截再用肘,肘打被截再用啟。那是用招的打,又是見形的打。應該是利用「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三催勁,手被截,肩、肘仍催,在被截處發勁打之。這樣的變勁不變手就「不見形」,就「被打不知不見」,這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拳打三節不見形」的奧妙所在。意、氣、力融於丹田,運之「三節」,在這樣的技法支配下,自然三節合一,節節貫通,通身各個「三節」都能如是,自然身形勁路合成為完整一體,內勁會逐漸充盈。
講「四梢」,即毛發為血梢,指、趾甲為筋梢,齒為骨梢,舌為肉梢。四梢的發動,即叫「驚起」,說明它主要靠精神振起的作用。亦即「意有所感,神之所施也」。如經雲:「怒發沖冠,血輪速轉」,。舌卷氣降,雖山亦撼」,「虎威鷹猛,以爪為鋒」,「有勇在骨,切齒則發」。這些說法,都說明了「四梢」的精神威力。平時鍛煉,能時刻在意,神之所至,自會氣勢凌人。通過頭頂、舌頂、齒扣、指扣,以長其威。這樣運用到技擊之中,自會大增摧敵之勇。尚先生教練形意強調「神」的運用,以驚起「四梢」之神,還有發動內五行之「神」,與身形勁路相結合,就構成形神完整,內勁充盈這一特點。習之以恆,操之自如,那伯是疲憊不堪之時,能以操練,會立起精神。不論用於御敵,還是健身,自然都會起到可貴的作用。

六、獨精鷹捉,發揮劈拳的特殊作用

練形意的第一趟拳,起鑽是拳,落翻變成俯掌,形成三體式的這趟拳,人們叫它「劈拳」,而尚先生叫它「鷹捉」。這樣叫是有道理的。
1.它是掌,不是拳,就不能叫拳。
2.「劈拳之形似斧屬金」是拳經的定論。它既是掌,又是俯掌,根本無似斧之形,更無法練出似斧之勁。與拳經所要求的劈拳勁根本不符,這就說明它不是劈拳。
3.經雲:「出勢虎撲,起手鷹捉。」既然提出起手動作是鷹捉,而五行、十二形等拳的起手,又都用的是它,所以應該管它叫「鷹捉」。論起這趟拳,說來很平凡,練形意的人都會,但是不好練,甚至有一輩子吃不透,練不到的味道。為什麼?廣義來講,五行、十二形,一種拳一種勁,甚至一種拳包含幾種勁。而形意獨具特色的,最根本的勁,卻在於起落、鑽翻。故在拳經中對起落、鑽翻的技法講了許多許多。甚至提出「不知起落枉伶俐」的警語。說明「起落」在形意技法中的重要性。如果把「起落」簡單的理解成是動作的起伏,就大錯而特錯了。形意拳起落的精華就體現在「摩挲勁」上,也就是人們很少知道的「翻很勁」。而「鷹捉」正是練這種特殊勁的基本拳,故稱它為「形意母拳」。經雲:「起為鑽,落為翻」,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如果對「鷹捉」的起落、鑽翻不理解,就談不上領會形意真諦。正如尚先生所說:「不懂起落,就是傻練!只能鬧個好身體,沒法領會其中的竅要。」這話確實是開啟形意之秘,是啟發和激勵後學的良言。因此把「鷹捉」視為開啟形意奧秘之門的鑰匙,是陽剛步入陰柔,掌握剛柔相濟,沾身縱力技法的竅要。故而干錘百煉地鑽研它。正因為五行拳之外,比別人多出這一趟名叫「鷹捉」的拳,而又特別重視它,說獨精「鷹捉」可稱為形意特點之一。
經雲:「劈拳之形似斧屬金,內通於肺,外達於鼻。」尚先生所教的劈拳和鷹捉的動作基本相同,只是把落翻的俯掌變為立拳。別看這外形由掌變拳,差別不大。但結合到意與力的運用,則變成截然不同的兩種內涵。「鷹捉」的掌是通過鑽翻,以發揮它的「摩挲勁」。而劈拳是以前小臂作為斧刃,通過鑽而劈發揮它似斧前劈的勁,顯然,兩者有鮮明的不同。特別可貴的是,劈拳發勁的著意點,不在拳和肘的關節上,而是在兩關節之間的小臂上。這不僅是頭、肩、肘、手、胯、膝、足七拳之外,又多出一拳。而且是超越用關節突出處打人發勁的武術技法慣例,起到了在技法上具有特殊涵義的作用。

七、還有些說法和練法與一般不同之處

除上述「鷹捉」與劈拳外,還有一些動作和理論與一般不同的,但與拳經對照,還是很有道理的。擇述於下,供讀者研究,參考。
(一)五行拳的順序。人們練五行拳,大多數是按金、木、水、火、土,形成劈、崩、鑽、炮、橫的順序來練。而尚先生則不然,尚先生說:「講五行,就得講生克制化。練五行拳即為治病、健身,變化氣質,提高技術,就得按五行相生的道理來做。也就是按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的道理,形成劈、鑽、崩、炮、橫的順序來練。就中醫來講,按五行相生對身體才有好處。就練功來講,能內外兼修,才對體用更為有益。總之,不論是練拳還是治病,都應按五行相生來做才是。否則,鑽與崩的順序一顛倒,就出了問題。因為,劈屬金,崩屬木,相連地練,便形成了金克木;鑽屬水,炮屬火,又形成水克火,既不相生,反而相剋,講五行卻又違反生克的規律,從道理上是講不通的,當然效果也就不能理想。」
說起中國的陰陽五行之說,是朴實的唯物論,國外亦多知之。而且中醫更是按陰陽五行之說辨證治病的,尤為國外炎黃子孫所熟知。中國武術要推向世界,形意拳也早為國外武術愛好者所熟知和學練。而近代人教學或著作中,也常講五行生剋,也講五行某拳屬什麼,練它對五臟哪部分有好處。可是練的順序不對,道理就講不通。將來外國人追究起五行拳的健身和生克的道理,我們就不能自圓其說,豈不有損於中糾正過來。這是不應該礙面子受什麼身價虛榮影響的。
(二)鑽拳,是屬於五行拳之一的。一般有兩種練法(主要不同在手上)。一種是前拳只向內翻轉,撤回腹前,同時後拳經胸由嘴前順前拳上鑽出。兩拳如此交替進行。另一種是前拳先變掌,當後拳由其上鑽出時,再握拳向內翻轉也撤回腹前。這兩種練法皆與尚先生所教不同。
經雲:「鑽拳之形似電屬水,內通於腎,外達於耳」。無疑要求象形取意的。說鑽拳似電就不是指的快慢,而是指的形象。古時說電,就是指的雷雨天的閃電,故又有「似閃」之說。那就是說,鑽拳在動作上是有似「閃」之形的。說它「內通於腎」,就是有助腎腰的動作和作用才是。而尚先生所教的鑽拳,當前腳向前墊步之前,先收回半步,同時將前拳變掌向胸前勾回,等前腳向前墊步時,同時將勾回的掌繼續向體旁向前上方擺抖成立掌,當後拳經胸由嘴前順前掌上鑽時,前掌同時變拳向下向里扣擄,並翻擰,撤至臍旁,拳心向上。這個練法的前拳變掌後向胸前勾回,直到向前上方擺抖,這個連貫動作就有甩臂、抖腰的勁,既有「似閃」之形,又有活腰助腎之功,還有獨到的里裹之勁,是符合拳經要求的。
(三)魚它形拳是屬於十二形拳之一的。一般說是學「鼉」,是指「鼉龍」,又叫「揚子鱷」,也叫「豬婆龍」。我們知道,馬學禮和戴龍邦所傳的十大形中早就有個「龍形」,當然沒必要再學其他什麼如龍之類的動物了。是李洛能先生又創添了兩形,此是其一,共為十二形的,傳於河北以後更普傳開來。我們看看傳自河北的,附有戴龍邦寫《六合拳序》的手抄老譜,寫的不是「鼉」而是「魚它」。說它有「浮水之精」,並註明即「剪子股」。「魚它」與「鼉」就有了很大出入。尚先生說:學魚它形,一般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認為鼉龍的「鼉」很兇猛,有人又說它是水族中身體最靈的,就誤以為是學它了。其實,「鼉」是鱷魚,並不是水族中身體最靈的,要說它笨還差不多。它是游水而不是浮水,是身在水中,只是頭、背上半部露於水面,而且是前直繞游進的。它的爪子是大巴掌型的,並不輕靈。而老譜註明「魚它」即「剪子股」,又叫「香油」,也有叫「賣油郎」的,動物界稱為「水上遊客」,譯音名叫「銀蘆」。即被稱為「水上遊客」,說明它才真正具有「浮水之精」。我們要學的正是魚它,而不是兇猛的揚子鱷「鼉」。尚先生還說:魚它是灰褐色,長不足寸,有六雙細長的腿,雨後在積水面上常見到。它浮在水面上,動作非常輕靈快速,又是左右曲線前進的。「鼉」與「魚它」這兩種東西絕不相似,按拳經的說法,我們要學的是「浮水之精」,而不是兇猛;我們實際練的是左右曲繞向前進步的,而不是向前直線進步的;練魚它形拳時的手型,只是拇指和食指伸開,其他三指是捲曲著的,分明是學蟲類的爪,而不是學大巴掌型的鱷魚爪子。從上述各點證明,我們該學的是魚它而不是鼉了。說明尚先生所講所教的練法是正確的。而「魚它」與「鼉」同音又是游水,且很兇猛,人們便認為是學它而寫「鼉」了。如果我們真要像鼉其形,取鼉其意,而學用其技,則與拳經大為相謬,而且動作含義更不相符,相差甚遠。尚先生獨能辟謬傳真,實形意拳法之幸也。
(四)鳥台形拳,也屬十二形之一,是李洛能先生於十大形之外增添的兩形,此其二。大多數練形意的都承認學的是鳥類,不是獸類。但在現代詞典上無此「鳥台」字。尚先生說:「鳥台又名免鶻」,是一種小鷹,又叫「禿尾巴鷹」,它的尾巴短,獵戶多用成禽磨其爪,專用以捉野兔。拳經指出,「鳥台有豎尾之能」,因人們不知其物,又不知其性,更不理解它何以有豎尾之能。於是一些書文中不是依樣畫葫蘆,便是猜測臆斷,甚至懷疑或否定「有豎尾之能」。尚先生說的明白:·「野生的4t多站在很高的樹枝上,時常頭朝下,尾朝上而倒立著,為的是俯窺狡免或野鳥,以便發現及時,迅即撲捉,這是其他禽獸所沒有的特點,故要學它的豎尾之能。」
有的書文把「鳥台」寫成「馬台」,這是不對的。因為「馬台」是劣馬。在十二形中已有馬形,學它有「疾蹄之功」,既學了賓士的駿馬,當然不會再去學劣馬了。在一些書文或口授中,亦因不知「鳥台」為何物,有人把它寫為「鴿」,當然是錯誤的。也有的把它說成是「傳說中的一種類似鴕鳥的動物。如果真類似鴕鳥,則只能善走,絕無「豎尾升空之能」和「下落攝物之力」,因此說它類似鴕鳥是誤解。也有人著書把「鳥台」形寫成「鶻」形,雖因「鳥台」字現代詞典上沒有,而且「兔鶻」即是「鳥台」,因而寫成「鶻形」,但與十二形傳統名稱之音「tai」不符,故亦不恰當。這些錯誤,應該澄清,弄個明白。
至於談到鳥台形的技法和發勁,臆測之說則更多。有人認為它「臀尾為一拳」,或認為「胯打」是它的技術核心,甚至更多的說它有「下落搗物之力」,實際都不對。尚先生說:「鳥台形既不是用『臀尾打』,也不是用『胯打』,而純粹是丹田省氣,用的是『肋腹打』,使兩臀由上下落里裹,貼肋束成一力,前擠、上撐發勁。既是要學「鳥台」向前向上發勁的豎尾之能,那麼所謂『向下搗物之力』,雖然也可以練和用,但非拳經所指,就不是此形之特長。」經雲:「肋腹打去意沾陰,好似還弓一力精,丹田久練靈根本,五行合一顯其能。」這一肋腹打,才真正是鳥台形的發勁之本。
但在拳經里有關打法中曾說:頭、肩、肘、手、胯、膝、足是七拳,也叫「七星」、「七曜」。但有人著書寫:「七曜者,即頭、肩、肘、手、胯、膝、足七體也,十四個用法為拳中要領。」這一說法,把頭列雙數,是沒有道理的,當然是錯誤的。而且所謂的「十四個用法」也就是拳經所說的「十四處打法」,亦即七拳左右共十三處,加上臀尾即所謂「以上以下十四處打法,俱不脫丹田之氣」。但實際上,卻仍然遺漏了成為郭雲深、尚雲樣先生威震武林之絕技的「肋腹打」。如果把它加上,實質應該稱為「以上以下十五處打法,俱不脫丹田之氣」才對。正因為「肋腹」這一處打法人們不知道,由於豎尾才產生一些誤解。實際在動作的表現上,是以兩臂代尾,使兩臂里收貼肋,裹束成為一體,如一尾之形,向前擠,向上撐,這就是學鳥台的豎尾之勁。鳥台的尾短,故練鳥台形的雙臂出拳亦較短。莫道拳較短,但因是直接用丹田發勁,並藉助腹打的威力,故其攻擊力亦是很大的。平素在鳥台形的使用上,因用雙拳攻擊對方腹部,容易截氣以傷人,故在一般的使用中,常把雙拳變成雙掌來用,名叫「掩手」,是亦顧亦打,既易控制對方,又不傷人,故為形意前輩們所常用。一旦接觸到對方的腹部則發勁,會使對方站立不住,雙腳拔跟離地而起,著力雖大卻不傷人,這才是尚先生所傳「豎尾之能」的奧妙所在,不同凡響。形意拳各支所傳,盡管有別,但基本上大同小異,或可謂各有所長。因形意知之者少,特別是尚先生晚年所練所授,尤多不同之處,持書其特點,以供讀者參考,或有益於發揚其道也。

(責任編輯大江)

❸ 形意拳十二形精典套路的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的十二形,必須在五行拳練好的基礎上才能練習。
本書介紹十二形時,每「形」都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通過故事或老前輩們的真人真事,來說明該形的風格特點、練法和要領,使讀者對該形有一個理性上的全面認識;第二部分介紹該形的傳統練法(即基本套路),這些傳統練法也是該形的精華,一定要下功夫,從而找到該形的特點和勁力;第三部分是重點介紹該形的精典套路,通過練習可以提高練功的興趣,可以豐富掌握該形的更多的巧妙手法,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可以更深層地理解該形的特點和要領;第四部分是技擊實用,通過某些動作的使用介紹,學到自衛防身的本領。總之,通過這四部分的學習和練習,必然能領悟該形的精髓,掌握該形的功法真諦,從而練出形意拳的真功夫。

❹ 形意拳怎麼練

意拳博形意拳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以及它的技擊價值、健身價值和表演價值,早已被廣大群眾所認識,學練者遍及神州大地,這無疑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為了幫助初學形意拳的朋友們糾正和克服在學練形意拳過程中較常見的毛病,現將這些毛病歸納為「十病」,一一列舉,望朋友們注意克服: 1、歪頭縮頸,其勢不正,前俯後仰,皆身是病。 2、張口吐舌,雙目無神,任督難通,視物不清。 3、左右歪斜,駝背弓腰,重心不穩,步法不靈。 4、挺胸吐腹,努氣拙力,氣難下沉,心身受損。 5、出拳直臂,雙肩高聳,三節不明,勁力難順。 6、肛門不提,丹田氣散,內中空虛,元氣虧損。 7、胸腹暴露,兩肋開張,自身不嚴,敵易入侵。 8、突臀挺胯,敞膝開襠,中門無守,敵攻難防。 9、腕成死彎,出拳上揚,攻擊無力,易被人拿。 10、虛實不分,陰陽不明,開合無度,變化失靈。 以上為初學形意拳最易犯的十病,望朋友們注意糾正和克服。 「十病」要忌,而且「十目」要知。何為「十目」?車氏形意拳中「十目」是指動作和形象名稱而言。它的具體內容是:斬截、裹挎、挑頂、雲領,這四項為動作名稱;雞腿、龍身、熊膀、猴相、鷹捉、虎撲,這六項為形象名稱。凡學練形意拳的,這「十目」就是規范動作的標尺,故必須認真體會,循此去做,不可隨心所欲,另闢蹊徑。「十目」與「十六」練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幾乎包含了形意拳理論的全部精華,務需認真體驗,才能使拳藝精益求精。 克服了「十病」,又明白了什麼是「十目」和「十六」練法,就要在「練」字上下功夫,在車氏形意門中,將「練」歸納為「十練」。 練頭 頭為全身之主,人的一切行為無不受頭腦的指揮。頭為六陽之首,五官百骸,頭為總領,所以,在演練形意拳的各種套路時,必須做到頭要上頂、頸項要直、下頦要微收,以利領起全身,上下協調一致,使呼吸自然,任督二脈暢通,氣沉丹田。這樣既利於手臂的自然發力,還可以利於保護喉部,以防不測。不僅如此,頭在總領手法、步法、身法變化的同時,還可以有效地保護面部的五官。拳譜上講:「五行真如五道關(這里的五行指眼、鼻、舌、耳、人中),無人把守自遮攔,蔽住五行克他人, 形意拳四兩可以撥千斤」。由此可知頭在拳理拳法中的重要地位。下面再來研究頭部五官在拳理拳法中的作用與地位。 眼,拳譜上有:「眼有監察之明」與「眼觀六路」之說。無論平時演練,還是與人交手,雙目要全神貫注,緊盯攻擊目標,做到無人似有人,攻防意識逼真,久而久之,可使雙目炯炯有神,不怒神自威,敏銳如猴鷹。特別是與人交手時,必須注意對方的眼,預察機宜,手腳未動眼先行。拳譜上有「眼無神,拳無魂」之論,充分說明了眼睛在練功和交手中的地位。車永宏宗師把「猴相」列為「四象」之一,取意猴子的目光敏銳,這是對形意拳拳理拳法的重大發展和完善。 耳,有「耳聽八方」之論。我國的中醫理論以為耳通腎,腎氣充盈則聽覺靈敏,遇敵必先覺,尤其是夜間,耳可聞風而趨避。歷代武林高手都非常注重聽覺的修煉,所以,平時演練要養成悉心用耳,凝神靜聽的好習慣,日久天長,可使聽覺靈敏。 口中有舌,口舌一家,無論行功演練,還是靜坐養神,口要自然閉合,以利呼吸。舌要頂住上齶,以利津液生出,隨時下咽,以防口乾舌燥,更利於接通任脈,使周身氣血運行暢通,所以拳譜上有「舌有鵲橋」之說。 練身 人之身軀,以腰為主宰,無論進退轉側,吞吐化泄,側身調膀,均由腰來協調。身法,身軀變化之法。車氏形意拳拳理拳法中對身法的要求是: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不俯不仰,不偏不倚,身之一動,腹實含胸,腰活背圓,提肛斂臀,尾閭中正。身法,有十二法要,即縱橫、高低、進退、反側、吞吐、趨避,這十二法皆有其具體的含義和要求:縱則放其勢,其勇如猛虎;橫則裹其力,開拓無阻攔;高則揚其身,九天摘星辰;低則俯其身,刁拿顯其能;進則乘其隙,出招不留情;退則領其氣,回轉伏斂身;反則顧其後,後面變前迎;側則要調膀,左右皆顧及;吞則身未退,胸腹向里含;吐則身向擁;單雙手推擊;趨左也避右,避實擊虛隙。此身法十二法之要義,凡學練形意拳者,不可不知,拳譜講:「上法以手為妙,進法以足為奇,而總以身法為要」。「機關在眼,變通在心(即腦),而把握其要者則在身。身進則四肢不令而行,身退則百骸莫不冥然而逝」,由此可見身法在演練和與人較技時的重要性。 練手 手有撥轉之能,兩手打遍全身,其為攻防之本,故譜有「手如刀槍」之說。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就手而論,有單手、雙手、出手、拎手、起手、截手、顧手,此為「手之七法」。何謂單手:「起前手如鷂子入林,束身束翅而起,推後手如燕子取水,望上一翻,藏身而落,此單手之法也」。何謂雙手,譜曰:「兩手交互並起並落,起如舉鼎,落如分磚,此雙手之法也」。「當胸直出者,謂之出手。筋梢發,起而未落者,謂之拎手。筋梢發,有起有落,屈而非屈,直而非直者,謂之起手。順起順落,參以拎搓者,謂之截手。筋梢不發,起而未落者,謂之顧手。此手之七法,不可不知」。無論平時演練,還是與人交手,要求肩垂肘墜,腕塌手靈,兩臂似屈非屈,似直非直,這樣可保持兩臂的伸縮彈力,利於變換手法。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心口),出洞入洞緊隨心;手高不過頭,肘高不過口;一手攻擊,一手顧破,擰裹而發,包裹嚴密;手之一發,打有目標,招不虛發;手之一回,肘護兩肋,手護心前,各歸其所,手起撩陰,拳從心出,起如猛虎撲食,落如鷹抓獵物;肩催肘、肘催手,力達筋梢如鋼鉤。 練步 步,即步法,也就是腿腳上的功夫。步為一身之根基和運動之樞紐。拳 形意拳諺講:心是統帥(心即大腦),眼是先行,腿是戰馬,手是兵刃,無論攻防進退,全憑腿腳之力。譜曰:「腳去手不去為無主,手去腳不去為無根」。「身為主宰,而形之於步」。足見步法的重要。 車永宏宗師所傳形意拳的步法有:半馬步、立馬步、立叉步、寸步、墊步、虛步、箭穿步、踐步、迂迴步、盤根步等多種步法。這些步法有一個共同的要求,即進步要低,退步要高。進步時,以前帶後,以後促前,行如槐蟲;退步時,以後帶前,以前促後,前後相隨。出入磨脛,快而敏捷,謹防敵手從中門而入。前後兩腳,有虛有實,可起可落,可進可退;進中有退,退中有進,以退為進,可守可攻,虛實變化需見機而作。落步時,要做到胯塌、襠圓、膝扣,腳趾抓地,猶如大樹生根,上下束身如一,防護嚴密,下盤穩固。拳譜上講得好:「學拳先學步,看拳先看步,步不穩則拳亂,步不快而拳慢,步不合則拳散」。「機關在眼,變通在心(大腦),應變在手,而千變萬化不至於窘迫者則為步」。 練梢 在車氏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稱人體的血、肉、筋、骨之末端為梢,總稱為「四梢」。發為血梢,舌為肉梢,甲為筋梢,牙為骨梢。四梢用力,人可變其常態。常言道,怒發沖冠,虎須倒豎,是指人在極端憤怒下的外在表現,而在拳理拳法中更講究心一顫而四梢齊,內勁出。毛孔的開合,可使血液循環暢通而力量充實,舌頂上齶,可使津液生盈而不氣浮,不口乾;手指腳趾扣,可使氣注於筋而四腳有力,齒叩可使精神貫骨,而身堅力發。所以在行功時,要做到發欲沖冠、舌欲催齒、甲欲透骨、牙欲斷筋,有推山倒海之力,有吞狼咽虎之勢,四梢齊一,氣聚力實,下盤穩固,勇猛外宣,使敵膽寒。四梢之重要,由此可知。 練精 精,指人體內維持生命的高級物質——精液。我國的中醫理論和歷代武林高手都認為:「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為生氣之源,氣為養神之所,神乃生命之主宰。精足則氣足,氣足則神充,神充則陽剛外溢;若精枯則氣竭,氣竭則神無,神無則命休。可見人生有精則生,無精則 死,充分說明了精對維持生命的重要作用。精,難生易耗,明知是寶而珍惜鍛煉者極少。故車氏歷 代先師諄諄告誡門人:「要節欲,以保精養精」。形意古譜上講「精養實根氣養神,元陽不走得其真,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要練形意真功,必須節制性慾,若性慾無度,必造成精元氣虛,身體衰弱,抵抗力下降,易發疾病,這就失去了「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基本條件,欲達上乘功夫則可望而不可及。 練意 意,即人的大腦之思維過程。拳譜上講:「心(指大腦)所發為之意,意之所向為之拳」。大腦是神經系統的中樞,指揮人的一切活動,習武也不例外。意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的作用可分為三個方面: 1、意動身隨。無論是演練套路,還是與人較技,一舉一動,都是以意領先。攻防進退,吞吐趨避,動作規范,凡一舉一動,都在意識指導下進行。 2、以意領氣。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要求內三合與外三合,動作與呼吸相配合,一呼一吸,一出一入,形隨意轉,以意領氣。意到、氣到、手到、足到,方顯功夫為妙。 3、以意顯形。形意拳的一大特色就是象形取意。如劈拳有似斧劈物之意,崩拳似箭有射物之意,虎形有猛虎撲食之勇,蛇形似草上飛,有撥草之能等等,無論何種技法,都是在意的指導下來完成的。通過意的活動,可以增強對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刺激,進一步強化大腦的思維反應功能,從而大大有益於身心健康。 練氣 氣,乃生命之本,人活一口氣,有氣則存,無氣則亡。氣是力的源泉,無氣則無力。氣可分為內氣和外氣,練形意真功講究養氣和練氣。所謂養氣,即指在意念的指導下,將全身之氣凝聚於丹田,長期養氣,可使元氣充盈,精神旺盛。所謂練氣,是指在意念的導引之下,氣從丹田出,通於四梢,達於全身,凝於兩肋,沖於腦頂,上下鼓盪,左右開合,勁力充足,而後發為絕技。所謂內氣,是指人體內的肺腑之氣和經絡之氣。所謂外氣,是指呼吸之氣。只有外氣不斷地供給與補充,才能使內氣不斷地運行與發揮,即我們常講的吐故納新,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才能發揮人體之潛能,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形意拳以呼吸為功,運行為效,以內氣的運行來帶動外氣的變化,即意之所向,氣即隨之;氣一動而力即趨之。逆腹式呼吸為形意拳的引功運氣之法,輕松平靜為行氣之本,小周天運氣法為進入高層次的階梯。起勢扎步時呼吸,使氣通於周身;動作時呼吸,使氣力相合。進則呼,退則吸,開則呼合則吸,呼氣由丹田而吐,吸氣歸丹田所納,內氣外氣,循環往復,源源不斷,氣運周身,力達四肢,內外相合,功夫可達上乘之境。 練力 人體之力有內力和外力之分,力之源乃氣,拳譜上講:「內氣中和自生氣,形式順者自有力」。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講究,練力要遵循:「三節」、「六合」之規。僅以三體勢樁功為例,勢一紮,手一出,務必力從根節起,順於中節,達於梢節,三節順達,節節相催,即肩催肘,肘催手,力達拳掌。腿腳用力之法也是同一原理,起於根節,順於中節,達於梢節。即胯催膝,膝催足,力達 腳掌。必須牢記,無論何時何地,練力要以意領氣,以氣催力,形式和順,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如此練力,日久天長可達到力不蓄自蓄,勁不發而自發,力量無窮。 練功 所謂功,即指功夫,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三體式樁功,各種單練對練套路,都是基本功,要經常認真的演練和體會。特別是散手(太谷叫撕扒),更是真功夫的具體檢驗。形意散手名家孫德宜先生在青年時代,為了提高散手真功,經常不辭辛苦找到功夫上乘的前輩門上,花錢買打,從中吸取營養來充實自己。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後,他幾乎每天都要到布學寬大師家學習散手技法,一種手法他要反復練習幾百遍,上千遍,直到運用嫻熟,得心應手為止,這是他所以成為形意散手名家和「試金石」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得到形意真功,就必須做到三節明,四梢齊,講陰陽,懂趨避。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勤於思考,堅持不懈,樂於吃苦,就能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是真意;敵手攻來隨我意,以藝服人是真藝」的高超境界。

❺ 中國武術有哪些精華

武術的精華在於不僅可以健身也可以防身甚於可以修身。

套路是中國獨特區別於其它武術的特徵之一,世界上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各自的技擊術,哪裡的人們和中國人有相同的人體結構,使用相似的技擊器械,哪裡的技擊術也和中國武術一樣要遵循相同的人體運動規律和器械運動規律,所以每個技擊動作也必須是相同或相似的,在世界各國和各民族武技發展的過程中也有傳授、記憶和訓練的問題。為什麼在其他民族,特別是西方各民族沒有產生像中國武術這樣完整、豐富套路,並流傳至今呢?這顯然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背景有關。武術套路是一種高度程式化的運動形式,而各種形式的中國傳統文化,都無一例外,首先對「道」的追求是武術套路產生的思想基礎。中國人追求道,而道有原則、方法、方式、路數之義。這種對道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對程式性的追求,以武術技術的形式表現出來則出現了武術的套路。其次,崇禮是武術套路產生的倫理道德基礎。中國人崇尚「禮」,禮指某一個時期的典章制度,也包括人們的行為規范、規矩、儀節,它影響到中國人的政治、倫理、道德、禮儀、民俗和人們的生活習慣,進而影響到人們的思維方式。這樣就使得中國人上至國家大典,下至百姓生活細小的儀節都要有一定的規格和程序,使人們的一舉一動高度程式化,這也就促使武術演練出現了套路的運動形式。最後,中國人重視承傳,尊師敬祖,而程式化的套路又便於承傳,這更使武術套路便於延續和發展了。

套路招式分解後,就形成「散打」,散打對武術套路的固定動作而言,表示將武術套路中固定的攻防招數拆散運用於攻防實踐,達到防身目的。

武術的修身之境界,兩人格鬥,只要對抗的雙方沒有失去意志,結果是一死一生,可見追求勝負的背後就是生與死的搏鬥。凡立足於生死的文化,肯定要在哲學中探索原理。所以中國的武術理論中處處借用儒、佛學的理論來解答生或死的問題。生的理論出自儒家的積極進取思想;死的理論,表現在遇到強大的敵人或是面臨死亡時,除冷靜、積極地謀求戰勝險境外,同時借用佛教思想,心靜如水,澄澈空明,坦然接受最殘酷、最悲慘的結果來臨。

❻ 形意拳在攻防技擊上的特點及其發勁原理——許繁曾

形意拳在攻防技擊上的特點及其發勁原理

許繁曾

形意拳又名「心意拳」,以五行相生相剋變化為理論基礎,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為代號,表示劈、崩、鑽、炮、橫五種拳法為本,取龍、虎、猴、馬、鼉,雞、鷂、燕、鮐、蛇、熊、鷹等十二種動物的防身之特長,效法其勁而成拳。心動意隨,成形致用,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為內三合以修其魂,是為無形的內在修煉;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為外三合煉其魄,是為形體鍛煉,內三合相應外三合,共為六合一體。

形意拳從練法上就是魂魄兼修的一種拳術,從本拳的命名上就說明了形意拳的這個特點。為了進一步分析它的特點及與應用的關系,茲分別敘述如下:

一、形意拳僅有五種勁,簡明朴實,可以速成

形意拳將天下各種拳術動作歸納成五種勁。從上向下為「劈」;從下向上為鑽;直擊為崩;捌架開敵手,再擊為炮;用旋力制敵為橫。中國古代哲學概念,物質是由水火木金土五種元素構成,事物也按這五種元素存在相生相剋的關系。傳統醫學引入了這一認識,認為人身內有五臟,外有五官,皆與五行相合,心脾肝肺腎五臟,分別屬火土木金水,目通肝,鼻通肺,舌通心,耳通腎,人中通脾。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為五行相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是為五行相剋。

形意拳也接受了上述原理,借鑒在形意拳的應用上。劈屬金、崩屬木、鑽屬水、炮屬火、橫屬土。劈拳變鑽拳是金生水;鑽拳變崩拳是水生木;崩拳變炮拳是木生火;炮拳變橫拳是火生土;橫拳變劈拳,為土生金,是謂五行相生;劈拳破崩拳,為金克木;崩拳破橫拳,為木克土;橫拳破鑽拳是土克水;鑽拳破炮拳是水克火;炮拳破劈拳是火克金,是謂五行相剋。熟練五行拳便能生克變換無窮,玄妙莫測。但是相剋之間,還存在著量與質的對比問題,例如:水克火,若杯水車薪,水太少,而火太大,水不但滅不了火,反而起到助燃作用;一個兒童雖然熟練相生相剋之法,如果和大人比手不易取勝,原因是量差太大。有實力沒理論,常事倍功半,量大無理也有理。空有理論沒有實力也絕難取勝。若想練能致用,就必須苦下功夫,充實質量,加強素質訓練,才能在實戰中發揮作用。

郭雲深半步崩拳打天下,是練出來的,是他把形意拳的精華練出質與量都超人而取到的效果。

量=身體素質+發出的重量+速度

質=武術技巧+條件反射快+整勁

形意拳僅有五種勁,簡明朴實,在練習上反復多次,可以獲得速成效果。形意拳套路雖多,但都沒離開上述五種勁為基礎,例如,虎形便是雙手劈拳,鷹形也屬劈勁,鼉形則屬橫勁,燕子鑽天、鷂子鑽天都屬鑽勁,鷂子入林則屬炮勁。每天只要專練五行拳,帶著略熟套路就可以了。練法不如練勁,從練功時間利用率上計算,在單位時間內,反復精煉幾式,勝於習練繁雜套路招法。精煉的次數越多,意識支配動作的訓練也就越扎實。俗話說:熟能生巧,在搏擊時,條件反射當然就敏捷。

比如我們每天規定練一小時功夫,若是每五秒鍾打一拳,每小時3600秒,便可練習720拳,如按劈鑽崩炮橫順序練,每一行拳便可練習144次,倘若為了勞娛結合每打一拳休息五秒鍾,在一小時內,每種拳還能練72次,比起45分鍾盤一套路的拳種練習,當然就會收效大得多。俗話三年形意可小成,確實不假,常說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絕。要絕,就得練,要多練,認真的聚精會神地練。

所謂功夫,是指:「在單位時間內,認真專注地本著要領,琢磨體會悟出所以然的道理,而得到立體的收獲」。也就是練一分鍾就要得到一分鍾的效益,才叫功夫。否則練功時帶聊天,練了半天一無所獲。練了30年拳的人,不等於他有30年的功夫。在形意拳門中,若論傳播、推廣、普及形意拳功績最大的,當首推李能然先師。李能然先師是37歲才開始學形意拳,學到47歲,僅十年功夫,競學乃大成,揚名天下。這說明形意拳在短時間內便可練成;但在練時必須是全神貫注一絲不苟地演練,功夫要看實質,不能單以練功年限來衡量。

二、形意拳是體用兼修,也就是魂魄兼修的拳種

形意拳練習是從條件反射訓練開始的。我們曾經聽說過:某某練武的人和不會練武的人,因事爭吵,打了起來,不會練武的競把練武的打得鼻青臉腫,武術全沒用上,原因是會武的人被拳法招數套路困住,對敵方的來手,現想對策,沒等想好還擊辦法,已被敵方擊中,所學的招數都對不上號,學不能致用。不會武術的人,不懂什麼招法,是胡打胡有理。這其中會武者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條件反射慢,缺乏熟練的實戰訓練。練拳應練功,招法是死的,以練熟的功通過條件反射發揮作用,應戰時現想對策來不及,時間不等人。上述故事值得我們深思。

從形意拳的練法分三步功夫,即先練明勁,次練暗勁,再練化勁。以期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之中是真藝。

明勁:練時要嚴格按三八二十四法的規范,動作要協調,手腳相顧,內外六合,是第一步功夫。

暗勁:是指柔勁而言,柔勁不等於軟勁,軟是無力,柔是不僵,周身關節放鬆,陰陽和諧,雙手用力均勻,以心、意、氣、力合一。勁力停而不斷。運動如抽絲,意如絲綿不開,又如雙手拉硬弓,用力徐徐拉開一般。一手外翻一手裡裹,勁斷意不斷,意斷勁相連。外形無象,內勁纏綿,力發軸心,陰陽循環,左換右,右換左,如波濤駭浪,勁意不斷。在表演賽上不被所取,在實戰上,效果不凡,這是第二步功夫;由剛勁轉向柔勁,由量數充實的基礎上,走向質量的提高,從骨的鍛煉轉向筋與膜的訓練。道家謂之洗髓功夫。

化勁:是指魂魄結合,是條件反射的訓練。身體得到剛健,心、意得到貫通,這只是自身的修煉,為了充分完成內外結合而經得起外界刺激的反應能力,將採取感覺上的訓練,即為三步功夫。第一步功夫練骨以氣催力;第二步功夫練筋、練膜、以意催力,以力催氣,陰陽配合,循環不息;第三步功夫要在易骨、易筋易膜壯身健體,接通意、氣、力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對外界刺激應急的對敵措施,也就是條件反射的培養。

條件反射的培養,與精神訓練和五種勁的熟練分不開,缺一不可。在第一步功夫中得到了五種勁的熟練,在第二步功夫中得到了意識支配動作的訓練,在此基礎上,則以第三步功夫,練神還虛,形神一致,達到無拳無意反應出自下意識作用。以上三步功夫,是一環套一環,缺一環也不能達到條件反射能力的發揮。

條件反射是意識的高級化反應。要想能發揮意識的作用,首先必須做到心意的放鬆,冷靜頭腦,才能感覺靈敏;全身肌肉放鬆,才能神經信息傳導敏捷;全身關節放鬆,才能蓄發力順遂,因此「松」「空」是條件反射作用的最重要因素。

其次,精神上的因素,也非常重要,拳經說:「打人如蒿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一些問題,都是成敗在一念之差。例如:跳高運動員在助跑起跳時稍一猶豫,結果不是騎桿、便是鑽桿。再如騎車過獨木橋時,眼向前看,一鼓作氣便可順利地騎過去,若是騎在半路稍一害怕,把不穩,便會栽到河裡去。據說:有一個老太太突然聽到著火啦,她也不知道哪來的一股邪勁,扒起牆頭連滾帶爬地逃到鄰居的院子里。平時你就是用棍子打她她也爬不過去。由此看,世上一切事物的成敗,與努力和信心是分不開的,條件反射是制勝的動力,如缺乏信心則將失敗。

形意拳在培養信心和毅力方面,是用「四梢齊」和「四穿透」的精神訓練,來培養信心和毅力。四梢:舌為肉梢,齒為骨梢,發為血梢,指趾甲為筋梢。

肉梢:舌頂懸盈(上膛),既可接周天氣息,更可促使全身肌肉堅硬有力。

骨梢:叩齒使全身骨挺,增強體力。人在遇到憤恨事情,咬牙切齒顯出兇相。

血梢:即怒發沖冠呈現兇相。公雞在格鬥時它的毛都炸了起來,貓在發怒時,毛便會立了起來,發為血梢,人在心緒緊張時,頭發根便會發脹起來,使人感到一種威脅。但是血捎梢可取切不要過分,否則便會影響心緒放鬆。

筋梢:手、腳趾甲為筋梢,手、腳心空,手腳趾甲則扣,力量便從手腳被上達到梢節,而增強筋力。筋長力大。俗說:筋長一寸,力大千斤。鷹爪力的練法,主要是要求扣指,力達指端,增強捕捉力量。

四梢齊可以增強外形上的威力和身心上的內在力量;肉、骨、血、筋,構成人體器官的訓練,是屬於體魄上的訓練。其次在魂的方面,要以「四透」精神訓練來培養信心和毅力的精神力量。

四透是:眼要看透,神要照透,氣要摧透,力要打透。

眼要看透:用眼像透視機般從對方的前面看透到對方的後面去,要用自己的眼睛穿透對方的眼睛。

神要照透:用自己的眼睛把對方的一切,都籠罩在我的視野之內。使對方不得逃跑。

力要打透:從思想上發力,把對方從前面打穿到後面。

氣要摧透:要用自己的精氣神,將對方摧倒摧垮。

四透精神訓練,屬魄的培育。

四梢、四透,表達於形神,便可形成虎捉羊,貓捕鼠的威力,從精神上先取得勝利。加強自己信心的基礎上,再加上平常練就的內外六合整勁,自然在條件反射中會發揮無窮的威力。「條件反射」是人在生活中,遇到外界的刺激,經過正當的反應而採取了妥善措施;把這個過程牢牢地續存在人的記憶中,一旦再遇到同樣的刺激信號,不用去想,身體上的器官自動地發揮反應措施。這種現象就是條件反射。在與人交手時心裡一痛快,便把對方發了出去,見到對方倒在地上,心理產生出無比的痛快感;這種現象就是條件反射的成果。至於自己用何招法取勝的,自己也說不清。

眼的訓練,在精神培育上,最為重要。有人在練拳時,偏著頭或低著頭,不向前看,一旦養成習慣,若在實戰時不看著對方,就看不到對方的變化,就不能應付,甚至挨死打。若瞪起眼睛,就是封不住對方的攻勢,起碼也可以避重就輕地減少損失。睜眼對敵,便於化招還擊或避讓。

發威在眼:在精神訓練上,應把眼的訓練放在第一位。以四梢、四透精神造成形神的威力,來摧垮對方。要在對方中樞神經由於震驚而受到阻斷的一剎那間,不失時機地打時間差,便戰無不勝。

三、形意拳在攻防時,是打顧兼備,打法上左右互換採取主動,動作連貫,接勁緊密

形意拳與人交手,戰斗面積是高不過眉,低不過臍,側不過肩。身形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以45度角轉向邁出前腳,重心偏於後腿,以重心三七或四六步,形成單重樁法,以銳角三角姿態保持著自身的平衡。更以兩肘護肋,拳從口出,兩肩卷且下壓,垂肩墜肘,襠圓扣膝,前膝頂,後胯合。以前手尖、鼻尖、前腳尖,三尖相對,豎項、收頜,百會垂直會陰。形成一個攻防皆是的樁法。本身時刻保持著重心與中心的不敗之勢。

攻敵時出手剪裹鑽,回手似勾桿,以起鑽、落翻,如銼前推,以鑽頭破壞四周抗力的作用,破壞敵人的重心及支點。腳踏中門奪敵位,使我在敵人任何著力點都可發揮威力。特別是採取變點,使敵人產生錯覺,錯誤地產生抗力,我則改變其無抵抗部位,發力攻擊,必然取勝。如混圓樁的滾壓三部曲,劈拳的三連貫打法,虎形中的七種打法,駘形的滾、壓、擊法都是以變點取勝的方法。

四、形意的「勁」是先蓄後發,發而不絕,勁斷意不斷,意斷勁相連

形意勁是軟著去,硬著使,松著去,緊著使。發「五弓」之力。是形意拳發力的根源。形意拳要求「行似槐蟲,起似挑擔」。是先收後放,形似槐蟲,是指在發力前形同槐蟲先卷縮再伸腰;如拉弓射箭,用其反彈力,產生發射力量。以全身關節,同時曲中求直,以各個不同方向的反彈力,通過矛盾統一,把不同方向的由彎曲到伸直的力量,集中到一點上去發揮作用。人身可比作五張弓,連接在一起而構成一具由五弓組成的整體。從「大椎」到「尾間」為一弓,雙上肢兩臂從肩肘手為一弓,兩臂共兩弓,下肢胯、膝、腳兩下肢各為一弓,合為五弓。主弓以腰為中心,上肢以肘為中心,下肢以膝為中心,在發力時各弓以中心為杠桿(基礎點)兩端卷(曲)同時放開,將各弓之彈力集中到一個共同著力點上去形成一個整體力量。例如劈拳之發力時,前腳踩,後腳蹬,前手劈,後手榻,腰脊挺伸,由腳踩蹬之力,通過胯傳至腰,再通過脊肩再傳至發力之前手,後塌勁經過肘肩送到前手。主弓腰脊不但是各弓傳導的途徑,同時由於它的扭轉,直伸所生的橫勁加豎勁齊聚在前手的著力點上而起到擊敵的威力。

五弓之力是形意拳發力的根源,是整勁的因素。但是應該注意到弓曲不得小於90度,到90度弓成死角,而弓背必斷,則失去作用。

在形意拳發勁時,必須五弓齊發,缺一弓力減、力偏,缺兩弓失去整體作用。發揮弓射之力必須放鬆所有關節,正如王薌齋先生所講的:弧角輪豪放,周身無處不彈簧。(許繁曾遺文,王萬友整理,《搏擊》2014年04期)

(全文已校對,酒大雷,2018年8月15日)

❼ 形意拳怎麼練

形意拳的起源問題,到目前為止仍在爭論。我們不管其創始人是否是岳飛還是姬際可或是誰,總之,形意拳是練武的老前輩們總結了各種拳術的精華。歸納成:從上向下的為劈勁;從下向斜上方的為鑽勁;向前直打的為崩勁;撥開敵手用另一隻手直擊敵人的為炮勁;用橫力制敵的為橫勁。並以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為理論基礎,更以肺、腎、肝、心、脾等人體內臟相聯系。形成了現在的劈崩鑽炮橫的五形拳。形意拳除了五行拳外,還以龍、虎、猴、馬、蛇、鼉、雞、鷂、燕、鷹、熊取其各動物之特長,編成十二形拳,形意拳與八卦掌,太極拳三門拳種被稱為內家拳,是近百年來最盛行的三種拳種。在清未年間,形意拳的李飛羽,八卦門的董海川,太極門的楊露蟬齊名於世,為內家拳的全盛時期。在民間流傳的形意拳譜很多,如:「九要論」、「內功經」「神運經」「納掛經」「地龍經」孫祿堂的「形意拳」劉殿琛著「形意拳術抉微」李存義著「形意拳譜」薛顛著「形意拳講義」凌善清著「形意五形拳圖說」許笑羽著「形意拳圖解」姜容樵著「形意母拳」、李劍秋著「形意拳門拳術講義」、王禮著「形意拳精義」、李天驥著有「形意拳」。此外尚有許多抄本流傳於世,形意拳的參考資料比各家拳種都多,這也作為形意拳門興盛的一個證據。

形意拳發源於山西,廣傳於河北,河南,在全國各地都有練形意拳的人。盡管形意拳傳播廣,派別多,但是練出的動作皆大同小異,僅在姿式上有大架子,開展與緊湊之分和十二形及十形之別(山西、河北練十二形,河南練十形)

形意拳又叫心意六合拳,所謂「六合」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是為內三合。「手與足合」「肘與()合」「肩與胯合」為外三合。內三合加上外三合共為六合。六合全能使形神一致,心到手至,意到神隨,以思維支配動作,內外合一,以勇猛、勁整、條件反射快為其特點。

怎樣才能達到六合的要求?

首先要從站樁練起,形意拳最基本的樁是三體式(又名鷹捉)。形意拳譜中專為練三體式寫成一首歌,名為開式歌。歌中按身、肩、臂、手、指、股、足、舌、臀等九部分,分別提出練法的要求。

茲把該歌各部原文列後,原文後提出個人體會,僅供同志們作參考。

身:(原文)前俯後仰,其式不勁,左斜右傾,皆身是病,正而似斜,斜而似正。

以上歌意說的是:「為了保持重心和保持直立動物的特點(大腦與心臟垂直),並保持五弓力的作用,一定要注意不低頭哈腰和左斜右傾,正而似斜,斜而是正,是為了減少受敵面積,增強橫勁,使我手增加長度。」
肩:(原文)頭宜上頂,肩宜下垂,左肩成拗,右肩自隨,身力到手,肩之所為。
上文指出:頭為全身的最高點,承受著 760mm 汞柱的大氣壓,縮頸會使全身骨節受壓迫,致使人的動作受到壓抑,頭向上頂可使動轉靈活,對肩要求卷且垂,其目的是為使脊背裹園,容易串勁,肩下垂,即放鬆肩關節,使力便於到手,所謂肩松力到手,胯松勁到腳,便指此而言,再松肩還可利於下氣,人如果肩部高篤橫隔膜自然上提氣便沉不下去。

臂:(原文)左臂前伸,右臂在助,似曲非曲,似直非直,過曲不遠,過直少力。所謂左臂曲肘前伸,後臂護助,曲中求直,目的是為了按骨斗(),運勁到手,過直則變化不靈,並且容易被敵傷肘。
http://www.artx.cn/
手:(原文)左手齊胸,右手在臍,後者微塌,前手力伸,兩手皆履,用力宜勻。左手前伸是通過上鑽下劈至乳齊,右手拉至臍處,這充分表現出劈拳的特點,後手塌勁,前臂垂勁,則將後手之力通過肩脊傳向前手,以增強前手力量。

指:(原文)五指各分,其形似鉤,虎口圓爭,似剛似柔,指要放鬆,手心要空。虎口圓撐,勁用意領,腳趾也要用意將母趾與其它四趾分開... ...

❽ 形意的介紹

形意拳是中國三大著名內家拳拳種之一(形意、太極、八卦),位列中國四大名拳。但是,形意拳的風格卻是硬打硬進,幾如電閃雷鳴,在內家拳中獨樹一幟。
形意拳發源於山西太谷,山西形拳講究功力,形松意緊,外形不拘一格,打法變幻多端的風格特點。在形意十二形中,重點突出所取動物的進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練法,五行中講究金、木、水、火、土的內涵。
清初,形意拳在山西、河南、河北得到廣泛的傳播,近百年來名手輩出。1914年,形意拳家郝恩光東渡日本,教授留日學生,遂把形意拳介紹到國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形意拳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項目,在全國各地都有開展。此外,在東南亞、日本、美國也有形意拳傳習,並有專門團體和刊物。
形意拳以五行拳(劈、蹦、鑽、炮、橫)和十二形拳(龍、虎、猴、馬、雞、鷂、燕、蛇、鼉、駘、鷹、熊)為基本拳法,其樁法以三體式為基礎。山西一些地區有以「站丹田」、「六合式」為基本樁法的。其他單練套路有五行連環、雜式錘、八式拳、四把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龍虎鬥、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對練套路有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環。器械練習以刀、槍、劍、棍為主,多以三合、六合、連環、三才等命名。河南一帶流行的形意拳多稱為「心意拳」,拳法以十大形(龍、虎、雞、鷹、蛇、馬、貓、猴、鷂、燕)和四拳八式(頭拳、挑領、鷹捉、粘手)為基本拳法。樁法有雞腿樁、鷹熊樁。單練套路有龍虎鬥、十形合一、上中下四把等。各地流行的形意拳,除技術內容有所不同外,在風格上也各具特色。如河北一帶的形意拳,拳勢舒展,穩健扎實;山西流傳的形意拳,拳勢緊湊,勁力精巧;河南一帶的心意拳,拳勢勇猛,氣勢雄厚。 形意拳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以及它的技擊價值、健身價值和表演價值,早已被廣大群眾所認識,學練者遍及神州大地,這無疑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為了幫助初學形意拳的朋友們糾正和克服在學練形意拳過程中較常見的毛病,現將這些毛病歸納為「十病」,一一列舉,望朋友們注意克服:
1、歪頭縮頸,其勢不正,前俯後仰,皆身是病。
2、張口吐舌,雙目無神,任督難通,視物不清。
3、左右歪斜,駝背弓腰,重心不穩,步法不靈。
4、挺胸吐腹,努氣拙力,氣難下沉,心身受損。
5、出拳直臂,雙肩高聳,三節不明,勁力難順。
6、肛門不提,丹田氣散,內中空虛,元氣虧損。
7、胸腹暴露,兩肋開張,自身不嚴,敵易入侵。
8、突臀挺胯,敞膝開襠,中門無守,敵攻難防。
9、腕成死彎,出拳上揚,攻擊無力,易被人拿。
10、虛實不分,陰陽不明,開合無度,變化失靈。
以上為初學形意拳最易犯的十病,望朋友們注意糾正和克服。
「十病」要忌,而且「十目」要知。何為「十目」?車氏形意拳中「十目」是指動作和形象名稱而言。它的具體內容是:斬截、裹挎、挑頂、雲領,這四項為動作名稱;雞腿、龍身、熊膀、猴相、鷹捉、虎撲,這六項為形象名稱。凡學練形意拳的,這「十目」就是規范動作的標尺,故必須認真體會,循此去做,不可隨心所欲,另闢蹊徑。「十目」與「十六」練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幾乎包含了形意拳理論的全部精華,務需認真體驗,才能使拳藝精益求精。

閱讀全文

與形意拳精華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835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1614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097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035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643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662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613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975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191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426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239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421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441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242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088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326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408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726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347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