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禮」。
「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要求統治階級要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要求。
「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的要求,孔子追求的「禮」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孔子還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就是校正等級秩序,達到貴賤有序,這體現了他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
❷ 孔子的思想核心內容是什麼
孔子的思想核心內容是:仁。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
仁的人生哲學,仁是孔子和弟子反復探討的課題。孔子會針對不同的弟子與不同的時機來講述「仁」的真諦。大抵來說,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說的「忠恕」二字而已。
孔子後世紀念
唐代命令每個縣都要建廟祭祀孔子。每年春秋兩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兩次小祭。大的祭祀起初由學官主持,後來改由地方官主持。唐代以後,孔子的地位不斷提高,對孔子的封號也不斷增加。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1906年,在清廷借孔子收拾人心的情勢下,京師文廟祀典從中祀升為大祀,這種殊榮萬古唯有孔子一人而已。
宋代,從祀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其最高的有四位,被稱為「四配」,他們是顏回、曾參、子思和孟軻。其次是「十哲」,孔子的十個優秀弟子。「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再次是「先賢」,祭祀那些親自接受孔子教導的弟子們。最後是「先儒」,祭祀孔子弟子以後歷代最優秀的儒者。
而後來的儒者,也以死後能夠進入孔廟成為先儒為最高的榮譽。此外,孔廟還有專門的祟聖祠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並以四配之父及宋代理學家周、張、程、宋、蔡之父配享從祀。
❸ 孔子思想核心是什麼
孔子思想具有「二重性」(矛盾性)大體上可分精華和糟粕兩大部分。其消極的封建糟粕,自漢到清,一直被封建統治階級所利用 作為他們統治人民的工具和精神支柱。
孔子思想中帶有「人民性」的精華部分,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通過潛移默化,耳濡目染,被人民群眾所吸收,融化到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中,如:熱愛真理,不惜犧牲(「朝聞道,夕死可矣。,殺身以成仁」),知過必該(過則不憚改」)立志不移(三十而立,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奮斗不息(「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之雲爾」,「死而後己」如勤奮好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已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優良傳統和社會風尚。
❹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❺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麼
首先,他提出「仁」的學說,即要求統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
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後來成為我國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對後世影響極大。
孔子又是個大教育家。在奴隸社會里,只有貴族子弟能夠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壟斷了。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突破官府的壟斷,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
據說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學生:學習知識要經常復習,「溫故而知新」,學習態度要老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
(5)孔子思想的精華是什麼擴展閱讀: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28]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❻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
(6)孔子思想的精華是什麼擴展閱讀
孔子的思想對當代社會的意義:
1、對當下增強國家文化認同具有重大意義。孔子哲學和民族文化蘊含著民族精神和美德,這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國土地上生根,深刻影響著不同語言、不同習俗的各個民族,向世界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
2、對當下文明的傳承具有重大意義。從孔子哲學和儒家思想看來,中華文化有一以貫之的文化命脈,他們必須擔負起歷史使命。正因如此,在大力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今天,必須高度重視挖掘包括孔子哲學和儒家文化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3、對當下民族精神價值的鑄造具有重大意義。孔子哲學和儒家思想認為,要維護國家民族利益,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這不僅對歷史上鑄造中華民族精神有重要作用,也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不可低估的價值。
4、對當下解決現實問題具有重大意義。我國的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要解決這些難題,要在以孔子哲學和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積極的養分和智慧,從邏輯、結構和體繫上重塑當今社會的發展道路。
❼ 孔子的懦學家說的精髓是什麼
孔子的懦學家說的精髓是:仁和禮。
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著有《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幾大名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還被人稱為是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學院至今已經流傳於世界的各個國家,而且享有很大的聲譽。孔子思想的精髓,被曾子以2個字道出,是世界一致認同的黃金法則
❽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麼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愛。
仁愛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
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
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❾ 孔子的思想的重要內容是什麼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
孔子的禮說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思想的影響
1、對政治的影響:孔子的政治學說的核心是「仁政」,其思想經過荀子完善,至西漢,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後,孔子思想成為歷代王朝的治國思想。
2、對社會的影響: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孝悌」「忠恕」等等倫理思想博大精深,對社會行為影響深遠。
3、對古代教育的影響:孔子打破了春秋時的教育壟斷,興辦私學。提出因材施教等教育觀念,成為「萬世師表」的聖人。
4、對亞洲和世界的影響:孔子思想對東北亞的韓國、日本影響深遠,西方思想家把孔子代表的中國傳統思想看做是未來世界的希望。
❿ 孔子思想的精髓,被曾子以2個字道出,你知道是哪兩個字么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篇)這是曾參的概括.
而子夏、顏回則說:「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後世解釋的忠。儒家的倫理思想忠是,指積極為人,盡力為人謀;「忠」就是「盡己」,盡到一個人最大的能力,也就是說要更加積極的去幫助別人,為他人著想,忠誠。
在我看來這都是胡說八道,忠為什麼要終於別人而不是忠於自己?試問一個不忠於自己的人又如何能真的忠於別人?
忠:就是忠於自己,忠於自己的本心本意,立志堅定,不隨波逐流曲意逢迎,這才完全符合孔孟的本意,心無二心,意無二意,不是對他人不二心不二意,而是對自己不二心不二意,(就像民間俗語說的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一個意思)那些把忠恕解釋成說是忠於他人忠於郭嘉忠於君主的都是後世犬儒的諂媚之言。
至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心他人那些事,那是仁善義里的事情,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忠心也沒有絕對的善心,更沒有絕對的義氣。
我踹你兩腳,你反而對我更忠心更善良跟我更講義氣,那你不是傻子嗎。
難道孔子就是在教學生怎麼當傻子?
資料:
「故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君子的治國之道,不過就是能夠行忠恕而已。《論語》上記載,孔老夫子的弟子來向他請教,孔老夫子就說,他的道「一以貫之」。這就是忠恕之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前者是從正面來說,就是我想要達到的,我想要成立的,也希望天下的人達到。後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從反面來說的,就是我不想的,也不能夠把它施加給別人。這兩點就是君子的治國之道。
忠恕之道,在很多地方都有論述。比如,在《大學》上說:「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這些都是忠恕之道的表現。就是你厭惡上級的領導,他很傲慢,對你呼來喚去地指使,你不喜歡,那你就不能以這樣的態度來對待你的下屬,對他沒有禮貌、不尊敬、呼來喚去的;你厭惡下屬的,比如你不喜歡下屬沒有執行力,告訴他一件事,三番五次還要提醒他,他都沒有做到,不喜歡下屬這樣不負責任的態度,那你也不能夠這樣來對待你的上級。「所惡於前,毋以先後」,你不滿意你前面的人的處事態度,比如他做事很多情況都沒有給你交代清楚,留了一個爛攤子給你,這是你不喜歡的,那你以後與他人交接工作的時候,你就不要有這樣的態度。「所惡於後,毋以從前」,你不希望後面的人怎麼對你,你就不要這樣對待你前面的人。比如說,有的領導一退休,很多人就忘恩負義,再也不去看他了,見面連個招呼也不打了。如果你不希望你的下屬是以這樣的態度來對待你的,那你對待你以前退休的領導,那些長上,就應該恭敬。這些都是忠恕之道的表現。
《孔子家語》中也說,「君子有三恕」:有父母親不能夠孝順,卻希望兒女能夠孝順我,這個就不是恕道了;有領導、君主不能事奉得好,不能夠盡忠竭智,領導對我都不滿意,我卻要求屬下特別聽話,能夠按照自己的要求辦事,這也不是恕道了;有兄長不能夠恭敬,還要求弟弟妹妹恭敬我、友愛我,這也不是恕道了。
所以忠恕之道就是讓人能夠處處反省自己,每一個結果的出現,都不是偶然的,首先要問一問自己是不是種下了這樣的因,那都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