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纤维瘤
纤维瘤(fibroma)多见于皮下,生长缓慢,一般较小、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质地较硬、可以推动。若混有其他成分,则成为纤维肌瘤、纤维腺瘤、纤维脂肪瘤等。纤维瘤、尤其是腹壁肌肉内的硬纤维瘤(desmoid)可恶变,应尽早手术完整切除。
纤维瘤有以下几种类型。a.黄色纤维瘤:好发于躯干、上臂近端的真皮层或皮下,常起自外伤或搔痒后的小丘疹,肿块硬,边缘不清,因伴有内出血,含铁血黄素,呈深咖啡色,瘤灶若超过1cm、生长较快,应疑为纤维肉瘤变,手术切除须彻底。b.隆突性皮纤维肉瘤:位于真皮层,突出体表,表面皮肤光滑,形似疤痕疙瘩,好发于躯干,低度恶性,具假包膜,切除后易复发,多次复发恶性度增高,可血行转移,应尽早切除含足够多正常皮肤和深部相邻筋膜的瘤灶。c.带状纤维瘤:腹壁肌肉因外伤或产伤后修复性增生所成,无明显包膜,宜手术切除。
纤维瘤病是来源于纤维组织的肿瘤。发病率为软组织良性肿瘤的1.37%。肿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的大肌肉,以腹壁的腹直肌及其邻近肌肉的腱膜最为常见,好发于妊娠期和妊娠后期。腹壁外者则多见于男性,好发于肩胛部,股部和臀部。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儿童和青少年也不少见。本症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外伤、激素和遗传因素有关。
纤维瘤病为来源于肌肉、腱膜、筋膜而富于胶原成分的纤维组织肿瘤。病理形成为良性或低度恶性。但肿瘤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有明显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就是顽固多次复发,但极少远处转移。复发率为25~57%。复发时间多在术后1月~1年,甚至可达10年以上,所以这类肿瘤又称侵袭性纤维瘤病。多次复发,可致病变累及范围更加广泛,而出现不可抑制的生长,侵犯重要器官而危及生命。
镜下见肿瘤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病变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无界限,有时将周围组织包括在病变中,核分裂罕见,毛细血管及脂肪细胞较少见。少数复发病例可出现纤维肉瘤的形态变化。
肿瘤位于深部组织,无明显自觉症状或稍有不适感。生长缓慢。形状不规则或呈椭圆形,其长径与受累肌纤维方向一致。肿瘤的大小与病程长短有关,直径从数厘米到十几厘米。肿瘤周界不清,表面光滑,无压痛,质坚韧如橡皮。与侵犯肌肉的纵向较固定,而横向稍能移动,与皮肤无粘连。巨大肿瘤可影响活动和压迫神经。
瘤体不大,大多位于皮下组织内,生长缓慢,质硬,表面光华,边界清楚,与皮肤无粘连,有一定活动度。主要是外科手术广泛切除。放射治疗和应用激素在个别病例可抑制肿瘤生长,但一般认为不能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可作为无法手术者的姑息治疗。
一手术要点 本症虽具有多次复发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但手术广泛彻底的切除,可杜绝复发。
1.术中冰冻切片检查 大多数病人术前虽已拟诊为本病,但主要根据术中冰冻切片证实。
2.必须广泛切除 切除范围必须有一定的广度及深度。应该包括肿瘤周围3~5cm的正常皮肤,肌肉、肌腱等组织及其深面一定的正常组织。如肿瘤侵及骨膜或腹膜,应一并切除。如肿瘤包绕着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应作锐分离,必要时可作血管移植。严重掌握截肢及半骨盆截肢的适应症。
3.必须掌握组织移植的治疗手段 肿瘤广泛切除,常造成局部软组织的缺损及重要组织裸露,必须应用组织移植修复局部。反之,只有掌握了组织移植的治疗手段,方能为肿瘤手术根治创造条件。
二修复方法 纤维瘤病广泛切除后,常有肌肉缺损或大血管神经裸露,骨、关节的外露及软骨组织缺损,局部肌皮瓣或肌瓣的修复最为理想。其优点为:①血运丰富,易成活。②操作简便。③立即一次修复缺损。④抗感染力强。⑤组织丰厚,可为良好的衬垫,可起缓冲的作用。⑥旋转弧度较大,便于各方向的转移,若形成岛状肌皮瓣,可达180º的转位。兹将好好部位手术后缺损的肌皮瓣修复方法分述如下:
1.臀部肿块根治术后,常有坐骨神经裸露,髂骨外露,均需较厚的组织修复,可采用阔筋膜张肌皮瓣进行立即转移,其营养血管为旋股外侧动脉的横文,从肌肉的上中1/3交界处进入肌皮瓣。肌皮瓣长宽比例可达15×35~40cm,供区一期缝合。
2.股内侧肿块根治术后,较深的软组织缺损或大血管的暴露时,也可采用阔筋膜张肌骨皮瓣修复。
3.股外侧肿块术后,可应用股薄肌肌皮瓣修复,其血管蒂为旋股内侧动脉或股深动脉的分支,从肌肉的上1/3进入该瓣,长宽比例为6×24cm,供区一期缝合。
4.腘窝部肿块切除后,常有腘动静脉及腘神经的外露,时有肿物包绕血管神经束,如能锐性分离神经,钝性分离血管,则肢体就能保留。可应用对侧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转移,交腿姿势固定。其血管蒂为腘动脉在膝关节水平分出的腓肠内侧血管,自该肌上极进入肌肉,皮瓣长宽比例可达8×25cm。供区植皮消灭创面。
5.肩胛部好发于大于圆肌肿块切除后,应用下斜方肌岛状皮瓣修复,其营养血管为颈横动脉浅支的降支,皮瓣长宽比例可达10×15cm。供区一期缝合。
6.腹壁肿物切除术后,网织物修补,皮肤缺损少,可直接拉拢缝合;缺损过多,可应用对侧腹壁浅岛状皮瓣修复,加压包扎。
给我加分呦!
B. 纤维肉瘤是什么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是一种生长缓慢、起源于皮肤的纤维肉瘤。常见于中年男性,好发于躯干。损害为隆起性暗红色肿块,质硬,可呈分叶状,与皮肤粘连。生长缓慢,一般无症状,切除不彻底易复发,但很少转移。
本病是一种生长缓慢、起源于皮肤并可扩展至皮下组织的局限性低度恶性的纤维肉瘤。
病理生理
肉眼见肿瘤为局限性分叶状硬固结节,切面呈黄褐色或灰白色。位于皮肤,很少侵及深部组织。在同一肿瘤内,组织学表现并不相同。但通常可找到不典型病变,其中成纤维细胞产生网状纤维,而胶原纤维排列成旋涡状或车轮状,核有丝分裂象少,胶原纤维不多,血管比较丰富,偶见“黄瘤细胞”,真皮乳头往往受肿瘤侵犯,表皮及附属器萎缩。细胞的多少及异形程度在肿瘤的不同部位变异很大,有些部位可全部为纤维硬化性。核有丝分裂少见。通常向周围扩大。复发者更不规则,为多发结节,比原发者细胞成分多,可以看不到典型致密的车轮状结构,大都呈粘液瘤样。
临床症状
男性稍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常见于中年,少数发生于儿童。肿瘤表现为隆起硬固肿块,其上发生多个结节,呈淡红、青紫色。损害逐渐增大,并可融合,有时呈多叶状,表面稍光滑,生长缓慢。通常与上面表皮附着,而很少与深部组织附着。一般无自觉症状。个别有轻度或中度疼痛。轻度外伤后可破溃出血。通常为单发,好发于躯干,常见于前胸,其次为四肢,但身体各部位均可发生。病期可长达50年。此瘤除隆起表面外,也可作侵袭性生长,侵及皮下组织。如切除不干净,局部可复发。虽然也有转移到肺、腹、脑、骨质或附近淋巴结者,但不常见,而且仅出现于晚期,往往是局部多次复发的结果。转移期为1~33年。
诊断检查
在临床上出现隆起、硬固纤维性损害,缓慢生长,表面皮肤萎缩时,可推测为本病,病理中找到致密的成纤维细胞排列成车轮状结构,即可确诊。本病应与其它起源于深在肌肉组织的软组织肉瘤区别,通常组织切片可以辨认,但需要作特殊染色。韧带样瘤可起源并附着于深在筋膜,表面被有正常皮肤。其它起源于筋膜的纤维瘤病通常可借助于组织学加以区别,这些肿瘤的间质较细胞成分少,并且无典型的车轮状结构。偶尔皮肤纤维瘤可有很多细胞,大小可达2~3cm,但几无车轮状表现,并有许多含铁血黄素及吞噬脂质现象。无色素性的恶黑有的需要鉴别,但不大有梭形细胞成车轮状结构,同时可见交界活跃现象,而且不产生网状纤维及胶原;新鲜组织可用多巴反应或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
C. 什么是纤维瘤
纤维瘤(fibroma)多见于皮下,生长缓慢,一般较小、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质地较硬、可以推动。若混有其他成分,则成为纤维肌瘤、纤维腺瘤、纤维脂肪瘤等。纤维瘤、尤其是腹壁肌肉内的硬纤维瘤(desmoid)可恶变,应尽早手术完整切除。
纤维瘤有以下几种类型。a.黄色纤维瘤:好发于躯干、上臂近端的真皮层或皮下,常起自外伤或搔痒后的小丘疹,肿块硬,边缘不清,因伴有内出血,含铁血黄素,呈深咖啡色,瘤灶若超过1cm、生长较快,应疑为纤维肉瘤变,手术切除须彻底。b.隆突性皮纤维肉瘤:位于真皮层,突出体表,表面皮肤光滑,形似疤痕疙瘩,好发于躯干,低度恶性,具假包膜,切除后易复发,多次复发恶性度增高,可血行转移,应尽早切除含足够多正常皮肤和深部相邻筋膜的瘤灶。c.带状纤维瘤:腹壁肌肉因外伤或产伤后修复性增生所成,无明显包膜,宜手术切除。
纤维瘤病是来源于纤维组织的肿瘤。发病率为软组织良性肿瘤的1.37%。肿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的大肌肉,以腹壁的腹直肌及其邻近肌肉的腱膜最为常见,好发于妊娠期和妊娠后期。腹壁外者则多见于男性,好发于肩胛部,股部和臀部。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儿童和青少年也不少见。本症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外伤、激素和遗传因素有关。
纤维瘤病为来源于肌肉、腱膜、筋膜而富于胶原成分的纤维组织肿瘤。病理形成为良性或低度恶性。但肿瘤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有明显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就是顽固多次复发,但极少远处转移。复发率为25~57%。复发时间多在术后1月~1年,甚至可达10年以上,所以这类肿瘤又称侵袭性纤维瘤病。多次复发,可致病变累及范围更加广泛,而出现不可抑制的生长,侵犯重要器官而危及生命。
镜下见肿瘤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病变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无界限,有时将周围组织包括在病变中,核分裂罕见,毛细血管及脂肪细胞较少见。少数复发病例可出现纤维肉瘤的形态变化。
肿瘤位于深部组织,无明显自觉症状或稍有不适感。生长缓慢。形状不规则或呈椭圆形,其长径与受累肌纤维方向一致。肿瘤的大小与病程长短有关,直径从数厘米到十几厘米。肿瘤周界不清,表面光滑,无压痛,质坚韧如橡皮。与侵犯肌肉的纵向较固定,而横向稍能移动,与皮肤无粘连。巨大肿瘤可影响活动和压迫神经。
瘤体不大,大多位于皮下组织内,生长缓慢,质硬,表面光华,边界清楚,与皮肤无粘连,有一定活动度。主要是外科手术广泛切除。放射治疗和应用激素在个别病例可抑制肿瘤生长,但一般认为不能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可作为无法手术者的姑息治疗。
一手术要点 本症虽具有多次复发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但手术广泛彻底的切除,可杜绝复发。
1.术中冰冻切片检查 大多数病人术前虽已拟诊为本病,但主要根据术中冰冻切片证实。
2.必须广泛切除 切除范围必须有一定的广度及深度。应该包括肿瘤周围3~5cm的正常皮肤,肌肉、肌腱等组织及其深面一定的正常组织。如肿瘤侵及骨膜或腹膜,应一并切除。如肿瘤包绕着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应作锐分离,必要时可作血管移植。严重掌握截肢及半骨盆截肢的适应症。
3.必须掌握组织移植的治疗手段 肿瘤广泛切除,常造成局部软组织的缺损及重要组织裸露,必须应用组织移植修复局部。反之,只有掌握了组织移植的治疗手段,方能为肿瘤手术根治创造条件。
二修复方法 纤维瘤病广泛切除后,常有肌肉缺损或大血管神经裸露,骨、关节的外露及软骨组织缺损,局部肌皮瓣或肌瓣的修复最为理想。其优点为:①血运丰富,易成活。②操作简便。③立即一次修复缺损。④抗感染力强。⑤组织丰厚,可为良好的衬垫,可起缓冲的作用。⑥旋转弧度较大,便于各方向的转移,若形成岛状肌皮瓣,可达180º的转位。兹将好好部位手术后缺损的肌皮瓣修复方法分述如下:
1.臀部肿块根治术后,常有坐骨神经裸露,髂骨外露,均需较厚的组织修复,可采用阔筋膜张肌皮瓣进行立即转移,其营养血管为旋股外侧动脉的横文,从肌肉的上中1/3交界处进入肌皮瓣。肌皮瓣长宽比例可达15×35~40cm,供区一期缝合。
2.股内侧肿块根治术后,较深的软组织缺损或大血管的暴露时,也可采用阔筋膜张肌骨皮瓣修复。
3.股外侧肿块术后,可应用股薄肌肌皮瓣修复,其血管蒂为旋股内侧动脉或股深动脉的分支,从肌肉的上1/3进入该瓣,长宽比例为6×24cm,供区一期缝合。
4.腘窝部肿块切除后,常有腘动静脉及腘神经的外露,时有肿物包绕血管神经束,如能锐性分离神经,钝性分离血管,则肢体就能保留。可应用对侧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转移,交腿姿势固定。其血管蒂为腘动脉在膝关节水平分出的腓肠内侧血管,自该肌上极进入肌肉,皮瓣长宽比例可达8×25cm。供区植皮消灭创面。
5.肩胛部好发于大于圆肌肿块切除后,应用下斜方肌岛状皮瓣修复,其营养血管为颈横动脉浅支的降支,皮瓣长宽比例可达10×15cm。供区一期缝合。
6.腹壁肿物切除术后,网织物修补,皮肤缺损少,可直接拉拢缝合;缺损过多,可应用对侧腹壁浅岛状皮瓣修复,加压包扎。
给我加分呦!
D. 如何根除纤维瘤
纤维瘤(fibroma)多见于皮下,生长缓慢,一般较小、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质地较硬、可以推动。若混有其他成分,则成为纤维肌瘤、纤维腺瘤、纤维脂肪瘤等。纤维瘤、尤其是腹壁肌肉内的硬纤维瘤(desmoid)可恶变,应尽早手术完整切除纤维瘤有以下几种类型。a.黄色纤维瘤:好发于躯干、上臂近端的真皮层或皮下,常起自外伤或搔痒后的小丘疹,肿块硬,边缘不清
,因伴有内出血,含铁血黄素,呈深咖啡色,瘤灶若超过1cm、生长较快,应疑为纤维肉瘤变,手术切除须彻底。b.隆突性皮纤维肉瘤:位于真皮层,突出体表,表面皮肤光滑,形似疤痕疙瘩,好发于躯干,低度恶性,具假包膜,切除后易复发,多次复发恶性度增高,可血行转移,应尽早切除含足够多正常皮肤和深部相邻筋膜的瘤灶。c.带状纤维瘤:腹壁肌肉因外伤或产伤后修复性增生所成,无明显包膜,宜手术切除。
纤维瘤(fibroma)是来源于纤维结缔组织的良性肿瘤,因纤维瘤内含成分不同,可以有纤维肌瘤、纤维腺瘤、纤维脂肪瘤等。如果肿瘤内毛细血管较多,可称为硬化性血管瘤。根据细胞与纤维成分的多少,又可分成纤维型和细胞型两种。因纤维结缔组织在人体内分布极广,构成各器官的间隙,所以纤维瘤可以发生于体内任何部位。其中以皮肤和皮下组织最为常见,肌膜、骨膜、鼻咽腔及他处粘膜组织以及其它器官如乳腺、卵巢、肾脏等均可发生。大小不等,生长缓慢。
外阴纤维瘤为不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外阴的纤维组织,故常生长于大阴唇皮肤表层或深层,少数发生于大阴唇、阴蒂及圆韧带,起源于骨盆筋膜、膀胱阴道隔或直肠阴道隔者更少见。一般为带蒂的小的或中等大小的肿瘤,个别可长得很大。单发,很少多发。肿瘤为球形或卵圆形,表面分叶而不规则,但光滑,质地坚硬,故可使患者于站立、行走、排尿时有坠重感或疼痛,性交时也可出现障碍。
切面,瘤有包膜,瘤体致密、灰白色、纤维组织交错排列或呈游涡状。可因囊样变性而变软。也可能发生肉瘤变性,出现生长快,表面有裂隙或溃疡等,此时应作活检证实。
目前认为纤维瘤是与卵泡膜瘤同一起源的不同类型,同属性索间质肿瘤。本瘤占全部卵巢肿瘤的2~5%,最高达10%。最常发生于绝经期。肿瘤大小不等,平均直径为5~6cm,文献报道有达50lbs者(Novak,1966)。直径10cm以上的肿瘤中40%出现腹水,仅少数患者出现Meigs综合征(<1%)(Samanth,1970)。肿瘤多为单侧,双侧者为10%。
肿瘤表面光滑,质硬,或为多发结节状。切面灰白,结缔组织索可呈旋涡状排列。肿瘤细胞由纤维母细胞和纤维细胞组成,间质胶原纤维丰富。肿瘤较大者常有透明变性、间质水肿或/及局灶性钙化。
肿瘤为良性,切除肿瘤后胸腹水即消失。
【临床表现】
皮肤及皮下组织的肿瘤在临床上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硬块,直径由几毫米至1~2厘米,棕褐色至红棕色,表面光滑或粗糙,无自觉症状,偶有痒感,受压部位很少引起功能障碍。好发于四肢,尤以小腿,躯干亦有发生,常单发。
【治疗说明】
本病为良性,且不会发生恶变,不需治疗,如刺痛或数目少,可以手术切除。多发的纤维瘤可以在皮损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或肤疾宁外贴,本病不易冷冻或激光治疗。
【诊断说明】
诊断多不难,治疗以手术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带蒂之外阴部纤维瘤,切除比较简单,而来源于深部组织者,则增加手术困难,并应做好术前输血准备。
E. 皮肤纤维瘤的症状 皮肤纤维瘤的症状
若想知道皮肤纤维瘤是怎么回事,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记住它的别名:硬纤维瘤、单纯性纤维瘤、结节性皮下纤维化、豆状皮肤纤维瘤等。从这些名称中,您就能知道皮肤纤维瘤的主要特征:它的发病部位在皮肤,组织来源是纤维组织,大体形状为结节状,大小如豆状,质地是坚硬的,病变的性质是单纯性的,良性的。
从病理切片上看,皮肤纤维瘤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和幼稚及成熟胶原纤维组成,大都排列成涡纹状,间有组织细胞和少量毛细血管。病变处棘层表皮增生,表皮突延长,基底细胞层色素增加。
皮肤纤维瘤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对单个损害,特别是伴疼痛者可手术切除,切除应彻底,否则易复发。
F. 皮肤纤维瘤30%可能发生癌变
你好!首先祝你早日恢复身体健康!“皮肤纤维瘤(不)可以自行消退”。
纤维瘤(fibroma)多见于皮下,生长缓慢,一般较小、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质地较硬、可以推动。若混有其他成分,则成为纤维肌瘤、纤维腺瘤、纤维脂肪瘤等。
纤维瘤由分化良好的皮下结缔组织构成,多发于40--50岁成人,瘤体生长缓慢,当肿瘤发展至一定程度后一般不再增长。
其中纤维瘤、尤其是腹壁肌肉内的硬纤维瘤(desmoid)可恶变,应尽早手术完整切除。
……
3)诊断检查
1. 病史中询问肿瘤发生的时间、部位及发展情况。
2. 肿瘤可发生于身体各部,大小不一,表面光滑,可自由推动,纤维瘤可分为软硬两种。
3. 软纤维瘤即皮赘,有蒂,柔软,多发生在面、颈及胸背部。
4. 硬纤维瘤质较硬,好发生于腹壁,多见于女性,较固定。局部切除后易复发,复发后易恶变。
4)治疗措施
1. 治疗原则
纤维瘤宜早期手术切除,并适当切除相连之周围组织。硬纤维瘤更应行早期广泛切除。术后送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情况,一般不需用药。
在治疗的过程中,还应当正确的引导患者心理,让患者对此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避免患者陷入各种不良的情绪和心理中。
同时,应当鼓励患者多参加一些有益运动,尤其是各种户外运动。如:登山,钓鱼等。
2. 手术要点
主要是外科手术广泛切除。放射治疗和应用激素在个别病例可抑制肿瘤生长,但一般认为不能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可作为无法手术者的姑息治疗。
该症虽具有多次复发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但手术广泛彻底的切除,可杜绝复发。
爱心提示:如有其他不适,建议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对症下药。
以上回答如果满意,请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好意,及时采纳为答案。
G. 纤维瘤是怎样形成的
纤维瘤(fibroma)多见于皮下,生长缓慢,一般较小、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质地较硬、可以推动。若混有其他成分,则成为纤维肌瘤、纤维腺瘤、纤维脂肪瘤等。纤维瘤、尤其是腹壁肌肉内的硬纤维瘤(desmoid)可恶变,应尽早手术完整切除。
纤维瘤有以下几种类型。a.黄色纤维瘤:好发于躯干、上臂近端的真皮层或皮下,常起自外伤或搔痒后的小丘疹,肿块硬,边缘不清,因伴有内出血,含铁血黄素,呈深咖啡色,瘤灶若超过1cm、生长较快,应疑为纤维肉瘤变,手术切除须彻底。b.隆突性皮纤维肉瘤:位于真皮层,突出体表,表面皮肤光滑,形似疤痕疙瘩,好发于躯干,低度恶性,具假包膜,切除后易复发,多次复发恶性度增高,可血行转移,应尽早切除含足够多正常皮肤和深部相邻筋膜的瘤灶。c.带状纤维瘤:腹壁肌肉因外伤或产伤后修复性增生所成,无明显包膜,宜手术切除。
纤维瘤病是来源于纤维组织的肿瘤。发病率为软组织良性肿瘤的1.37%。肿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的大肌肉,以腹壁的腹直肌及其邻近肌肉的腱膜最为常见,好发于妊娠期和妊娠后期。腹壁外者则多见于男性,好发于肩胛部,股部和臀部。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儿童和青少年也不少见。本症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外伤、激素和遗传因素有关。
纤维瘤病为来源于肌肉、腱膜、筋膜而富于胶原成分的纤维组织肿瘤。病理形成为良性或低度恶性。但肿瘤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有明显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就是顽固多次复发,但极少远处转移。复发率为25~57%。复发时间多在术后1月~1年,甚至可达10年以上,所以这类肿瘤又称侵袭性纤维瘤病。多次复发,可致病变累及范围更加广泛,而出现不可抑制的生长,侵犯重要器官而危及生命。
镜下见肿瘤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病变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无界限,有时将周围组织包括在病变中,核分裂罕见,毛细血管及脂肪细胞较少见。少数复发病例可出现纤维肉瘤的形态变化。
肿瘤位于深部组织,无明显自觉症状或稍有不适感。生长缓慢。形状不规则或呈椭圆形,其长径与受累肌纤维方向一致。肿瘤的大小与病程长短有关,直径从数厘米到十几厘米。肿瘤周界不清,表面光滑,无压痛,质坚韧如橡皮。与侵犯肌肉的纵向较固定,而横向稍能移动,与皮肤无粘连。巨大肿瘤可影响活动和压迫神经。
瘤体不大,大多位于皮下组织内,生长缓慢,质硬,表面光华,边界清楚,与皮肤无粘连,有一定活动度。主要是外科手术广泛切除。放射治疗和应用激素在个别病例可抑制肿瘤生长,但一般认为不能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可作为无法手术者的姑息治疗。
一手术要点 本症虽具有多次复发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但手术广泛彻底的切除,可杜绝复发。
1.术中冰冻切片检查 大多数病人术前虽已拟诊为本病,但主要根据术中冰冻切片证实。
2.必须广泛切除 切除范围必须有一定的广度及深度。应该包括肿瘤周围3~5cm的正常皮肤,肌肉、肌腱等组织及其深面一定的正常组织。如肿瘤侵及骨膜或腹膜,应一并切除。如肿瘤包绕着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应作锐分离,必要时可作血管移植。严重掌握截肢及半骨盆截肢的适应症。
3.必须掌握组织移植的治疗手段 肿瘤广泛切除,常造成局部软组织的缺损及重要组织裸露,必须应用组织移植修复局部。反之,只有掌握了组织移植的治疗手段,方能为肿瘤手术根治创造条件。
二修复方法 纤维瘤病广泛切除后,常有肌肉缺损或大血管神经裸露,骨、关节的外露及软骨组织缺损,局部肌皮瓣或肌瓣的修复最为理想。其优点为:①血运丰富,易成活。②操作简便。③立即一次修复缺损。④抗感染力强。⑤组织丰厚,可为良好的衬垫,可起缓冲的作用。⑥旋转弧度较大,便于各方向的转移,若形成岛状肌皮瓣,可达180º的转位。兹将好好部位手术后缺损的肌皮瓣修复方法分述如下:
1.臀部肿块根治术后,常有坐骨神经裸露,髂骨外露,均需较厚的组织修复,可采用阔筋膜张肌皮瓣进行立即转移,其营养血管为旋股外侧动脉的横文,从肌肉的上中1/3交界处进入肌皮瓣。肌皮瓣长宽比例可达15×35~40cm,供区一期缝合。
2.股内侧肿块根治术后,较深的软组织缺损或大血管的暴露时,也可采用阔筋膜张肌骨皮瓣修复。
3.股外侧肿块术后,可应用股薄肌肌皮瓣修复,其血管蒂为旋股内侧动脉或股深动脉的分支,从肌肉的上1/3进入该瓣,长宽比例为6×24cm,供区一期缝合。
4.腘窝部肿块切除后,常有腘动静脉及腘神经的外露,时有肿物包绕血管神经束,如能锐性分离神经,钝性分离血管,则肢体就能保留。可应用对侧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转移,交腿姿势固定。其血管蒂为腘动脉在膝关节水平分出的腓肠内侧血管,自该肌上极进入肌肉,皮瓣长宽比例可达8×25cm。供区植皮消灭创面。
5.肩胛部好发于大于圆肌肿块切除后,应用下斜方肌岛状皮瓣修复,其营养血管为颈横动脉浅支的降支,皮瓣长宽比例可达10×15cm。供区一期缝合。
6.腹壁肿物切除术后,网织物修补,皮肤缺损少,可直接拉拢缝合;缺损过多,可应用对侧腹壁浅岛状皮瓣修复,加压包扎。
H. 纤维瘤是什么又是怎样引起的
纤维瘤(fibroma)多见于皮下,生长缓慢,一般较小、边缘清楚
、表面光滑、质地较硬、可以推动。若混有其他成分,则成为纤维肌
瘤、纤维腺瘤、纤维脂肪瘤等。纤维瘤、尤其是腹壁肌肉内的硬纤维
瘤(desmoid)可恶变,应尽早手术完整切除
纤维瘤有以下几种类型。a.黄色纤维瘤:好发于躯干、上臂近端
的真皮层或皮下,常起自外伤或搔痒后的小丘疹,肿块硬,边缘不清
,因伴有内出血,含铁血黄素,呈深咖啡色,瘤灶若超过1cm、生长较
快,应疑为纤维肉瘤变,手术切除须彻底。b.隆突性皮纤维肉瘤:位
于真皮层,突出体表,表面皮肤光滑,形似疤痕疙瘩,好发于躯干,
低度恶性,具假包膜,切除后易复发,多次复发恶性度增高,可血行
转移,应尽早切除含足够多正常皮肤和深部相邻筋膜的瘤灶。c.带状
纤维瘤:腹壁肌肉因外伤或产伤后修复性增生所成,无明显包膜,宜
手术切除。
纤维瘤(fibroma)是来源于纤维结缔组织的良性肿瘤,因纤维瘤内含成分不同,可以有纤维肌瘤、纤维腺瘤、纤维脂肪瘤等。如果肿瘤内毛细血管较多,可称为硬化性血管瘤。根据细胞与纤维成分的多少,又可分成纤维型和细胞型两种。因纤维结缔组织在人体内分布极广,构成各器官的间隙,所以纤维瘤可以发生于体内任何部位。其中以皮肤和皮下组织最为常见,肌膜、骨膜、鼻咽腔及他处粘膜组织以及其它器官如乳腺、卵巢、肾脏等均可发生。大小不等,生长缓慢。
外阴纤维瘤为不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外阴的纤维组织,故常生长于大阴唇皮肤表层或深层,少数发生于大阴唇、阴蒂及圆韧带,起源于骨盆筋膜、膀胱阴道隔或直肠阴道隔者更少见。一般为带蒂的小的或中等大小的肿瘤,个别可长得很大。单发,很少多发。肿瘤为球形或卵圆形,表面分叶而不规则,但光滑,质地坚硬,故可使患者于站立、行走、排尿时有坠重感或疼痛,性交时也可出现障碍。
切面,瘤有包膜,瘤体致密、灰白色、纤维组织交错排列或呈游涡状。可因囊样变性而变软。也可能发生肉瘤变性,出现生长快,表面有裂隙或溃疡等,此时应作活检证实。
目前认为纤维瘤是与卵泡膜瘤同一起源的不同类型,同属性索间质肿瘤。本瘤占全部卵巢肿瘤的2~5%,最高达10%。最常发生于绝经期。肿瘤大小不等,平均直径为5~6cm,文献报道有达50lbs者(Novak,1966)。直径10cm以上的肿瘤中40%出现腹水,仅少数患者出现Meigs综合征(<1%)(Samanth,1970)。肿瘤多为单侧,双侧者为10%。
肿瘤表面光滑,质硬,或为多发结节状。切面灰白,结缔组织索可呈旋涡状排列。肿瘤细胞由纤维母细胞和纤维细胞组成,间质胶原纤维丰富。肿瘤较大者常有透明变性、间质水肿或/及局灶性钙化。
肿瘤为良性,切除肿瘤后胸腹水即消失。
【临床表现】
皮肤及皮下组织的肿瘤在临床上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硬块,直径由几毫米至1~2厘米,棕褐色至红棕色,表面光滑或粗糙,无自觉症状,偶有痒感,受压部位很少引起功能障碍。好发于四肢,尤以小腿,躯干亦有发生,常单发。
【治疗说明】
本病为良性,且不会发生恶变,不需治疗,如刺痛或数目少,可以手术切除。多发的纤维瘤可以在皮损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或肤疾宁外贴,本病不易冷冻或激光治疗。
【诊断说明】
诊断多不难,治疗以手术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带蒂之外阴部纤维瘤,切除比较简单,而来源于深部组织者,则增加手术困难,并应做好术前输血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