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倉穴位置
地倉穴
Dì
cāng(ST4)
地倉穴〖取穴方法〗地倉穴位於人體的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解剖〗
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和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肌神經的末支。
〖主治疾病〗
口歪,流涎,眼瞼(目閏)動。
〖人體穴位配伍〗
配頰車穴、合谷穴、治口歪、流涎。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附註〗
手足陽明經,陽蹺脈交會穴。
地倉穴
蹺脈手足陽明之會。
〖別名〗
會維穴,胃維穴。
〖穴義〗
胃經地部經水在此聚散。
㈡ 誰知道臉部所有穴位
印堂穴 位置:兩眉頭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健腦醒神,安神定志,明目開竅。適用於前頭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壓等病症。 感覺:按壓有酸脹感。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開5分,鼻唇溝內。 主治:清熱散風,宣通鼻竅,預防感冒。適用於感冒、鼻炎、鼻塞、嗅覺不靈、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脹感。鼻子不聞香臭,經按壓有「通氣」感。 水溝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交點處。 主治:常用於小兒驚風、中暑、中風、面神經麻痹、急性腰扭傷的治療與急救。 睛明穴 位置:目內眥旁上方0.1寸處。 主治:常用於目疾病的治療與保健。 攢竹穴 位置:在眉頭,當眶上切跡處。 主治:常用於頭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腫痛、視物不清、流淚、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療與保健。 百會穴預防過量飲食、便秘 左右兩耳洞向上升,在頭部連結後的那條線的頂點,即是百會穴。它可以起到安定精神預防飲食過量。 攢竹穴緩和眼睛的疲勞和浮腫 眉頭下方凹陷之處即是。眼睛疲勞以及頭痛,都會引起眼部四周的浮腫。此穴位可以緩和不適。 太陽穴消除眼睛疲勞、浮腫 眼睛與眉毛間的側面,向後約1橫指處,快接近發際處。此穴位可促進新陳代謝。 承泣穴眼袋鬆弛 位於眼球正下方,約在眼廓骨附近。由於有胃下垂的人眼袋容易鬆弛,所以此穴能提高胃部機能,從而防止眼袋鬆弛。 球後穴提高小腸的機能 眼尾正下方,臉頰頭下處。能調整小腸機能,幫助吸收。 迎香穴減輕肩膀酸痛及鼻塞 眼球正下方,鼻翼的旁邊即是。此穴位不僅可以消除眼部浮腫、預防肌膚鬆弛,還能減輕肩膀酸痛。 頰車穴消除臉頰的浮腫 沿臉部下顎輪廓向上滑,就可發現一凹陷處,即為此穴位。它可以有效消除因攝取過多的糖分所造成的肥胖。 地倉穴抑制食慾 嘴角旁約0.5cm處即是。胃部如果持續處於高溫狀態,就會促進食慾,所以此穴的功能是降低胃溫、抑制食慾。 承漿穴消除胸部浮腫 下唇與下顎的正中間凹陷處即是。它能控制荷爾蒙的分泌,保持肌膚的張力,預防臉部鬆弛。 天突穴促進水分的排除 位於喉斜下方肌膚 有些女性看上去苗條,可能並不是她的身材果然細瘦,而是她擁有了一張小小的瓜子臉,因此,小臉美人一直是女性的追求。現在,你不用再去羨慕,只要你有一份執著的心,你也能心想事成。
麻煩採納,謝謝!
㈢ 臉部穴位有幾個都是甚麼
按摩能瘦臉的穴位,有帶宮穴,小魚際,晴明穴,攢竹穴,魚腰學穴,童子穴,承立穴,人中穴,承漿穴,地倉穴,耳尖,耳輪,印帳,神庭,上星,百會,風府穴,頭維穴,耳門穴
㈣ 臉部的穴位,具體位置
印堂穴
位置:兩眉頭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健腦醒神,安神定志,明目開竅。適用於前頭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壓等病症。
感覺:按壓有酸脹感。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開5分,鼻唇溝內。
主治:清熱散風,宣通鼻竅,預防感冒。適用於感冒、鼻炎、鼻塞、嗅覺不靈、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脹感。鼻子不聞香臭,經按壓有「通氣」感。
水溝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交點處。
主治:常用於小兒驚風、中暑、中風、面神經麻痹、急性腰扭傷的治療與急救。
睛明穴
位置:目內眥旁上方0.1寸處。
主治:常用於目疾病的治療與保健。
攢竹穴
位置:在眉頭,當眶上切跡處。
主治:常用於頭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腫痛、視物不清、流淚、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療與保健。
百會穴預防過量飲食、便秘
左右兩耳洞向上升,在頭部連結後的那條線的頂點,即是百會穴。它可以起到安定精神預防飲食過量。
攢竹穴緩和眼睛的疲勞和浮腫
眉頭下方凹陷之處即是。眼睛疲勞以及頭痛,都會引起眼部四周的浮腫。此穴位可以緩和不適。
太陽穴消除眼睛疲勞、浮腫
眼睛與眉毛間的側面,向後約1橫指處,快接近發際處。此穴位可促進新陳代謝。
承泣穴眼袋鬆弛
位於眼球正下方,約在眼廓骨附近。由於有胃下垂的人眼袋容易鬆弛,所以此穴能提高胃部機能,從而防止眼袋鬆弛。
球後穴提高小腸的機能
眼尾正下方,臉頰頭下處。能調整小腸機能,幫助吸收。
迎香穴減輕肩膀酸痛及鼻塞
眼球正下方,鼻翼的旁邊即是。此穴位不僅可以消除眼部浮腫、預防肌膚鬆弛,還能減輕肩膀酸痛。
頰車穴消除臉頰的浮腫
沿臉部下顎輪廓向上滑,就可發現一凹陷處,即為此穴位。它可以有效消除因攝取過多的糖分所造成的肥胖。
地倉穴抑制食慾
嘴角旁約0.5cm處即是。胃部如果持續處於高溫狀態,就會促進食慾,所以此穴的功能是降低胃溫、抑制食慾。
承漿穴消除胸部浮腫
下唇與下顎的正中間凹陷處即是。它能控制荷爾蒙的分泌,保持肌膚的張力,預防臉部鬆弛。
天突穴促進水分的排除
位於喉斜下方肌膚
有些女性看上去苗條,可能並不是她的身材果然細瘦,而是她擁有了一張小小的瓜子臉,因此,小臉美人一直是女性的追求。現在,你不用再去羨慕,只要你有一份執著的心,你也能心想事
㈤ 面部所有的穴位
一、頭面部經絡穴位分布
部 位 穴 名 取 穴 主 治
頭部 百會 位於兩耳尖聯機的中點,頭頂中央 應用范圍很廣,適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頭痛、頭暈、失眠,及中風、脫肛等病症。
四神聰 百會前後左右各1寸,共4個穴位。 有健腦,延緩衰老的功能。治療頭痛、頭昏、健忘、禿發等。
頭維 額角發際上一小指。 頭痛、偏頭痛、頭暈、中風、三叉神經痛、視疲勞等。
面頰部 下關 顴骨弓下緣凹陷處,張口則凹陷消失,閉口則出現,此處便是穴 三叉神經痛、牙痛、中風、面癱、口角歪斜等。
顴髎 眼睛外角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牙痛、面癱、面肌痙攣、黃褐斑、中風、口眼歪斜、視力減退。
頰車� 下頷角骨前方凹陷中,咬牙時有肉隆起處。 牙痛、面癱、口角歪斜、流口水。
眼 部 睛明 眼睛內角旁開0.1分 視力減退、視疲勞、近視、白內障、青光眼等各種眼疾。及黑眼圈、魚尾紋、眼袋等。
攢行 眉頭盡處
竹絲空 眉尾盡處
瞳子髎 眼睛外角旁開0.1分
陽白 眉正中直上一橫指
四白 直視,瞳孔直下一橫指
鼻 部 迎香 鼻翼旁開一小指 感冒鼻塞、流鼻涕、鼻炎、鼻過敏、嗅覺失靈等鼻子疾病
口 部 人中 人中上三分之一處 急救穴,用於昏迷、暈厥、中風、神志不清等,及腰扭傷。
地倉 口角旁開一小指 牙痛、口角歪斜、流口水。
承漿 嘴唇下方中央凹陷處 牙痛、口角歪斜、流口水,落枕。
㈥ 地倉穴在什麼地方
地倉穴 Dì cāng(ST4) 地倉穴
〖取穴方法〗地倉穴位於人體的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解剖〗 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和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肌神經的末支。 〖主治疾病〗 口歪,流涎,眼瞼(目閏)動。 〖人體穴位配伍〗 配頰車穴、合谷穴、治口歪、流涎。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附註〗 手足陽明經,陽蹺脈交會穴。 地倉穴 蹺脈手足陽明之會。 〖別名〗 會維穴,胃維穴。 〖穴義〗 胃經地部經水在此聚散。
㈦ 面部常用的十個穴位
十個面部穴位
承泣穴--眼袋鬆弛
位於眼球正下方,約在眼廓骨附近。由於有胃下垂的人眼袋容易鬆弛,所以此穴能提高胃部機能,從而防止眼袋鬆弛。
攢竹穴--緩和眼睛的疲勞和浮腫
眉頭下方凹陷之處即是。眼睛疲勞以及頭痛,都會引起眼部四周的浮腫。此穴位可以緩和不適。
太陽穴--消除眼睛疲勞、浮腫
眼睛與眉毛間的側面,向後約1橫指處,快接近發際處。此穴位可促進新陳代謝
頰車穴--消除臉頰的浮腫
沿臉部下顎輪廓向上滑,就可發現一凹陷處,即為此穴位。它可以有效消除因攝取過多的糖分所造成的肥胖。
迎香穴--減輕肩膀酸痛及鼻塞
眼球正下方,鼻翼的旁邊即是。此穴位不僅可以消除眼部浮腫、預防肌膚鬆弛,還能減輕肩膀酸痛。
承漿穴--消除胸頸浮腫
下唇與下顎的正中間凹陷處即是。它能控制荷爾蒙的分泌,保持肌膚的張力,預防臉部鬆弛。
地倉穴--抑制食慾
嘴角旁約0.5cm處即是。胃部如果持續處於高溫狀態,就會促進食慾,所以此穴的功能是降低胃溫、抑制食慾。
球後穴--提高小腸的機能
眼尾正下方,臉頰頭下處。能調整小腸機能,幫助吸收。
百會穴--預防過量飲食、便秘
左右兩耳洞向上升,在頭部連結後的那條線的頂點,即是百會穴。它可以起到安定精神預防飲食過量。
天突穴--促進水分的排除
位於喉斜下方肌膚的內側。它能刺激甲狀腺,促進新陳代謝,去除臉部多餘的水分。
㈧ 地倉穴的准確位置在哪
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瞳孔。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深層為頰神經的末支,並有面動、靜脈。主治口眼歪斜,流涎,眼瞼瞤動,齒痛,頰腫,及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頰車穴透刺。
地倉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經穴,是胃經與陽蹺脈的交會穴,地倉穴的位置位於口角與面頰的重要部位,可以起到「牽一血而動全臉」的作用,是調節面部神經,改善面部氣血供應作用的重要穴位。經常按摩地倉穴,可以起到祛風止痛舒筋活絡的作用。
穴位用法:按摩法:用雙手食指的指腹按壓在左右兩側的地倉穴穴位上,先點按穴位一分鍾左右,再以穴位為中心,旋轉按揉5-10分鍾,每天兩次。
㈨ 臉上有多少個穴位
面部主要有27個穴位:
1、四神聰;位於前後左右的各一寸處各四穴,治療頭痛、偏癱、失眠、健忘。
2、印堂穴;在兩眉連線的中點。治療三叉神經痛、眩暈。
3、魚腰穴;在眉毛的中點,瞳孔的正上方,對眼瞼下垂有很好的提升效果。治療目赤腫痛,近視;偏頭痛;面神經麻痹
4、太陽穴;在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一寸的凹陷中,主治偏頭痛,目赤腫痛
5、人中穴;位於人中溝上1/3處治療昏迷、暈厥、癲狂、急慢性驚風、急性胃痛、急性腰痛。
6、風府;位於顱後發際線正中直上一寸,治療感冒、頭痛、中風、頸項強直。
7、百會;位於顱頂後發際線與兩耳中間連線的交點,緩解頭痛、頭暈、休克高血壓、失眠等症狀。
8、神庭穴;位於前發際線正中直上0.5寸,治療頭痛、鼻炎、角膜炎、眼疾
9、攢竹;眉頭的凹陷中,眶上切跡處。治療近視、目眩、目視不明。
11、睛明;目內眥梢上方凹陷處,可緩解眼部疲面神經麻痹。
12、風池;位於風府穴兩旁約1寸的凹陷處。治療感冒、頭暈、眼疾。
13、瞳子髎;外眼角眶外緣處,有明目、消除眼部疲勞改善視力的功效
14、陽白穴;位於目正視,瞳孔直上,在眉上一寸、治療頭痛、目眩、夜盲症。
15、頭臨穴;陽白穴直上0.5寸
16、聽會穴;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的後緣,張口有凹陷處。治療耳聾、耳鳴、壓痛、口歪眼斜。
17、四白穴;目正視,瞳孔直下,當顴骨上方凹陷中,可緩解眼部疲勞,改善黑眼圈,預防眼袋。
18、地倉穴;位於口角外側的0.4寸,瞳孔直下,治療面癱、口角歪斜,流延。可以維持肌膚的張力,預防面部下垂。
19、顴髎穴;外眼角直下,顴弓下緣凹陷處,有提升收緊的功效,對於鬆弛下垂肌膚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20、頰車穴;用力咬牙時,咬肌的最高處。治療下頜關節炎,面神經痳痹。
21、絲竹空;在眉梢的凹陷中,治療頭痛、目眩、目赤痛、牙痛、緩解眼部疲勞。
22、聽宮穴;位於耳屏的正中凹陷中,治療耳聾、齒痛、中耳炎。
23、醫風穴;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後緣的凹陷中,治療耳鳴、耳聾、口歪眼斜、牙關緊閉、頰腫。
24、承泣穴;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緣於眼球之間。治療目赤腫痛,夜盲症,迎風流淚,眼袋鬆弛。
25、下關穴;位於顴髎尾骨凹陷處,治療面部腫痛,牙痛、耳鳴。
26、迎香穴;鼻翼旁0.5寸,治療面癱、鼻塞。
27、承漿穴;在頜唇溝的中央,當下唇的凹陷中,治療牙痛,面癱。
㈩ 請問怎麼背誦面部穴位和怎麼確認他們的位置
一般我們系統學習是根據經絡來記的,位置也是這樣來記的,先要了解針灸穴位如何確定。對解剖也要有一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