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胃間質瘤這病是惡性還是良性
胃腸道的間質瘤是一種具有潛在惡性傾向的侵襲性腫瘤.其惡性程度目前較經典的是根據腫瘤大小以及有絲分裂指數(MI)來評估.如腫瘤直徑<2cm,MI<5/50高倍視野則認為是良性的.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一種獨立的腫瘤,臨床並非十分罕見。對GIST的組織發生、病理特徵、臨床特點、診斷依據,以及分子靶向葯物Imatinib治療進展做一簡要敘述,對臨床腫瘤學工作者會有一定幫助。1 胃腸道間質腫瘤的基礎研究1.1 GIST的概念 腫瘤位於胃腸道,組織學形態有梭形細胞上皮樣細胞或多形性細胞。免疫組化表達KIT蛋白(CD117)陽性。遺傳上存在頻發性c-kit基因突變。起源於間葉源性腫瘤。腫瘤還可發生於腹腔軟組織如網膜、腸系膜或腹膜後,均具有與GIST形態學、免疫表達及分子遺傳學的相同特徵。但發生於胃腸道及腹腔以外者有以上特徵的間質瘤則十分罕見。1.2 GIST研究歷史 1960~1980年發現來自胃腸道間質來源的梭形及上皮樣細胞腫瘤,被認為是平滑肌腫瘤或平滑肌母細胞瘤,並被WHO分類列為上皮樣平滑肌肉瘤。至80年代免疫組織化學技術開展以後,發現免疫表型desimin多為陰性,smooth muscle actin(SMA)陰性或灶性陽性,S-100蛋白常為陰性或局部弱陽性。電子顯微鏡發現不顯示典型的肌性和神經性的特點。1983年Mazur和Clark研究確定以胃腸道間質瘤(GIST)命名這類腫瘤。[1]1993年將CD34做為 GIST相對特異的免疫組化標記物。[2]1998年Hirota發現GIST c-kit基因功能獲得突變。KIT蛋白產物(CD117)是GIST的高特異性的標記物。這些研究成果對確切判定GIST臨床診斷有十分重要價值。1.3 GIST的組織起源 20世紀80年代以前由光鏡從組織形態學觀察GIST與胃腸道平滑肌瘤和神經源腫瘤相似,認為是起源於平滑肌或神經組織。90年代以後免疫組化以及電鏡技術發現GIST起源於胃腸道原始非定向多潛能間質幹細胞,是具有c-kit基因突變和KIT蛋白(CD117)表達為生物學特徵的獨立的間質瘤。胃腸道間葉源性腫瘤(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or, GIMT)與GIST概念與所含腫瘤范圍不同,GIMT中約73%為 GIST,其他GIMT有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脂肪瘤、神經鞘瘤和胃腸道自主神經腫瘤(gastrointestinal autonomic nerve tumor, GANT)等。1.4 大體形態特徵 腫瘤大小不等,直徑 0.8cm~20cm,可單發或多發。腫瘤多位於胃腸粘膜下層(60%),漿膜下層(30%)和肌壁層(10%)。境界清楚,無包膜,向腔內生長呈息肉樣腫塊常伴發潰瘍形成,向漿膜外生長形成漿膜下腫塊。臨床上消化道出血與觸及腫塊是常見病徵。位於腹腔內的間質瘤,腫塊體積常較大。腫瘤大體形態呈結節狀或分葉狀,切面呈灰白色、紅色,均勻一致,質地硬韌,粘膜面潰瘍形成,可見出血、壞死、粘液變及囊性變。[6]1.5 組織形態特徵 GIST包括發生在消化道外者組織學形態相同。基本有兩種細胞類型即:多數(70%)由梭形細胞,少數(15%)由上皮樣細胞組成,二種細胞混合型(15%)。從兩種細胞成分佔有比例多少不同,分梭形細胞型、上皮樣細胞型和兩種細胞混合型。三種類型以梭形細胞型居多(60%~80%),上皮樣細胞型次之(10%~30%),混合型最少。不同細胞類型與腫瘤惡性程度無相關關系[6]。1.6 分子遺傳學特徵 GIST中原癌基因c-kit功能突變是普遍存在的(80%),c-kit基因可發生多個位點突變,發生在外顯子11、9、13及17,另外不顯示c-kit基因突變者還有PDGFRA突變(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c-kit原癌基因突變使酪氨酸激酶活化,引發細胞無序的增殖失控和凋亡抑制,這是GIST發病機理的關鍵,與GIST惡性程度及預後不良相關。採用PCR檢測腫瘤組織中c-kit及PDGFRA突變情況與分子靶向葯物Imatinib療效、疾病進展時間與總生存率相關。
B. 胃腸炎的症狀是什麼
提醒出現以下病症的患者,想要中葯調理最好每天喝兩杯祖方茶療瑺媦寶茶,內調,養胃,保護胃黏膜,一步到「胃」,胃炎常見症狀:
1.便秘
便秘較多見。糞便量少,排便困難,每周1-2次,偶有十餘天一次者,因而常使用瀉葯。有時因肛門括約肌收縮,大便呈鉛筆樣細條狀。慢性胃腸炎的症狀腹瀉:每日1次或多次。有的只在早飯後暴發多次排便,其餘時間可無腹瀉,偶有1日腹瀉二十餘次者。腹瀉不發生在夜間,不會因排便感而覺醒,所以不幹擾睡眠,也不發生排便失禁,有些患者的糞便中帶有大量的白色或透明的粘液,甚至全是粘液。在腹瀉病程中,常可出現一個時期的排便正常或便秘,出現腹瀉與正常便或便秘相互交替的現象。
2.腹瀉
腹瀉,每日1次或多次。有的只在早飯後暴發多次排便,其餘時間可以無腹瀉,也偶爾有一日腹瀉二十餘次者。腹瀉不發生在夜間,不會因排便感醒來,所以不幹擾睡眠,也不會發生排便失禁。有些患者的糞便中帶有大量的白色或透明的粘液,甚至全是粘液。
3.腹痛
腹痛為本病最常見的症狀,多數伴有大便習慣的改變。疼痛部位多見左下腹或右上腹部。疼痛性質主訴不一:絞痛、脹痛、劇痛、刺痛、緊縮性痛等皆可有之。可持續數分鍾至數小時,在排氣、排便或灌腸之後緩解。某些具有高位而且過長的結腸脾曲患者,其疼痛主要位於右肋緣下腋前線附近,並放射至胸骨下、左上臂等部位。有些食物如濃烈的調味品、酒、粗纖維蔬菜、粗質水果等,可誘發腹痛。
4.其他表現
常伴隨消化系統其他症狀,如食後上腹部脹滿、厭食、噫氣、惡心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一些症狀,如心悸、乏力、嗜睡、多汗、潮熱、頭痛等;以及一些精神症狀,如失眠、焦慮、憂郁等。
C. 名詞解釋,胃腸間質通。
應該是GIST吧 外科常考的名詞解釋
胃腸間質瘤(GIST)的定義為主要發生於消化管道含有梭形細胞、非普通型上皮樣細胞或含有兩種細胞並顯示CD117活性的間葉細胞瘤。所謂間質瘤是近年來新提出的概念,也叫胃腸間質瘤或胃腸道間質腫瘤,因為腫瘤起源不清,位置多在胃腸之間而定為間質.臨床表現跟胃潰瘍差不多,不太典型,有一些黑便之類的.往往伴有腹部疼痛和壓迫感。
D. 病情描述(發病時間、主要症狀等):臨床診斷:胃潰瘍
需警惕的是胃癌的可能,及時做免疫組織檢查。
就是慢性胃炎,沒什麼特殊,說法不一樣。定位胃體,性質慢性炎症。按慢性胃炎治療,可口服復方谷氨醯胺顆粒或胃膜素,保護胃粘膜,有幽門桿菌感染的用治療葯物,平時飲食要有規律,忌生冷硬及辛辣,過甜過鹹的食物。
E. 什麼是間質性胃癌
間葉組織來源的腫瘤,稱為胃腸間質瘤,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局部切除,術後給予口服格列衛。 術後口服葯能夠控制腫瘤生長,獲得較好的生活治療和生存期,但是一旦停葯易復發,費用較高。
F. 胃病咨詢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慢性淺表性胃炎以上腹部疼痛為最常見症狀,也有一些患者可無任何症狀,其臨床表現如下:
1.上腹痛:疼痛多不規律,與飲食無關,一般為彌漫性上腹部灼痛、隱痛、脹痛等,極少數患者表現為絞痛並向背部放射,易誤診為心絞痛。
2.噯氣:因胃酸缺乏,胃內發酵產氣等因素使胃內氣體積存,導致噯氣發生。
3.腹脹:因食物滯留、排空延遲、消化不良、進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導致腹脹發生。
4.食慾不振:慢性淺表性胃炎多有食慾減退或時好時壞。
5.惡心與嘔吐:炎性胃粘膜受理化、生物因素刺激,以及胃動力學障礙、胃逆蠕動影響,出現惡心、嘔吐。
6.便秘與腹瀉:大多數患者有便秘症狀,腹瀉相對較少。
慢性淺表性胃炎有哪些臨床表現?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不同的患者臨床表現各有差異,有的患者可無症狀和特徵,多數患者可有上腹部隱痛、食後飽脹、食慾不振及噯氣等,且症狀時輕時重,可反復發作或長期存在。茲將本病可能出現的臨床表現作一歸納。
(1)最常見症狀是上腹疼痛,約佔85%。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的上腹部疼痛多數無規律,與飲食無關(有的患者空腹舒適,飯後不舒),一般為彌慢性上腹部灼痛、隱痛、脹痛等。常因進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而症狀加重,少數與氣候變化有關。這種上腹疼痛用解痙劑及抗酸劑不易緩解。
(2)腹脹,佔70%。常因胃內瀦留、排空延遲、消化不良所致。
(3)噯氣,約佔50%的患者有此症狀,患者胃內氣體增多,經食管排出,使上腹飽脹暫時緩解。
(4)反復出血也是慢性淺表性胃炎的常見表現。出血原因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基礎上並發的一種胃粘膜急性炎症改變。
(5)其他,食慾不振、反酸、惡心嘔吐、乏力、便秘或腹瀉等。
(6)慢性淺表性胃炎缺乏典型的陽性體征。體格檢查時可有上腹壓痛,少數患者可有消瘦及貧血。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病因有哪些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迄今尚未完全明了,經研究發現幾乎任何能影響機體的因素都能引起慢性淺表性胃炎。其中比較明確的病因有:
(1)細菌、病毒及毒素:多見於急性胃炎之後,胃粘膜病變經久不愈或反復發作,逐漸演變而成慢性淺表性胃炎。
(2)鼻腔、口腔、咽部慢性感染:鼻腔、口腔、咽部等部位的慢性感染病灶,如齒槽溢膿、扁桃體炎、鼻竇炎等細菌或其毒素的長期吞食,可反復刺激胃粘膜而引起慢性淺表性胃炎。經發現90%慢性扁桃體炎患者胃內有慢性炎症改變。
(3)吸煙:煙草中主要有害成分是尼古丁,長期大量吸煙可使幽門括約肌鬆弛,十二指腸液反流,以及胃部血管收縮,胃酸分泌量增加,從而破壞胃粘膜屏障導致慢性炎性病變。根據 Eward發現,每天吸煙20支以上者40%可發生胃粘膜炎症。
(4)葯物:某些葯物如水楊酸制劑、皮質激素、洋地黃、消炎痛、保泰松等,可引起慢性胃粘膜損害。
(5)刺激性食物:長期食用烈酒、濃茶、咖啡、辛辣及粗糙食物,以及過飢或過飽等無規律的飲食方式均可破壞胃粘膜保護屏障而發生胃炎。
(6)循環及代謝功能障礙:胃粘膜的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及其對各種損傷因素的防禦能力,均與充足的粘膜血流量密切相關。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門靜脈高壓時,使胃長期處於瘀血和缺氧狀態,導致胃粘膜屏障功能減弱,胃酸分泌減少,細菌大量繁殖,容易造成胃粘膜炎性損害。慢性腎功能衰竭時,尿素從胃腸道排出增多,經細菌或腸道水解酶作用產生碳酸銨和氨,對胃粘膜產生刺激性損害,導致胃粘膜充血水腫,甚至糜爛。
(7)膽汁或十二指腸液反流:經纖維胃鏡發現或證實膽汁返流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於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或胃手術後十二指腸液或膽汁可反流至胃內,並破壞胃粘膜屏障,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向彌散至粘膜內引起一系列病理反應,導致慢性胃炎。
(8)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1983年澳大利亞學者Marshall和Warren從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竇粘液層及上皮細胞中首次分離出HP。此後眾多學者對慢性胃炎患者進行了大量實驗研究,在 60%~90%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培養出HP,繼而發現HP的感染程度與胃粘膜的炎症程度呈正相關關系。故1986年,世界胃腸病學會第八屆會議上提出了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HP致病機理可能主要是通過破壞胃粘膜屏障,使H+反向彌散,最終引起胃粘膜的炎症。
(9)心身因素:由於心理衛生不健康,長期處於精神緊張、憂慮或抑悶狀態,可引起全身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功能失衡。尤其是交感神經長時間處於興奮狀態,亦會導致胃粘膜血管舒縮功能紊亂,造成胃粘膜血流量減少,破壞胃粘膜屏障作用,久而久之形成胃粘膜慢性炎症反應。
淺表性胃炎禁服的葯物
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因其胃黏膜已處於充血、水腫、點狀出血與糜爛狀態,因而對其服用的葯物有一定的限制。如誤服或使用下面幾種葯物,輕則加重胃黏膜的損傷,使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症狀加重;重則引起胃潰瘍和不易察覺的胃出血,使患者在不知不覺中出現貧血、體質下降、抵抗力低下,容易並發其他疾病。
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禁服的葯物有:
(1)水楊酸類:阿司匹林,水楊酸鈉。
(2)苯胺類:撲熱息痛,非那西丁。
(3)比唑酮類:保泰松,氨基比林。
(4)其他抗炎有機酸:消炎痛,布洛芬。
(5)抗生素類:四環素。
(6)糖皮質激素:強的松,地塞米松,可的松。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一個常見病、多發病,男女老少均可罹患,而且病程長,易復發,對健康影響甚大。
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葯物很多。以前採用解痛劑(如654-2、普魯本辛等),抗酸劑(如胃舒平、硫糖鋁),中葯等,服葯時間長,效果不好。
由於慢性淺表性胃炎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因此主要為症狀性治療。可根據不同的病情採用:①保護胃粘膜葯物:硫糖鋁、胃膜素、猴頭菌片、麥滋林—S等;②減少胃酸分泌的葯物:如抗膽鹼能葯物阿托品、普魯本辛、654-2等,H2受體阻滯劑甲氰咪肌、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還有前列素E!、洛賽克等;③膠態鉗制劑:德諾等;④促進胃腸蠕動葯物:胃復安、嗎叮啉等,還有新研製成的西沙比利。一般治療安排4—6周,一種葯物治療無效時,可選用或加用另一種葯,聯合用葯不宜在同類葯中選擇。還可以中葯治療,可根據患者的臨床症狀及特點,結合病因、病理,進行辨證分型施治。
一般可採用雷尼替丁十慶大黴素口服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效果好,副作用少,復發率低。具體的方法是:
(1)雷尼替丁:每次2片,每天一次,睡前口服,連服2周3;
(2)慶大黴素片:每次2片,每天3次,連服3周。若個別病人服用慶大黴素後上腹不適,可改為卡那黴素,每次0.5克,每日2次口服。
若患者上腹疼痛明顯,可加服654—2或心痛定,疼痛緩解後停用;上腹飽脹明顯者,可先服3天乳酶生(每次1.5一3.0克,每天3次),再服雷尼替丁十慶大黴素;伴有消化不良時,第1周配伍多酶片;遇症狀嚴重,惡心、嘔吐,不能進食的病人,先靜脈滴注慶大黴素,肌注胃復安,待嘔吐停止能進食後再行口服慶大黴素十雷尼替丁治療。
醫院診斷我患淺表性胃炎,吃東西稍不注意就難受。我朋友說他得過胃病,沒吃葯,堅持喝蜂蜜水治好了病。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堅持了一個多朋,果真也好了。方法是每天早上起床後,用溫開水沖對一杯蜂蜜水(蜂蜜和水量可根據自己飲水的習慣掌握)空腹服下,活動一個多小時後再吃早飯。我現在仍堅持每天喝一杯,漸漸代替了飲茶的習慣。原先的經常上炎,便秘也都好了。(摘自網上)
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怎樣調養
總原則:無刺激性,含低纖維質,易於消化,具有足夠營養的飲食;少食多餐;進餐時要放鬆,保持心情愉快。
1、消除病因。徹底治療急性胃炎;戒煙戒酒;避免有刺激性的食品和葯物;治療口腔慢性感染,飲食規律等。
2、多吃軟食。食用易於消化的食品,盡量減少對胃粘膜的刺激,細嚼慢咽,讓牙齒把食物完全磨碎使食物能與胃液充分混合。免用生冷、酸辣和硬質食品。少食多餐,粗糧細做。胃病患者可食5次飯,示範舉例如下:
早餐:大米粥50克,花捲50克,煮雞蛋1個,醬豆腐1塊。
加餐一:牛奶300克加糖10克,餅干15克。
午餐:大米軟飯100克,餾魚片100克,菠菜雞蛋湯。
加餐二:豆漿300克加白糖10克,蛋糕25克。
晚餐:大米粥50克,發糕50克,肉末炒土豆泥150克。
3、如有營養不良或貧血,應多給蛋類、多食新鮮蔬菜和動物肝臟、腎臟等。
4、胃酸過多者,應禁用濃縮肉湯及酸性食品,以免引起胃酸分泌更多,可用牛奶、菜泥、澱粉、麵包等,味要清淡,少鹽。
5、胃酸過少者可給濃肉湯、肉汁以刺激胃酸的分泌,幫助消化,促進食慾。
慢性淺表性胃炎保健小處方
1、生活有規律,心情樂觀,戒煙忌酒,切勿暴飲暴食或飢飽不均。
2、少食多餐,避免難消化和刺激性強的食物,如咖啡、辛辣之物。
3、有胃悶脹、泛酸、噯氣者,宜用嗎丁啉或胃復安,飯前半小時服用。
4、有胃部脹痛者,可用解疼劑或其他有止痛作用的胃葯。
5、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中有極少數人惡變胃癌,因此每年須進行一次胃鏡復查。
參考資料:http://www.qglt.com/bbs/ReadFile?whichfile=8707&typeid=12
十二指腸球炎
十二指腸炎系指十二指腸的炎症,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者也稱非特異性十二指腸炎。由於纖維十二指腸鏡檢查的臨床應用,對十二指腸炎的診斷日趨增多,在接受上消化道內鏡檢查的病例中,本病的發病率約佔2.1~30.3%,發病多在球部,男女比例約為4∶1,患者年齡以青壯年居多(佔80%以上)。
本病臨床症狀缺乏特徵性,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嘔血和黑便,有時和十二指腸潰瘍不易區別,單純臨床症狀無法確診,本病常與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膽道疾患或慢性胰腺炎並存。
1.病因病理
目前認為慢性非特異性十二指腸炎,是一種獨立的疾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服用刺激性食物、酒精,葯物如阿司匹林等有關,過去有人認識胃酸過多是十二指腸炎的原因,也有人認為本病是十二指潰瘍的前期病變,但確切的關系,仍未有定論。
特異性十二指腸炎,是一組由各種特異性病因引起的十二指腸炎症,包括感染(寄生蟲、結核、真菌、黴菌等)、腦血管疾病及心肌梗塞引起的出血性十二指腸炎、門脈高壓、心力衰竭等,其它如肝炎、胰腺及膽道疾病,由於局部壓迫或蔓延,引起的十二指腸供血障礙等。由此可見,本病是一種多病因的疾病,病因不同,發病機理也不一樣。
胃腺化生是慢性十二指腸炎的一個重要特徵,在本病中杯狀細胞數增加,腺管上皮細胞活動性增加。絨毛明顯減少或萎縮;絨毛頂部上皮細胞的長度明顯減低,核呈過度染色,胞漿減少。粘膜固有層中嚴重炎症細胞浸潤、包括淋巴、漿細胞和肥大細胞,而中性粒細胞浸潤常提示炎症活動。血管增多,粘膜破壞,可有粘膜下血腫及炎性滲出。
組織學中可將本病分為3型:(1)淺表型-炎症細胞浸潤局限於絨毛層,絨毛變形或擴大,上皮細胞變化較少;萎縮型-炎症細胞擴展到全粘膜層,並有嚴重上皮改變;間質型-炎症細胞局限在腺體之間。
2.臨床表現
①症狀: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常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狀,如腹脹、噯氣、反酸等。有時酷似十二指腸球潰瘍,呈周期性、節律性上腹部疼痛,空腹胃痛,食物或制酸葯可緩解,並反復有黑便或嘔吐咖啡樣液,但多可自動止血。也有部分患者可無任何症狀。
②體征:上腹部輕度壓痛,部分患者可有舌炎、貧血和消瘦等。
參考資料:http://www.zyweibing.com/info_Print.asp?ArticleID=172
G. 消化內科主要有哪些常見病
回答:消化內科主要常見病有:
食管疾病:胃食管反流、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息肉、食管癌、食道狹窄、是個靜脈曲張、食管賁門失弛緩症等。
胃、十二指腸疾病:急性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膽汁反流性胃炎、胃息肉、胃間質瘤、門脈高壓性胃病、消化性潰瘍、胃癌、胃腸功能紊亂、十二指腸癌等。
小腸疾病:急性腸炎、小腸良性腫瘤、小腸腺癌、感染性腸炎、小腸出血、腸結核、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克羅恩病等。
結腸疾病:克隆恩病、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直腸炎、菌群失調相關性腹瀉、腸結核、大腸息肉、功能性便秘、大腸黑變病、先天性巨結腸、腸道寄生蟲病、腸易激綜合征、結直腸癌等。
肝臟疾病:病毒性肝炎、葯物性肝病、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肝性腦病、布加綜合症、肝豆狀核變性、肝寄生蟲病、肝膿腫、原發性肝癌等。
膽道疾病:膽石症、急性膽囊炎、急性梗阻化膿性膽管炎、先天性肝內膽管擴張症、膽道蛔蟲症、膽囊癌、膽管癌等。
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胰腺囊腫、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
腹膜、腸系膜疾病:急性細菌性腹膜炎、結核性腹膜炎、自發性腹膜炎、癌性腹水、腸系膜淋巴結結核、腹膜轉移癌等。
H. 胃鏡診斷結果:1·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鏡診斷結果:1·十二指腸球部潰瘍(A1期)2·淺表性胃炎伴胃
一、何謂職業禁忌證?
職業禁忌,是指勞動者從事特定職業或者接觸特定職業危害因素時,比一般職業人群更容易遭受職業病危害和罹患職業病或者可能導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從事作業過程中誘發可能導致對他人生命健康構成危險的疾病的個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狀態。
下面我們列舉幾個例子:
☆苯主要損害血液系統,中毒病人容易出血或出血不止,嚴重者還可以罹患白血病,因此,血象檢查結果低於接苯標准參考值的人就不宜從事有苯系物作業。
☆患有活動性肺結核、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人接觸粉塵時,就容易導致原有肺部疾病加重,吸入的粉塵也難以排出,容易罹患塵肺病,所以患有這些疾病的人不宜從事粉塵作業。
☆鉛可通過抑制血紅蛋白合成過程中的一些巰基酶導致貧血,故各類型貧血病患者不宜從事鉛作業。
二、常見的職業禁忌證有哪些?
1、粉塵
(1)活動性肺結核病
(2)慢性阻塞性肺病
(3)慢性間質性肺病
(4)伴肺功能損害的疾病
2、雜訊
(1)各種原因引起永久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2)中度以上傳導性聽力損失
(3)雙耳高頻平均聽閾≥40dB
(4)雜訊易感者
(5)Ⅱ期和Ⅲ期高血壓
(6)器質性心臟病
3、高溫
(1)Ⅱ期和Ⅲ期高血壓
(2)活動性消化性潰瘍
(3)慢性腎炎
(4)未控制的甲亢
(5)糖尿病
(6)大面積皮膚疤痕
4、苯、甲苯、二甲苯
(1)血常規異常者:
①白細胞計數<4.5×109/L
②血小板<8×1010/L
③紅細胞計數(男)<4×1012/L,(女)<3.5×1012/L,或血紅蛋白定量(男)<120g/L,(女)<110g/L
(2)造血系統疾病:如各類型的貧血、白細胞減少症、粒細胞缺乏症、血紅蛋白病、血液腫瘤、凝血障礙疾病等
(3)脾功能亢進
I. 後期胃間質瘤有哪些症狀
胃間質瘤是一種發生於消化系統或胃腸道系統的腫瘤,是因為腫瘤細胞源於間質軟組織,這種軟組織產生於胃腸壁內。什麼是胃間質瘤?胃腸間質瘤的形成是由於細胞生長失控。正常情況下,細胞以一定速率生長或分裂,而當這一系統瓦解,部分細胞開始以反常的速率和倍數生長繁殖,則成為了癌細胞。當大量癌細胞聚集,即形成腫瘤。胃間質瘤有什麼症狀?
胃腸間質瘤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占胃腸道惡性腫瘤的1~3%,估計年發病率約為1~2/10000,多發於中老年患者,40歲以下患者少見,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大部分GIST發生於胃(50~70%)和小腸(20~30%),結直腸約佔10~20%,食道佔0~6%,腸系膜、網膜及腹腔後罕見。
胃間質瘤症狀依賴於腫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無特異性。胃腸道出血是最常見胃間質瘤症狀。而在食管,吞咽困難症狀往往也常見。部分病人因腸穿孔就診,可增加腹腔種植和局部復發的風險。
胃腸間質瘤病人第一次就診時約有11~47%已有轉移。胃間質瘤症狀轉移主要在肝和腹腔,淋巴結和腹外轉移即使在較為晚期的病人也較為罕見。轉移瘤甚至可發生在原發瘤切除後30年。小腸胃腸間質瘤惡性程度和淋巴結轉移率最高,而食道胃腸間質瘤惡性程度低。胃腸間質瘤良性也有復發的可能,但過程較慢,有的甚至在10年、20年之後,不為人們注意而已。
CT、超聲內鏡、消化道造影可協助胃腸間質瘤大小、局部浸潤、轉移、位置等的判斷。 一般間質瘤都程度不同具有潛在的惡性,其惡性程度與腫瘤大小以及核分裂象多少(病理報告中會描述)相關。超過5cm的間質瘤應該在中度危險以上,對化療放療不敏感。接受過手術治療的局限性胃腸間質瘤患者,完整切除後總的5年生存率為40-55%,術後第5年的復發率變化很大,其中低危原發腫瘤為2-15% ,高危者為70-90%。目前沒有特異性的用於檢測胃腸間質瘤復發的血清標志物。腫瘤典型的復發部位是手術切除床、肝臟和腹膜。肺轉移罕見。所以標准做法是術後5年內每3-6個月進行一次影像學(腹盆腔ct)檢查,此後每年評估一次。
那麼究竟是哪些因素引起了胃間質瘤? 胃間質瘤是一種發生於消化系統或胃腸道系統的腫瘤,是因為腫瘤細胞源於間質軟組織,這種軟組織產生於胃腸壁內。胃腸間質瘤可能產生於胃腸道內的任何一段中,但多發於胃(60%),其次是小腸(25%) 。一些胃腸間質瘤細胞可能會進入血管,並擴三到身體其他部位,即發生轉移。什麼是胃間質瘤?胃腸間質瘤的形成是由於細胞生長失控。正常情況下,細胞以一定速率生長或分裂,而當這一系統瓦解,部分細胞開始以反常的速率和倍數生長繁殖,則成為了癌細胞。當大量癌細胞聚集,即形成腫瘤。
胃間質瘤是一種罕見腫瘤,在所有胃腸道癌症中的比例不到3%,但卻是最常見的胃腸道間質腫瘤。什麼是胃間質瘤?胃間質瘤患者年齡位於十幾歲到九十多歲之間,但最多發於60歲左右患者。成人診斷胃腸間質瘤時的中位年齡為66-69歲。胃間質瘤患者的總體5年生存率為45%-64%。如果腫瘤不能被徹底清除,5年生存率僅為10%。而且多數早期胃腸間質瘤沒有症狀,因此多在較晚時期才被診斷出來。其症狀包括:無痛腹部腫塊、腹部不適或腹痛、嘔吐、便血或嘔血、疲勞,高燒和貧血。
J. 胃出血是因為什麼
1、外界因素
生活中總隱藏著各種意外和隱患,而腹部對於內臟器官的保護本身就較為薄弱,當胃腸部位受到外力沖撞時,便很容易引起出血的發生。此外,如果在進行劇烈運動的情況下,局部血管會產生一定的充血現象,這也會增加胃出血的發生率。
2、生活習慣
錯誤的生活習慣是很多胃出血患者的主要發病因素,特別對於一些進食不規律、以及好食生冷、辛辣類食物的患者,胃出血的發生率會明顯較高,因為這些行為本身對胃黏膜就存在極大的刺激性,若長期如此,便很容易導致胃出血的出現。
3、胃部疾病
胃出血在臨床上也被稱作消化道出血,對於本就存在不良疾病的患者,也可能會引起胃出血的發生,常見於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糜爛等,必要時要及時就醫檢查,明確原發病,便於對因治療。
4、葯物刺激
部分葯物對於胃部會具有一定的刺激性,特別是一些激素葯物以及止血葯物等,在長期、或大劑量使用下,都有可能誘發胃出血的發生,對於這種情況,應盡快就醫,必要情況下可暫時停止服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