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要研究面部表情識別,有什麼用途
每個人的表情動作習慣是不一樣的,可以當做密碼來使用,比如臉部識別解鎖。另外研究面部表情,可以搞清楚這個人的內心真實想法是什麼。等等吧
❷ 人的面部表情定義
面部表情是通過面部肌肉和五官的形態變化,向外界展現或隱藏自己真實內心世界的交流符號。
❸ 一個人的面部表情有多重要
面部表情能表現出一個人的喜怒哀樂,藝術家們往往會通過對人物面部表情的描繪,來表現人物內心的情緒和情感,栩栩如生地展現人物的精神風貌。
人們也可以用面部表情與人溝通,一個有趣的例子是模仿,人們(和猩猩)在外表上模仿其他人的反應是常見的行為。尤其是當人們感受到他人的憂傷時,自己也會表現出憂傷的樣子,這一點曾經被達爾文指出過。
這種模仿可能是為了表示同情———我們都體驗到了痛苦經歷帶來的憂傷。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能夠最直接、最完整、最深刻、最豐富地表現人的精神狀態和內心活動。
它能夠沖破習俗的約束,自由地溝通彼此的心靈,能夠創造無形的、適宜的情緒氣氛,代替詞彙貧乏的表達,促成無聲的對話,使兩顆心相互進行神秘的、直接的窺探。
眼睛通常是情感的第一個自發表達者,透過眼睛可以看出一個人是歡樂還是憂傷,是煩惱還是悠閑,是厭惡還是喜歡。
從眼神中有時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心是坦然還是心虛,是誠懇還是偽善:正眼視人,顯得坦誠;躲避視線,顯得心虛;乜斜著眼,顯得輕佻。
❹ 面部表情的作用啊,定義啊,影響
面部表情可以清楚地表明一個人的情緒,一般是非隨意的、自發的,但也是可以控制的。在人際溝通中,有時人們有意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以加強溝通效果。
研究表明,人類的面部表情基本上是遺傳決定的,與文化的關系不大。一個人的面部表情是真情的流露還是故意裝出來的則很難分辨。
同一種表情可以有不同的含義。微笑可以是幸福和喜悅的表示,也可以是友好的表示,有時甚至可以表達歉意。某種表情的具體含義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溝通情境和溝通者的習慣特徵。
面部表情,是指頭部(主要是臉部)各部位對於情感體驗的反應動作。它與說話內容的配合最便當,因而使用頻率比手勢高得多。達爾文在《人類與動物的表情》一書中指出,現代人類的表情動作是人類祖先遺傳下來的,因而人類的原始表情具有全人類性。這種全人類性使得表情成了當今社交活動中少數能夠超越文化和地域的交際手段之一。
笑與無表情是面部表情的核心,任何其他面部表情都發生在笑與無表情兩極之間。發生在此兩極之間的其他面部表情都體現為這樣兩類情感活動表現形式:愉快(如喜愛、幸福、快樂、興奮、激動)和不愉快(如憤怒、恐懼、果敢、痛苦、厭棄、蔑視、驚訝)。愉快時,面部肌肉橫位,眉毛輕揚、瞳孔放大,嘴角向上,面孔顯短,所謂「眉毛鬍子笑成一堆」;不愉快時,面部肌肉縱伸,面孔顯長,所謂「拉得像個馬臉」。無表情的面孔,平視,臉幾乎不動。無表情的面孔最令人窒息,它將一切感情隱藏起來,叫人不可捉摸,而實際上它往往比露骨的憤怒或厭惡更深刻地傳達出拒絕的信息。
微笑,真誠的微笑是社交的通行證。它向對方表白自己沒有敵意,並可進一步表示歡迎和友善。因此微笑如春風,使人感到溫暖、親切和愉快,它能給談話帶來融洽平和的氣氛。
常用面部表情的含義:點頭表示同意,搖頭表示否定,昂首表示驕傲,低頭表示屈服,垂頭表示沮喪,側首表示不服,咬唇表示堅決,撇嘴表示藐視,鼻孔張大表示憤怒,鼻孔朝人表示高興,咬牙切齒表示憤怒,神色飛揚表示得意,目瞪口呆表示驚訝,等等。
❺ 心理障礙用什麼量表
現代人對各種各樣的精神障礙已經不再陌生,由於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現代人的精神障礙發作越來越頻繁。那麼該怎樣進行精神障礙測試呢?下面介紹一種以陰性症狀為主的精神障礙測試量表。
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以陰性症狀和陽性症狀為主的精神障礙。陰性症狀和陽性症狀起源於80年代初期對精神分裂症的腦影像學研究。以陽性症狀如各種幻覺妄想為主的患者稱為精神分裂症I型,以陰性症狀如情感淡漠、思維貧乏為主的患者稱為精神分裂症II型。
陰性症狀量表SANS,以研究陰性和陽性症狀為主的精神分裂症,它彌補了一些精神病評定量表對陰性症狀注意不足的缺點。
SANS的5個分量表:
一、情感平淡或遲鈍
1、面部表情變化少 2、自發動作少 3、姿勢表情貧乏
4、眼神接觸差 5、無情感反應 6、語調缺乏波動
7、情感平淡總評
二、思維貧乏
8、語量貧乏 9、言語內容貧乏 10、言語中斷
11、應答遲緩 12、言語障礙總評
三、意志缺乏
13、衣著及個人衛生差 14、工作或學習不能持久 15、軀體少動
16、意志缺乏總評
四、興趣/社交缺乏
17、娛樂的興趣和活動減少 18、性活動減少 19、親密感缺乏
20、交友興趣下降 21、興趣社交缺乏總評
五、注意障礙
22、不注意社交 23、心理測試時注意不集中 24、注意障礙總評
量表分6級評分:0=無,正常或增加;1=可疑;2=輕度,程度雖輕但肯定存在;3=中度;4=顯著 ;5=嚴重。
統計指標和結果分析
1.量表總分:即24項單項的總和,反映陰性症狀的嚴重程度,范圍為0~120。
2.分量表綜合評價總分:即5個分量表的總評項(7,12,16,21和24)得分的總和,同樣能反映陰 性症狀的嚴重程度。范圍為0~25。
3.分量表綜合評價:即上述5個分量表總評項的單項分,用以反映5種具體的陰性症狀的嚴重程度。 在治療學研究中,它們的變化反映靶症狀的療效。
4.應用量表結果分型:按量表作者的建議,可按SANS和SAPS結果,將精神分裂症進一步分型。凡分 量表總評項≥3者,稱為「突出症狀群」,然後根據有關陽性和陰性「突出症狀群」及其組合,分為3 型:
(1)陽性症狀為主型。有一個或多個突出的陽性症狀群,無突出的陰性症狀群。
(2)陰性症狀為主型。有兩個或更多的突出的陰性症狀群,無突出的陽性症狀群。
(3)混合型:不符合(1)或(2)者。
需要注意的是,此精神障礙測試量表需由經過專業培訓的精神科醫師進行操作,且所評定的時間 范圍為最近一個月。此量表是針對精神分裂症涉及的,因此對其它一些精神障礙並不適用。
❻ 如何控制面部表情量表評估學齡兒童疼痛評分的可信度
摘要 99%的人的疼痛都會有表情展示出來,特別是小孩子,對於疼痛的忍耐力,更是幾乎沒有,所以疼痛表情的評分,可信度很高
❼ 怎樣從面部表情來看人的性格和內心世界
1:厭惡:
注意別和生氣類的情緒混淆,比如惱怒。識別的基本線索在於肌肉輕微收縮而導致鼻子和眼睛周圍起皺。
2:輕微悲傷:
這一次的表現是嘴唇輕微下拉到唇角,請對比圖1中的嘴唇,那是放鬆的正常狀態。悲傷可通過上眼瞼或嘴唇,或兩者共同表現出來。
3:輕微的快樂:
高興、很好、感覺不錯等等統統適用。請對比本圖和圖1中的嘴唇。
4:剋制的憤怒或煩惱:
線索是下巴,它向前伸了。下眼瞼也有輕微的緊張。
5:厭惡:
同樣是厭惡,這一次要看的不是眼睛和鼻子,而是輕微提升的上嘴唇。這樣的表情也可表達輕蔑。
6:心煩、不快、痛苦、困惑:
皆有可能,所有這些都和不能達到目的所引發的生氣情緒相關。這種表情背後還可能是高度克制的憤怒。降低的眉毛和拉緊的下眼瞼是生氣的信號。
7:恐懼、驚訝,或僅僅是注意力集中:
單靠上眼瞼提升這一線索很難確定。如果是害怕或者驚訝,這既可能是感覺輕微也可能是強烈情緒的高度克制。
8:苦惱、憂慮或克制的恐懼:
眉毛的形狀是這些情緒最可信的標志。
9:輕微或高度克制的恐懼:
最常見的錯誤是把它看成厭惡的信號。識別恐懼的線索是嘴唇的輕微伸展。有時候,在一個人並未感到害怕,而僅僅是描述或想到了他的恐懼時刻,也會表現出這種微妙的恐懼表情。
10:輕蔑、得意或倨傲:
一側嘴角收緊表明了這些相關的情緒
❽ 對於面部表情的研究都有什麼樣的觀點
三種理論爭論:
1、神經文化理論(Neuroeultural Theory)
神經文化理論主要由Ekman和Friesen (1969)提出,這一理論認為,面部表情主要受到先天因素的影響,在情感系統的控制下,人們體驗到的情緒和表現出來的表情通常是一致的。文化的差異性主要是由於「呈現規則」和「解碼規則」的不一致造成的,因為不同文化的解碼規則可能存在差異。一些文化可能存在潛規則,這會造成某些表情不能被來自其他文化群體的人們正確識別。在非社會情景中,人們表達情緒和識別情緒的方式是一致的。在社會情景中,人們可能有意識地使用「社交管理技巧」,即「表現規則」,來控制或掩飾自己的面部表情。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呈現規則,這些規則會加強、減弱、中性化或掩飾實際情緒。簡而言之,情緒的溝通模式是普遍的、天生的,情緒面部表情溝通中存在著普遍的面部情感系統(劉紅艷,張積家,2008)。
2、方言理論(Dialect Theory)
在語言學中,方言是某種語言的變體,這種差異是基於地域性或社會性分離產生的。同樣地,面部表情識別中的方言理論也試圖解釋「情緒的語言」是否具有普遍性。這一理論認為,不同的文化可以用不同的面部表情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同時使得該文化以外的人們對其內部表情識別的准確性降低。不同的文化群體共享一個「普遍情感系統」,包含相同的情緒模式,但是,各個文化群體還擁有自己的「獨特情感系統」,獨立地執行相應的功能(Elfenbein&Ambady,2003)。後者是人們通過學習掌握的,受到文化、教育、環境等後天因素的影響。情緒面部表情表達和識別中存在一些微妙的差異,即使很小,也會造成組外群體的困惑(Burquest&Payne,1993)。這種「組內優勢」可能只對於非標准化的表情有效,尤其是地域性或社會性差異非常顯著的某些表情(Elfenbein-Beaupr6,L6vesque,&Hess,2007)。
3、功能模型fFunctional Model for FaceRecognition)
Bruce和Young(1986)基於前人有關人臉識別的研究,提出了面孑L識別的經典功能模型。該模型從信息加工角度區分出7類面部識別的信息編碼:圖形碼、結構碼、身份碼、視覺語義碼、姓名碼、表情碼和面部言語碼。從功能上將面部認知劃分為兩平行路線,一個對面孔特徵信息編碼,一個對面孔表情信息加工,兩者功能相對獨立。因此,表情對面孔身份識別是不重要的,只是以觀察者為中心的描述。然而,新近的一些研究卻發現面部表情識別與面孔身份識別存在交互作用(Endo,N.,Endo,M.,Kirita,&Maruyama,1992;Kaufmann&Schweinberger.2004;Sansone&Tiberghien,1994)。Haxby,Hoffman和Gobbini(2000)提出的分布神經模型則更強調面部識別中神經系統的協同工作,淡化了面孔身份和面部表情的雙通道分離加工方式。在此基礎上,汪亞珉和傅小蘭(2005)提出了面部表情識別與面孔身份識別的多級整合模型,把面孔身份與表情的知覺劃分為3個階段:早期知覺階段,表徵階段,分析識別階段,強調了人臉知覺加工中的階段性。
❾ 面部表情的特點
一、面部表情的特點
1.外露性強
一般地說,人們的思想、情感通過面部表情來表現,都是很直截了當的,別人一眼就能看清。例如,一個教師在講課時,不留意講錯了一句話,這時,她迅速地伸了一下舌頭,臉上還露出了歉意的表情,這就鮮明地表示了她內疚的心情。
2.配合語氣
表情的變化,往往與語氣的變化相一致,這樣,才能產生有聲有色的生動形象。例如,有一個人在談到他的一位好朋友多次失戀時,模仿他朋友的表情說:「有一次他碰到我,嘆息道:『咳,有什麼辦法呢?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么』。」這里說話者用了嘆詞和語氣助詞:咳、呢、么,配上無可奈何的苦笑表情,融為一體,恰如其分。
3.復雜豐富
面部表情雖然有外露性強的特點,但類似的表情可能會傳遞出不同的情緒,有時會出現復雜難辨的面部表情,弄不準還會產生誤會。據說,有個皇帝非常喜歡某個妃子,但那妃子卻不愛皇帝,她整天愁眉苦臉。皇帝費盡了心機,想讓她笑,結果都未能成功。一次,有個大臣想出一個怪點子呈報皇帝,這事被那妃子知道後,她不由得從鼻孔中發出一聲冷笑。皇帝見了又驚又喜,誤以為如願以償了。
二、面部表情的特徵
每一種面部表情都有一系列的肌肉活動。不同的肌肉活動,表現出不同的特徵。下面介紹幾種課堂上常見的面部表情的特徵。
1.沉著
沉著的特徵是臉部肌肉的表皮略微緊縮,但近於自然狀態。教學中,這也是較為常用的一種面部表情,它給人以不慌不忙、胸有成竹的印象。
初上講台的教師往往欠缺這一功夫,他們一上講台就臉色劇變,肌肉僵硬,好像大難臨頭似的,這不利於課堂教學。
2.喜悅
教師的喜悅,在面部表情上有一個明顯的表現特徵——笑。喜悅的程度就在笑的奧妙中表達出來。喜悅的表情在講課中是常常用到的,它對學生的感染力極強。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笑都表示人們的喜悅感情,如苦笑是表現有苦難訴的困境,冷笑則表明一種蔑視的心理狀態。
3.憤怒
憤怒的特徵是緊咬牙根,面部表皮綳緊。教學中時常運用這一表情。例如,一個人在講這樣一段話:「當我站在圓明園的廢墟上,望著那青灰石柱、斷牆殘碑,我的血就往上涌。我彷彿看見了帝國主義的鐵蹄蹂躪我壯麗的河山,凌辱我善良的人民;我彷彿又看見了在熊熊烈火中,無數的珍寶被強盜掠走,宏偉的宮殿被化為灰燼……」講這段話時,就需要懷著一腔怒火,以憤怒的表情來說話。
4.悲哀
悲哀的特徵是臉色陰沉,肌肉微顫。它典型的表現形式是哭。當教師向學生通告「我們敬愛的鄧小平同志患帕金森病晚期,並發肺部感染,因呼吸循環功能衰竭、搶救無效,於一九九七年二月十九日二十一時零八分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三歲」時,臉上出現的表情就是悲哀。
5.振奮
振奮的特徵是臉帶微笑,神采奕奕,給人以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感覺。如當一個教師對學生講:「同學們,讓我們去奮斗,去拼搏,去創新,去發展吧!為了祖國,為了民族,去開拓美好的未來,迎接燦爛的明天吧!」這時教師就要表現出振奮的表情,以鼓舞學生奮力拚搏,迎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