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金水是什麼
玻璃金水的制備
類型:其它 點擊次數:1004
金水是金呈均勻狀態分布的黑褐色油狀黏稠性液體,學名為金的樹脂酸鹽溶液,液態金和金水均是俗稱或簡稱,這是金飾所用的原料。此金水塗在玻璃表面,乾燥後進行燒成,樹脂等有機物能完全揮發、分解、氧化而逸出,最後在玻璃表面上就形成黃金光澤的金薄膜。此金膜最低為22K金,含Au92%,薄膜厚度為100nm左右,最合適的厚度為125nm。含10g金的100g金水,可以塗5m2的表面積。同樣這100g金水足以在7500個大玻璃杯的口部,塗一條3mm寬的環狀金色帶。
用於陶瓷的金水,燒成溫度為800-880。C,不適合於玻璃使用,因為這樣高的燒成溫度,絕大部分玻璃製品都要軟化變形。玻璃製品必須用適合
玻璃燒成特點的專用金水,燒成溫度在600。C左右,或略低些。由於玻璃製品的品種、形狀等種類很多,另外上金的工藝不同,都會對金水有不同的要求,如大眾餐具使用機械加入洗滌液洗滌,要求金膜與玻璃的附著力好,洗滌時不致脫落。又如手工描金,金水要稀薄些,筆能拉得開,線條才能細膩。而機械描金的生產速度快,要求金水要黏稠些,以免生產線上運輸過程中出現類似「流釉」現象。
② 氰化鈉與脫金粉配成的褪金水裡的金如何提煉
先加酸中和NaOH在投入細鐵粉
③ 有誰知道無氰退金水是真的假的
是真的。先用脫金水提煉出金離子,再用其他金屬置換出金,最後過濾提純即可。
目前市場上的脫金水都是含氰的,都有劇毒,搞不好是要出人命的。我們有無氰脫金水出售:一八二四六九五八一五
④ 什麼是淡金水
淡金水就是噴塗到金屬表面用來達到防銹目的的一種液體
⑤ 洗金水怎麼配方
如果金飾表面已有黑色銀膜,可用食鹽2克,小蘇打7克,漂白粉8克,清水60毫升,配製成「金器清洗劑」,把金首飾放在一隻碗中,倒入清洗劑,2小時後,將金首飾取出,用清水(最好不是硬水)漂洗後,埋在木屑中乾燥,然後用軟布擦拭乾凈即可。
洗金水實際上就是硫酸溶液水,俗稱鏹水。對金屬有很強的腐蝕剝離作用。黑心金店打著免費服務的幌子,義務拋光洗金銀飾品,實際上就是將金銀飾品放入鏹水池中侵蝕,當著你的面偷金。而後再從鏹水池中回收。他這個表面不收錢的服務,實際上是賺大發了。
(5)祛斑金水是什麼提煉的擴展閱讀:
業內常用的化學葯劑都是王水——濃鹽酸與濃硝酸按體積3:1的比例混合葯劑,因為把原料放到王水裡「洗一洗」是提取黃金必不可少的流程,所以都稱王水等化學劑為洗金水,而可以提取黃金的電子廢料也順理成章的慣稱為「洗金料」。
還有其他各種方法,比如電解法、氣浮法、配電法等,只要可以用這種方法處理提煉出金單質的都可以通稱為洗金料。
⑥ 什麼是退金水
王水(aqua regia) 又稱「王酸」,是一種腐蝕性非常強、冒黃色煙的液體,是一種硝酸(HNO3)和鹽酸(HCl)組成的混合物,其中混合比例為1:3,還是少數幾種能夠溶解金和鉑的物質。這也是它的名字的來源。不過一些非常惰性的金屬如鉭不受王水腐蝕。王水被用在蝕刻工藝和一些分析過程中。王水很快就分解,因此必須在使用前直接製作。
歷史
鹽酸是於約800年左右波斯煉金術士札比爾·伊本·哈楊將食鹽與礬(硫酸)混合到一起時發現的。他將鹽酸與硝酸混合在一起發明了能夠溶解金的王水。
鹽酸是於約800年左右波斯煉金術士札比爾·伊本·哈楊在化學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而獲得了一個金制的榮譽章。但是他的國家這時面臨外敵入侵,他也非常疼惜這份榮譽,情急之下他將這枚獎章融入了一種液體之中(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王水),待敵人走後,他又用一種反應將金提取出來,再重新打造成獎牌,從而用自己的智慧捍衛了這份榮譽!後來他情急之下造出的這種溶液就叫做王水。
原理
雖然王水的兩個組成部分單一無法溶解金,但它們聯合起來卻可以溶解金,原理是這樣的:硝酸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氧化劑,它可以溶解極微量的金,而鹽酸則可以與溶液中的金離子反應,形成氯化金,使金離子離開溶液,這樣硝酸就可以進一步溶解金了:
Au+NO3-+4H+→Au3+ + NO↑+2H2O
Au3+ +4Cl- →AuCl4-
來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6%B0%B4」
王水及其氧化作用
王水是由1體積的濃硝酸和3體積的濃鹽酸混合而成的(嚴格地說是在其混酸中HNO3和HCl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3)。王水的氧化能力極強,稱之為酸中之王。一些不溶於硝酸的金屬,如金、鉑等都可以被王水溶解。盡管在配製王水時取用了兩種濃酸,然而在其混合酸中,硝酸的濃度顯然僅為原濃度的1/4(即已成為稀硝酸)。但為什麼王水的氧化能力卻比濃硝酸要強得多呢?這是因為在王水中存在如下反應:
HNO3 + 3HCl ==== 2H2O + Cl2 + NOCl
因而在王水中含有硝酸、氯分子和氯化亞硝醯等一系列強氧化劑,同時還有高濃度的氯離子。
王水的氧化能力比硝酸強,金和鉑等惰性金屬不溶於單獨的濃硝酸,而能溶解於王水,其原因主要是在王水中的氯化亞硝醯(NOCl)等具有比濃硝酸更強的氧化能力,可使金和鉑等惰性金屬失去電子而被氧化:
Au + Cl2 + NOCl = AuCl3 + NO↑
3Pt + 4Cl2 + 4NOCl = 3PtCl4 + 4NO↑
同時高濃度的氯離子與其金屬離子可形成穩定的絡離子,如[AuCl4]- 或 [Pt Cl6]2-:
AuCl3 + HCl = H[AuCl4]
PtCl4 +2HCl = H2[Pt Cl6]
從而使金或鉑的標准電極電位減小,有利於反應向金屬溶解的方向進行。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表示為:
Au + HNO3 + 4HCl = H[AuCl4] + NO↑+ 2H2O
3Pt + 4HNO3 + 18HCl = 3H2[Pt Cl6] + 4NO↑+ 8H2O
由於金和鉑能溶解於王水中,人們的金鉑首飾(黃金或白金)在被首飾加工商加工清洗時,常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加工商用這種方法偷取,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王水和諾貝爾獎牌的軼事
有兩位科學家,勞厄和弗蘭克,曾獲得1914年和1925年的物理學獎,德國納粹政府要沒收他們的諾貝爾獎牌,他們輾轉來到丹麥,請求丹麥同行、1922年物理學獎得主玻爾幫忙保存。1940年,納粹德國佔領丹麥,受人之託的玻爾急得團團轉。同在實驗室工作的一位匈牙利化學家赫維西(1943年化學獎得主)幫他想了個好主意:將獎牌放入「王水」(鹽酸與硝酸混合液)中,純金獎牌便溶解了。玻爾於是將溶液瓶放在實驗室架子上,來搜查的納粹士兵果然沒有發現這一秘密。戰爭結束後,溶液瓶里的黃金被還原後送到斯德哥爾摩,按當年的模子重新鑄造,於1949年完璧歸趙,當時弗蘭克工作的美國芝加哥市還專門舉行了一個隆重的獎牌歸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