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油性皮膚 > 高古瓷胎油性怎麼樣

高古瓷胎油性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8-26 19:26:09

Ⅰ 晉代高古瓷底部特徵介紹

(一)古瓷釉面的變化
瓷器釉面系玻璃相,古瓷因地球引力和氧化的長期作用,釉面物質會重結晶並玻化脫變為類雲母狀物質,此為脫玻化現象,同具鈣化跡象,釉面寶光內蘊,其狀如蒙了層塑料薄膜,有種油潤的玉質感,有的會象宋代哥窯釉面那樣發出酥油光。積釉處會因釉層肥厚質變而呈果凍狀。有的古瓷積釉處,能發出盈盈湖綠色,恬靜飄逸,給人以美的享受,凡古瓷釉面用手撫之一定有種細膩軟滑的質感。
古瓷釉葯是由數種物質組成,古瓷在地下年代久遠會發生氧化質變,尤其處潮濕、高濕或液態環境中,釉中的易中和易溶解物質也會流失,由於重結晶及重度脫玻化質變釉面會出現糠狀脫玻化瑩透立體狀,簡稱糠玻透晰現象,此現象易發生於器物口沿、稜角、足底及胎釉結合處,及土壤接觸面等相關部位,這種「透晰」與高古玉的通透立體現象頗相似。
古代釉葯熔點低於現代釉葯,在窯內煅燒時因釉葯流動,古瓷釉面凸處釉薄易顯現地色,既胎或化妝土之色,凹處積釉現象明顯。
新瓷釉面失透,流動性差,絕不會出現上述現象。
古瓷這種蒼老幽深的質感狀態給人以視覺上的異樣感受;用十倍放大鏡觀察效果最好,晶瑩剔透,絲狀如網,有幽深玄妙之感;用顯微鏡觀察,釉面氣泡萎縮,邊界粘稠不清,雲蒸霧繞變幻多姿;釉層較薄的釉面顯微觀察雖無起伏佚盪之質感,但釉面肯定會伴有其它質變現象;新瓷顯微觀察質感平和單調而無變幻之美。
宋代前的古瓷多見玻璃釉者,其實是因年代久遠釉面玻化透晰所至,並非製作時有玻璃釉這一品種。
古瓷有鉛釉、石灰釉、乾粉釉、鹽釉、石灰鹼釉等多種,分液態和乾粉態,因原料比例熔化溫度及釉層厚薄不同,玻化後透明度也不同,文博界一般認為石灰鹼釉始自南宋龍泉窯,筆者認為石灰鹼釉應始自北宋早期,手中有北宋官窯器物的朋友可能會支持這一觀點。當然,做為新觀點的確立還有要經過否定、論證、認同的過程。其他釉類自商周起一直相繼沿用並不斷優化改良。
瓷器是由原始瓷發展而來,自商代出現原始瓷一直到東漢才完成由原始瓷向瓷器的過渡,原始瓷釉層薄且常凝聚成芝麻點狀。早期的釉色以青、青黃、青綠、黃綠、綠褐、或茶葉末等色為主,但釉色質量一直處於不斷改進優化的過程中。如白釉自北朝已出現,真正燒製成功卻在隋代;紅釉一般認為出現較晚,古瓷中較少見,其實唐代越窯、耀州窯就有偶爾窯變而成的棕紅器物;疑似五代柴窯器物中的紅釉發色已很平穩,顯然已受人掌控是較成熟的工藝了,但它卻隨著柴窯工藝失傳而中斷,當然這一觀點還有待進一步驗證認可;總之古瓷釉面發色是由偶然向必然逐漸優化改進而來的。
釉色以純凈、悅目、細膩、均一為上,古瓷發色多為過渡色,純正者相對較少,釉色純凈悅目器型端莊精緻者定為上品。
古瓷釉面沉靜深邃主要由脫玻化重結晶質變與老化萎縮紋兩方面原因造成。,唐至宋代的古瓷中多有土黃釉色器物,如道觀寺院之色,原料不純不是主因,主要應與當時人們信仰有關,古代方位及五行學說,南火、北水、東木、西金,中為土、為黃,土黃代表神權,代表中央,代表集權,封建集團崇尚這種色調,直至封建社會結束。
有的器物釉面因年代久遠而黃化或呈赭褐色斑等質變。此特徵多數出現在器身局部,目測可見;有的顯微鏡下多呈不規則醬褐色斑點沉於釉下。
質變程度因器物所處地質環境的濕熱度、酸鹼度、深淺度、暴露度不同而各異,如北方乾冷,部分地區酸鹼度適中故出土器物多有晶瑩如新者,暴露於空氣中的部分釉面往往多見氧化斑類質變跡象。
有的古瓷因水土沁而失光,但未沁釉面完好有光澤,這與化學葯物處理後釉膜整體破壞的失光截然不同,未做手腳的古瓷釉面清爽潔凈、賞心悅目。
有的釉面老化指數高,邊沿、拐角處能見自然風化脫落現象。
凡燒成溫度較高者如白釉黑釉紅釉等則不易質變,各窯口中以定窯釉面抗氧化沁蝕能力最強。
陶瓷器燒成溫度高低、胎釉厚薄、地質環境優劣、乾冷程度與抗氧化分解能力成正比;地質環境的濕熱、酸鹼度高低與抗氧化分解能力成反比。
地質環境是由地理方位、氣侯條件、地下狀況等原因決定的。
入窯燒制時由於擺放位置不同古瓷多有陰陽面,陰面釉色相對暗淡粗糙多見棕眼,而處窯腔中心受火均勻者陰陽面則不明顯,且燒成器物釉面平滑成色亦好。
古瓷皆具備包漿特徵, 器表氧化熟透層亦稱包漿。傳世品包漿滋潤深遂,出土品包漿深沉自然,包漿實際是氧化質變現象,是器物抵禦氧化沁蝕形成的自然保護層。古瓷表面的包漿熟透層具不同程度的鬆弛性,經把玩易沁入汗漬油膩,包漿更易滋潤深沉。
整器無做舊痕跡,如人為酸蝕、灰糟、打磨,使用中不可能磨著的部位磨損等現象。
個別器物也有因原持有人缺乏文物基本常識而隨意加工者,如一件舊氣開門古瓷的幾個水泡眼被打磨了,看樣子是想磨平,雖無大礙,卻破壞了器物的原始狀態。這種有意或因無知而隨意加工的情況不是個例,如在器物底部或口沿磨上使用痕跡等。
尤其古瓷中釉面光潔如新者多是瓷中上品,切忌為消光隨意動手弄巧成拙。
為便於識別區分作舊贗品,要盡量多掌握些人工做舊的方法,並注意觀察各類做舊器物的特徵。凡人工做舊者干澀呆滯無靈氣,毫無自然美韻,比如酸做舊過的器物釉面絕無晶瑩潔凈之光澤。
真正掌握了上述要領,新老器物一望便知。
(二)古瓷胎體的變化
古瓷胎釉含有可溶物質,同時所有器物經氧化沁蝕都具可損性,不管出土品還是傳世品,經氧化分解潮氣沁潤,部分物質會中和揮發流失,胎釉定有疏鬆酥化趨向;年代久遠後會變輕,陶器較瓷器明顯;瓷器瓷化程度越高、胎釉越厚抗氧化分解能力越強。如汝窯在宋代五大名窯中燒成溫度最低,故汝窯、唐三彩及古陶真品中有的上手會有發飄的感覺,但此現象不是絕對的,地質環境、保存條件好者此現象不明顯;瓷器中燒成溫度較高的定窯(1320度以上)、龍泉窯(1300度以上)、鈞窯(1250-1270度左右)官窯(1230-1270度左右)等窯口作品這種分量減輕的狀態則不明顯。
古代胎土所含成分與現代有別,如宋代官窯胎土摻有大量紫金土含鐵高比重大手感也重,故在對宋代官窯器物鑒定有上手一掂分量就有八九不離十之說;元代胎土中含鐵高,器物亦顯厚重。
現代瓷器都是機械練泥,雜質少,氣孔小,密度高,比重大,有另類死沉的墜手感。
古瓷為手工拉坯,器物多有不平整之處,為提高胎體光潔度提高施釉效果,故多有施化妝土者。
古瓷若不慎破損,瓷片易出現酥碎、酥層、掉渣狀,新瓷則無此現象;破損處可見胎骨內的陳舊或水土沁程度,真品白胎也會成青白或黃白等色,一般不會等同於原色。
有的古瓷因胎體酥糠程度較高而出現酥裂現象。凡見胎體酥裂釉面晶瑩如新者必為古瓷無疑。
底胎熟舊,器型古樸典雅,舊氣特徵明顯,具備時代特徵的定為古物。器物底部是雨晴表,含有較多信息,細心觀察定有所發現。古瓷露胎處、釉薄處一般能見到火石紅存在狀態,有胎紅窯紅、火石紅、刷紅之分,此類文章較多,詳見有關論述,古瓷中亦見不帶火石紅者;火石紅形成機理就目前而言還有待進一步驗證。再者主要通過胎底可看出胎體新老熟舊程度,胎釉結合處質變程度等。有的老窯器底看似新而粗糙,但細看確有種蒼老熟透的質感。
古瓷底胎濕潤干澀者皆有,這是由器物所處環境決定的,不能一概而論,不能絕對化。
值得研究的是,古瓷底部露胎處發色有的明顯屬刷上的護胎釉,但有的發出如火石紅的棕紅色,這種棕紅應是因器物年代久遠胎內鐵分子析出所至,屬「胎鐵外析氧化現象」。
古瓷中生活用瓷的耳柄之類附件均為胎接,而陳設觀賞用瓷則多有釉粘者。
聞聲辨器要經常練習、揣摩,多數古瓷其聲如瓦、沉悶沙啞,有的聲如金石,宋代湖田窯、定窯等器物因燒成溫度高且胎薄,則發音圓潤,個別圓器甚至能顫音悠長。只要細心觀察,時間久了自能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聞聲辨器的鑒別方法。
因歷代工匠都有改革創新之作,器型不能作為鑒別斷代的主要依據,更不能簡單的將未見過的器型斥之為臆造,文物鑒別事關文物命運,要慎之又慎,要看重器物的古舊特徵(舊氣特徵),實事求是全方位驗證後方可下結論。
( 三)釉面現老化萎縮紋
瓷器出窯時飽滿而生澀,年代久遠後釉面老化收縮形成細小皺皮紋,氣泡收縮而形成眾多凹點(小麻坑),統稱萎縮紋,理同老人之面紋。萎縮紋在適度光照下晃動易見;萎縮紋是微小的皺皮狀也包括包括放大十倍左右觀察效果最佳,再大反而看不清。唐至五代時期器物的萎縮紋相對明顯,宋代以後已呈遞減之勢,釉面萎縮程度因器物所處環境及抵禦氧化能力強弱而異,但在宋元以後的器物上很少明顯看到此紋。釉質越細膩萎縮紋越細小,有的不細心觀察難以發現,萎縮紋的清晰度當與釉葯品種及燒成溫度保存環境有關。
古瓷釉面萎縮而滑膩,觸之如嬰兒肌膚,滑不留手,妙不可言;部分明器古瓷油膩濕潤者除外。
(四)古瓷受水土沁或蝕蛀的形態
(1)水土沁
由於地下環境復雜,出土器物不一定有水土沁,只有部分古瓷帶水土沁。
水沁者有象白霧狀的一層薄膜,濕水可現出器物本色,水干再現,用火燒無異味,滴硝酸冒白煙。
古瓷附土含鐵量高,這與土壤中的鐵沉積親和有關,附土一般成顆粒狀,器內最明顯,能隨手倒出的土也是顆粒或結快狀,用手捻都已達到一定硬度,這應是石化或鈣化趨向,新石器時代的玉石器上有的附有堅硬的土銹就是證明;但由於陶瓷出現較晚,一般銹類還達不到那種質變程度。影響美觀的土銹可慢慢清除掉;器內一般倒不出土就行了。不易清除的沁土可用竹簽類刮拭,一般都能刮下,再用濕布擦凈既可。清除後有的會留下黃斑點,沁入裂紋內的很牢固不必清除。自然土沁者附土與器表都有一定的親和度,手感已帶沙性,用水長時間浸泡也不會鬆散,不易清除,往往露胎部位更難清除;作偽者既使土中添加粘和劑之類,侵泡時間一長也極易清除干凈。但在中性沙質土中的古瓷附土較易清除。
有的在器表沁上不同的顏色。
釉面棕眼屬薄弱部位,易被沁呈點狀、放射狀、扇面等形狀,亦易見漫沁、流沁等狀。
有的高古器物見形態不一的朱沙沁(陪葬朱沙或氧化鐵沉積物,異於火石紅)。
(2)古瓷水土蝕蛀的狀態
部分古瓷能見水土蛀蝕斑痕,此類蛀蝕已蛀破釉面,亦稱土咬,形態各異。釉面或氣泡壁被蛀蝕者能見蛀斑、麻坑和死氣泡坑,蛀蝕痕往往深淺不一,顯微觀察釉面光潔邊界清晰,有的蝕痕如用木銼銼過的橡膠胎,同具萎縮狀,目測即可看到。
水土鹼沁重者器身往往被一層水鹼銹包裹,有的已蛀破氣泡壁,但未蛀釉面用顯微鏡觀察釉面仍光潔晶瑩。

Ⅱ 高古瓷有哪些特點,該如何掌握 鑒定方法

高古陶瓷受土壤中這些化學元素和侵蝕以及地溫的影響,釉面產生開裂和腐蝕。開裂、腐蝕的胎體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礦物質和有機質,隨著時間逐漸粘積在胎體上,會形成「土斑」。

土斑有兩種,一種稱「蠶卵斑」,成顆粒狀,像桑蠶產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結在一起,大面積在陶瓷器表面形成。這種土斑粘積度極強,用手指剝除不掉。蠶卵斑形成與土壤中礦物質成份比例高有關,比較容易在低溫度陶器上產生。

另一種稱「蚯蚓屎斑」,成條形曲線狀,形狀尤如蚯蚓的屎,細而彎曲,小面積地粘積在陶瓷表面。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圍土壤所含有機質比礦物質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蝕程度強。高溫釉器物及在黑雜土中的器物,都會產生這種土斑。

鑒定方法:在投資高古瓷(民間俗稱元朝以前產的陶瓷即為高古瓷)的時候有一個標准,就是一定要選擇「名窯口、典型器」來收藏。比如說,唐代的名窯口是南青北白,南方以越窯的青瓷見長,北方以邢窯的白瓷取勝。那麼收藏唐代瓷器時,就要重點考慮這兩個窯口的典型器物。

而投資宋代的瓷器,就最好選擇五大名窯的東西,宋代的五大名窯分別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和鈞窯。

就拿定窯來說,定窯又有粉定和土定之分,粉定是正宗的定窯,土定則是各地模仿燒造的產品,粉定的窯址在今天的河北曲陽,對於粉定的瓷器,投資者即使收藏不到帶「官」字的,也要收藏一些胎白、釉好、圖案漂亮的,這些瓷器極具升值潛力。

相比之下土定的投資價值就要遜色一些。 另外宋代建窯、龍泉窯等八大窯系的瓷器也符合「名窯口、典型器」的收藏標准,這些瓷窯的瓷器也都大有歷史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容易保值和升值。



(2)高古瓷胎油性怎麼樣擴展閱讀

高古瓷器收藏價值主要有以下幾點

1、從高古瓷器的歷程來評估(即歷史價值)。中國高古瓷器發展經歷了起源期、成熟期、高峰期(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三個高峰期)、衰落期,從的藝術品市場行情來看,價值的排列順序(由高到低)為:明清瓷器、宋朝瓷器、唐五代時期瓷器、六朝時期瓷器、原始青瓷、晚清民國瓷器。

2、從藝術性來評估(即藝術價值)。主要包括造型、裝飾、圖案三個方面。

3、從研究價值來評估(即科學研究價值)。如有紀年款的瓷器、在紀年墓中出土的瓷器,這些瓷器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但不是評估價值的主體,因此在高古瓷器價值評估體系中所佔的比例不高。

4、從其他因素來評估。包括完殘程度、尺寸大小、珍稀程度、地域因素等方面。

閱讀全文

與高古瓷胎油性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877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1662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134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074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683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697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649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017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229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460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279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460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482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280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130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360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450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770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384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