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陶瓷上色用的「油」是什麼,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可以戴口罩!灰塵有害?那有沒有人告訴你 如果沒有灰塵遮擋了少許陽光 陽光更加強烈會引起不同的問題發生?!那麼在意的話 北京的氣候幹嘛還有人在北京住! 既然不能阻止從原處帶來的傷害 那就從傳播中阻止 戴口罩做好預防 就沒事的了 業余的時候多做運動怕個叼 補充多點營養怕個叼啊! 在乎這個介意那個 在家呆著唄!(針對那個回答很多的那個 熱心網友)
PS; 回答那麼多廢話樓主只是問油是什麼 有沒有害 而已 至於還要去其他地方上po一大段亂七八糟的東西么 裝什麼文藝B
Ⅱ 這個瓷器能到什麼年代難到真是解放後的我看到有暴釉點邊上都變色了,露胎的地方有護胎釉米黃色油油的
觀察得很仔細,但這些正是解放後80年代左右瓷器的特點,清代的堆花薄而淺,清代縮釉小孔只有針尖那麼大,清代底足露胎處更滋潤,沒有明顯變色的界限。
Ⅲ 老瓷器上油油的是是怎麼回事
曾受向杲恩惠的道士送向杲黃色長袍,向杲穿上長袍,化身猛虎,將庄公子和家丁咬死,隨後到親人墳前告慰:大仇已報。
Ⅳ 老瓷器老是油油的感覺雜回事
那是制瓷時刷在外層的釉質,是正常的,起到保護瓷器作用,而且也是瓷器的魅力所在
Ⅳ 關於古玩包漿的問題誰能給我解釋一下,瓷器。玉器 。。。。都有包漿是怎麼形成的怎麼看
包漿」,其實就是「光澤」,但不是普通的光澤,而是特殊的光澤,專指古物表面的一層光澤。大凡器物經過長年久月之後,才會在表面上形成這樣一層自然的光澤,即所謂「包漿」是也。可以這樣說,包漿是在時間的磨石上,被歲月的流逝運動慢慢打磨出來的,那層微弱的光面異常含蓄,若不仔細觀察則難以分辨包漿之為光澤,含蓄溫潤,幽幽的毫不張揚,予人一份淡淡的親切,有如古之君子,謙謙和藹,與其接觸總能感覺到春風沐人,它符合一個儒者的學養。如果是嶄新的器物,表面就不會有「包漿」,而是最普通的光澤,一眼望去鋒芒畢露,像一位文化生意人善於誇誇其談炫耀於世,用一個古董行專有詞彙來形容,稱之為「賊光」。文物表面由於長時間氧化形成的氧化層,過去古董界稱為「包漿」。它是在悠悠歲月中因為灰塵、汗水,把玩者的手澤,或者土埋水浸,經久的摩挲,甚至空氣中射線的穿越,層層積淀,逐漸形成的表麵皮殼。它滑熟可喜,幽光沉靜,告訴你,這件東西有了年紀,顯露出一種溫存的舊氣。那恰恰是與剛出爐的新貨那種刺目的「賊光」,浮躁的色調,干澀的肌理相對照的。 不只瓷器、木器、玉器、銅器、牙雕等有包漿,連書畫碑拓等薄如蟬翼的紙絹製品在內行人眼裡也統統有包漿。 包漿既然承托歲月,年代越久的東西,包漿越厚。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新買來的竹席,不論打磨得多少光滑,都不算有包漿,但老祖母睡了五十年的竹席,包漿紅亮不待言說。新鋤頭的把柄沒有包漿,老農民的鋤頭柄,無不包漿厚實。以下分類講解玉器包漿入土古玉簡稱「土古」。從現象看,其外表層很容易在常溫下形成,好像南翔小籠包子淌下的湯汁,冷卻後凝固成一層厚厚的半透明體,有這樣的質感才彌足珍貴。 玉器包漿 高古玉品對溫、濕度特別敏感,玉色深淺也會隨之變化。玉品隨著溫、濕變化好像是個「感應器」,天熱時敏感於空氣的干濕,在生成中吸收人體的汗腺液,氣溫下降後,玉表層與凝聚的汗腺液得以收縮,又與空氣接觸發生氧化作用,日月遞增之下形成一層厚厚的光澤,但至今無法解釋它的形成機理,籠統歸納為彷彿是有生命的熟坑包漿。「土古」忌諱高溫,一經「提灰」便成死玉,再保養至多也只是一層浮淺的光澤,誠如「傳世古」那種薄光,這些均無手感可言。雞骨白與玉質鈣化則無法談及,因雞骨白上尚剩寶漿不具備典型的特徵。也未必都能復甦還原,而玉質鈣化更無包漿可言了。瓷器包漿事實上瓷器在傳世過程中都會形成包漿,相對而言,在同等材料、工藝的成型器,並在同等環境中年代久的民器包漿更明顯。這說明是一個規律,但如若不是如此,則決不可認真認定。因為環境與瓷器本身的配方、用材以及燒成溫度等是材料差的一定陳舊、易陳舊。
通常我們認為年久的一定陳舊,年代近的一定要新一點,這(汝器除外)是我們常人的感官意識,因為主要和太多關注的是民窯,有關或者見多的為一般的器。包漿的形成一是外部自然環境,除外還與瓷器本身內部結構疏鬆與緻密相關。而所謂胎骨的疏鬆與緻密,一是反映在成器的溫度上;二是材料本身的優劣和細密程度上。我們應當明白,包漿實際是由大量我們肉眼所不可見的細菌等而形成,那麼從細菌可繁殖與生存的環境而言,自然是疏鬆的胎骨之器空間更大。於是絕對的說同一個時代的官器和民器在相同環境的存放過程中,民窯一定要比官器的包漿厚也陳舊的多。
我在「易被認假、斷錯的瓷中精品、御器」一文中,所列舉了大量的事實,而且反復講到寶石、瑪瑙、玉以及水晶、珍珠等添入瓷器之中的事實。就是想讓天下的藏家,注意關注那些真正的國寶,而不要進入誤區。因為我們能見到早在漢代的寶石出土以後與現今的寶石只是微微的在放大鏡下有一層霧光以外,和現今新的寶石全無任何區別,這說明材質是第一性的。而更現實的是,實實在在南宋官器遠比民國瓷器表面更新,而且刺人眼目,而這種刺人眼目之光的光源,事實源於南宋官器中的寶石等之光源。而我們在南宋官器厚而極重的釉面不一定能較好的看出寶石之光,因為寶石比重大,所以在釉面燒時添加的過程會溶入釉底胎面之上,但在破器的斷面則一目瞭然。當然這以事實在沒有親自體會和感悟的人會不接受,但這一定是事實。而如若我們能夠認識與感悟到這一點時,我們才能從傳統認證的理念中走出,更多的會對古瓷鑒定認識上來個飛越,同樣花錢收藏,自然收之國寶為好。
綜上認識瓷器的包漿,當辯證的去認識,不可只繼承傳統而沒有創新,時代在進步與前進,理念應當更新。我們尊重先輩、前人,但他們的知識是哪個時代的高山,可在更科學進步的時代面前,則未必。超越高山不是否認,而是傳承與繼承以至於為了更好的發揚光大。文物是世界的,知識是人類的,我們自己微不足道,只不過在還原一個原本而已。銅器包漿 對於大多數初學者來說,判斷一件銅器的真偽,主要還是從其外觀上看,具體地說就是銹跡和包漿,而這兩點也正好是商家們作偽的重點環節。「通常情況下,發掘品的偽銹作法有兩種。一是將銅器放人醋酸中,然後埋入地下,這樣很快便能生成銹色;二是將銅器放人鹽鹵(氯化氨)、錫綠(硫酸銅)、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然後用膠水往銅器表面粘銹。當然,如果你手上的寶物是傳世品,商家們則更加看重銅器表面的包漿,他們往往習慣將偽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蠟,以此形成漂亮的包漿。」
那麼,在如此縝密的作偽手法下,如何才能有效鑒別真假銅器呢?據王老師介紹,判斷一件銅器的真假與否,首先還是得看外觀,「真品銅器上 的銹色往往是深入銅器表面,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不容易被擦掉。而偽銹則不然,由於往往是做在銅器表面,所以也被稱作『浮銹』,這種銹比較輕浮,容易稅落,往往經鹼水一煮便不堪一擊。同時,傳世品的包漿真偽也易識別,真品包漿沉著、光滑,而偽品則漂浮、發亮。」除此之外,銅器的氣味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為贗品多用化學物質來裝飾,往往會散發出一種難聞的、刺鼻的化學性怪味,而真品則沒有這種怪味。「當然,僅憑這些來判斷仍然是不夠的,銅器的銅質、聲音、做工等等,都是辨別真偽的重要依據。而這些一時難以解釋清楚的東西,只能靠大家在今後的收藏中慢慢積累 。木質包漿紫檀、紅木、黃花梨、鐵梨木等一些高檔木材,
本身有些油性,年深月久,油質外泄,和空氣中的塵土、人們觸摸的
汗漬,互相融會成了包漿。這種類似清漆罩過的光亮,卻又不是用清漆抹、用蠟打、用椰子油擦、用皮鞋油搽所產生的浮光。它更精光深邃,使得竹、木、瓷、石這些非玉的東西,都呈現出玉石般的珠光寶氣,靈氣四溢。這就是藏家們所說的「包漿亮」。 其實,玉器、印石、銅件、硯台、瓷器等傳世古玩之所以也會出現「包漿」,原因之一,是因為人們長期把玩、擦拭的結果。由於成千上萬次把玩和擦拭,把這些器物表面磨擦得十分平滑,因此變得光鑒可以照人了。也因為這原因,一些小器件,如玉佩、鼻煙壺、硯台、印章、核桃雕件等等,人們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頻繁,「包漿」也愈加明顯。當然,這里也因為人們手上和身上的油汗附在上面,年深日久,幫助了「包漿」的形成。 所以,一些較大型的瓷器,如瓷瓶、瓷罐,人們不可能天天去把玩、去擦拭。尤其是古時候空氣潔凈,一年中大概只要拂塵數次,也就更難形成「包漿」了。如果你輕易地認為這種瓶罐由於缺少「包漿」而斷定是新貨贗品,那就像竹籃打水,永遠要「漏」定了。 古錢傳世日久,表面在空氣中產生的一種色澤,也稱包漿。這種包漿呈古銅色或黑色,真者沉著,偽者飄浮,一般年代愈久,顏色愈深,雖是極薄一層,但煮洗也不會脫落。偽造包漿是放在煤煙、油煙上熏黑,再上蠟打光,如用開水洗刷,偽漿便會失去。 鑒定古物,包漿甚為重要。倘你還不具備「望而知之」的功力,一時還搞不清楚古物的形制、時代面貌、工藝特徵、不妨可以從包漿入手,搞清楚什麼是真正的舊包漿。如果一件古物包漿是真舊的,是到那個年紀的,工藝又不錯,你看了歡喜,買下來,雖不中,亦不遠矣。
包漿種類有很多,近來亦多有高手仿製,但多數假包漿是匆忙做出來的,浮滑急躁,急功近利的馬腳終將露出,多看多摸多想,真假判然可分。就像黃瓜、絲瓜、茄子,從沒見過的人,你怎麼說也不甚了了,倘拉他到菜場去,幾分鍾之內,他就一輩子忘不了了。
以下教你如何「看」包漿 有包漿的器物只要拿干凈的燥布輕輕地揩擦,就會立即出現一種光亮,而且有越揩越亮的感覺,這就是所謂包漿亮。這也是寒來暑往,乾燥與潮濕,乃至愛心所呵護的結果,也是歷史打下的「火漆印」。有人為了追求包漿效果,常常將新品用蠟打,皮鞋油擦,椰子油搽,色拉油浸,於是也出現了一種光亮,但僅僅是一種膚淺的浮光,與精光深邃的包漿亮有千里之別。近年作偽的銅器,如佛像、香爐等,可以作成舊色,看似古色古香,可是難以造成深邃的包漿亮,會露出破綻。用氨水等化學葯水浸泡的瓷器,可以退去火光,形成一定程度的寶光,卻毫無包漿。木器更是這樣,凡是高級的木器,如紫檀、黃花梨、紅木、烏木等,其本身就有一種油性,加上包漿,就會越揩越亮,精光內含,靈氣四溢,令人百看不厭。可是有人不知包漿的珍貴,硬是用熱水和洗潔精,將包漿洗得一干二凈,變得白乎乎、燥兮兮,毫無靈氣可言,殊為可惜。近年來我們試用84消毒液浸泡骯臟的傳世瓷器,發現可以用來鑒別瓷器的新舊和大致的年代。只要是傳世的古舊瓷器,84消毒液不僅可以除去器身上的污垢,還能出現明顯的包漿亮,年代越久的包漿也越亮。但釉上彩是禁止浸泡的。如果是近年生產的新瓷器,則浸前與浸後變化不大。這一方法公開出來,讓愛好瓷器的初學者得以借鑒。當然盡量不用這些刺激性很強的化學葯水。木器等更要禁止使用。器物需要清潔時,還是適宜用木盆或塑料盆,盛上清水也可少量放些洗潔精小心清洗。千萬不能用堅硬的器皿用來盛水洗瓷器,稍一不慎就會造成磕碰等後果。幾年前,有瓷器愛好者將一隻罕見的康熙朝茄皮薄胎天球瓶,因玻璃質感極強,看似新品,實為舊物。他竟將它放在水泥製成的水斗中沖洗,結果將瓶口給碰碎了,殊為可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近年生產出的瓷器有些已經仿出了近似的包漿,不可掉以輕心,只看一點,不及其餘。自然如發現了一點破綻,則要抓住不放,決不能有僥幸心理,想撿漏或相信故事,鑒別時要作全面觀察。
其他如古籍善本、書畫也同樣存在包漿,不過沒有出現光亮,只是一種舊色,陰陽面有明顯的色差,作偽書畫用濃茶水噴灑,混充包漿,正反面就沒有色差。有種色差也稱陰陽面,請參見《辨陰陽》。
包漿是一種難以偽造的時代特徵,傳世時間越久,包漿也越深,因而揩擦就容易出現包漿亮。包漿是傳世古物的標志,新品與舊物的分水嶺。只要學會看包漿,即能鑒別器物的新舊,再推斷其真偽,以便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這樣可以少花冤枉錢!
上文已說到瓷器也同樣有包漿。現在高仿紅釉器,如瓶、盆、罐等,缺乏鑒別經驗的人看不出是新是舊,亦可用布揩。舊瓷充滿包漿,有一種濕漉漉的感覺,釉面還有一種古舊肥厚滋潤的感覺。有些有年份的新仿瓷品、也有類似濕潤感,但缺乏久經滄桑的古舊感,難以和真品相比擬。有包漿的舊瓷用手去摸,沒有澀度,比較滑手,新器缺少這種感覺。這主要是包漿在起作用。多年前發現仿青瓷海浸作偽之法,即讓剛出窯的仿晉唐瓷品,如怪獸、羊、天祿等,用網袋包裹,全部沉到海水裡,並設法讓一些寄生物如海貝、牡蠣等來叮吸。一年以後,打撈上來,再將寄生物大部分清理掉,只留下小的以及剩餘的痕跡,混充古物。對這種「新發明」稍不注意即會上當,因為出水、出土的古物不存在包漿,藏家不可不察。當然也確實有沉船出土之物,要注意全面觀察和考察,乃至調查研究,不可混為一談。
Ⅵ 油滴盞是什麼
油滴盞油滴的釉面大多數為邊緣界限清晰的不規則結晶,油滴盞的釉面密布著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兒,直徑從數毫米之微至針尖大小,形似油滴。「油滴」的形成其實是鐵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卻後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從中析出晶體所致。在黑色釉面上呈銀白色晶斑者稱「銀油滴」,呈赭黃色晶斑的稱「金油滴」。網路搜夫物盞集看看呢。
Ⅶ 瓷器底胎的特徵:什麼叫瓷器底足胎濕做舊
縱橫華夏上下五千年,中國陶瓷史是一部中國文明史,文明古國歷史都與陶瓷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古樸自然節儉的秦漢陶瓷、雄渾大氣奢華的唐代瓷器、精緻內斂豪放的宋代瓷器、一枝獨秀濃厚色彩的元代瓷器、濃艷多姿五彩的明代瓷器、繁縟富麗榮華的清代瓷器、良莠不齊時代特徵的民國瓷器,是歷史最耀眼的光環,這就是文物收藏價值意義所在!
由於瓷器如玻璃易碎,不易保存,以及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影響,不是傳世就是盜墓而來,古瓷能完整留傳下來十分稀少和珍貴。所以升值空間極大,一件精美的清代青花瓷上萬元很正常,越窯或者汝窯高古瓷器價值上千萬更不罕見,隨著中國國民越來越富足,更多投資者開始收藏瓷器,古瓷熱持續火爆。但是唯利是圖的不法分子也看到這點,利用逼真的高仿瓷器,騙取收藏者血汗錢,令人不齒。當今古玩市場都是魚目混珠,真真假假,一百件有一件真品都算燒高香了,應驗了一句老話「古玩市場水好深」!
在這里我還是希望大家多學點瓷器鑒別知識,理論加實踐,打鐵需自身強,而不是人雲亦雲,被所謂的專家牽著鼻子走!我也跟隨師父下鄉收瓷(鏟地皮)多年,積累了一些經驗,現在就分享給大家,主要是揭秘行內不敢說的內幕,不法分子做舊瓷器的手法,以及怎麼去鑒別真假。
一. 化學品做舊。以仿傳世品的特徵為主。傳世品如果保護得完好,不會像盜墓類的出土瓷器不同程度的釉面破損,其釉面具有脫玻化特徵,釉光溫潤如玉,且底胎細膩,內壁可見「雞爪紋」等特點。中低檔次的仿品由於節約成本賺取更大利潤,往往會採用在釉面上塗抹高錳酸鉀來造效果。我2006年在景德鎮樊家井一家仿品瓷器店裡就看到一個50出頭的老師傅正在加工一堆從別的店送來的「雍正粉彩碗」,塞給他一包煙套近乎,隱約間透露到,他每次加工一個收150元工錢,一天下來也能賺個幾百元。首先在做好的新瓷上潑化學品高猛酸鉀,具體做法是在高錳酸鉀溶液,摻入少許紅糖,攪拌均勻塗遍器身,瓷器底部和足圈為重點,要反復塗抹。大概四十八小時後用干布擦拭乾凈。奇跡出現了,瓷身露胎處、開片和斷裂處都呈不同程度的古色的紫褐色。如果覺得效果不佳比如底足顏色過深,用洗衣粉擦洗,然後用細砂紙打磨,使胎微露白色,似糯米胎。高檔次仿古瓷則會採用中葯浸泡的方式造老瓷效果,掌握這種技巧段的師傅為數不多。一般沒熟人引薦,是不會幫陌生客戶加工的。中葯的配方是嚴格保密的,在他們店裡可以看到很多顏色各異的葯水瓶,但是標簽已被撕掉以免泄露。用中葯煮泡做舊也會因對象不同而略有差異,比如,為了造粉彩瓷蛤蜊光效果,會在中葯里加少許酒精,而為了消釉下彩瓷的賊光,會滴入少許氫氟酸(一小瓶氫氟酸可以用半年)。你會好奇這種以假亂真的仿品,都銷到哪裡?其實樊家井一條街大部分客戶都是外省來的古玩商店老闆,他們半個月來一趟,一個小時之內就大包小包的扛走。現在物流發達,有的在維信看好寶貝圖片,打款,直接發快遞。過幾天後,仿品就出現在各大古玩街!
針對這種贗品的鑒別也不難, 1、用清水將瓷器清洗干凈。使用過高錳酸鉀的,水會呈紫色。用手指醮點水一摸擦,手指會染成紫褐色。 2、在自然光下,用10倍以上的放大鏡觀察瓷器表面釉層,因為老瓷表面的磨損縱橫交錯,粗細深淺不一,不規則而自然則為真品。仿品無這現象,因為人為的用砂紙擦,線條、方向和力度都一樣。 3、老瓷有自然剝釉現象,因胎釉結合不好或時間久遠造成的,剝釉的周圍還可再剝。方法是在沿口上,用什錦銼刀的尖端先撬出一個缺口,然後繼續延伸。 但新瓷由於剛燒制不久剝釉則是打出來的,剝釉的周圍胎釉結合處還是緊密的。 4、用小頭針撬縮釉處或破裂的氣泡,用放大鏡觀察其氧化程度。如果氧化自然自內而外,則為真品。
二. 做土銹。主要仿出土瓷器物為主。最原始的方法是先用牛皮將表面的光亮擦去,這道工序持最低一個星期,多則一個月。然後將瓷器放入茶葉加鹼的水中,煮六個小時左右,使其去掉表面的「賊光」。最後,將瓷器擦上皮鞋油,然後埋入土中,瓷表面會把泥土「吃」進瓷器,古舊瓷器就做好了。高明點的大師做法是用砂紙打磨新瓷釉面,或者面,具體是:將氫氟酸兌水各半,用刷子均勻塗刷瓷器釉面,刷油漆一樣由下往上氫氟酸腐蝕釉刷,釉層厚的地方反復塗刷,薄處次數少點,塗刷半分至一分鍾左右後,即馬上用清水沖洗干凈,防止時間過長,釉層表面腐蝕得嚴重會毫無光澤。假如太亮,可以表面塗點色拉油,會使它溫潤如玉。然後塗刷泥水,泥水滲透到被破壞的釉面內,於達到出土的效果。頂級大師則採用在縮釉處、露胎處以及想做土銹的地方塗少量強力膠水,撒上黃泥,黃泥採用古墓的泥土,帶有少量老石灰。也可在瓷器某個部位放上幾枚鐵釘,撒點鹽,一個禮拜後,瓷面上的鐵銹用刀刮不掉,鹽酸也難以洗去。然後在瓷器的底部扔點甜食碎渣,吸引昆蟲,結上蜘蛛網,撒上蟑螂屎,蒙上灰塵。最重要的工序是戳破氣泡,用尖刀將釉面的大氣泡戳破,器物的底部一般來說釉層較厚,這樣就達到做舊效果!
對這種瓷器鑒定主要有:1.看火光,新瓷器火光稱為賊光,因為釉面閃光耀眼刺眼。老瓷器的光,是從瓷器內部發出來的溫潤光芒,看著養眼。用牛皮磨砂過的瓷器雖然沒有了火光,但是看著呆滯無光澤。所以只要足夠的耐心和細心不難分別它的真偽!2.看棕眼(泡眼)。古人在胎做好後,用釉漿(石英,長石,滑石研磨加水調製成)一層一層刷上去做成釉面,限於當時的工藝水平,釉漿裡面有砂石等雜質,空氣含在釉面,當燒制時空氣遇熱破裂而出形成細微的泡眼,隨著歲月老化中氣泡都會產生破點。鑒定時必須上手!近觀泡眼是否是人為還是自然老化而行成!自然老化的泡眼無規律可循。一定有毛邊,大小不一。但新瓷上的則不同,那隻是一個人工做舊程序!3.用手持顯微鏡觀察老瓷釉面,凡用氫氟酸處理過的高仿瓷器,顯微鏡下會出現無數個被酸腐蝕過的小孔。 注意 這小孔跟棕眼定義不一樣。
三. 移花接木(接老底和加彩)。通俗講接底就是用有官窯底款的舊瓷片,接上個新瓷器。這一招也是迎合收藏家鑒定瓷器時喜歡看瓷器底足,完整的老瓷不好找,但破瓷碎瓷就好找。找到好點的老瓷下半部,最好是底部有款的官窯瓷,然後去景德鎮進貨低廉的做舊瓷器,用它的瓶身和老瓷在強力膠咬粘,然後小心補彩修整,變成無縫對接。為使釉面色澤統一看上去自然無破綻,加噴強硬度的膠漆在釉上,形成透明潤澤的油膜,就做成觀感很逼真的老瓷。加彩是用清代的白瓷器,畫上粉彩或者琺琅彩,這種瓷器釉面明顯比胎新,還要配合化學做舊才完美!
鑒定手法主要為:1.因為一般是真碗底接假花瓶,因為碗底多,花瓶貴。真古董碗的底足薄,花瓶的底足厚。如果是白胎的話,放大鏡下可以看出有拼接的痕跡。但顏色釉的接底,很難看出來有拼接,只能細心觀察釉面和瓶裡面找出破綻。2.一件瓷器,胎、釉、形、畫上都是整體細膩自然,比如紋飾,因為是接老底,所以瓶身的紋飾上應該是大氣自然而神韻,而不是一條紋飾紋到一半突然不見,對不上,非常不協調,這一點就可以斷定是新瓷。3.看窯變,有些老瓷器底部有火石紅現象,明代比較明顯,有些已經形成胎紅和裂紋,老瓷器都有不同程度的大小裂紋。4.看底款。老瓷器有的有款,有的沒款,有款的也不一定是老瓷器,新仿的也有款,重要問題是鑒別是不是做舊瓷器,老瓷器底部有使用過的摩擦痕,新瓷器沒有使用痕跡。要看款的新舊程度,要分辨底部是不是用醬油燒色做舊。
四。老釉新胎:21世紀初景德鎮陸續出土了一些古代的釉料,仿製者會利用老的釉水去裝飾新胎,方法為:在剝釉時最好是在瓷器沿口上,用什錦銼刀的尖端先撬出一個缺口,然後繼續延伸。小心翼翼的把釉和胎分離,一個老師傅手法熟練的話,一天可以剝5個花瓶瓷器。然後在用燒制好無釉的胎,用強力膠水跟老釉無縫拼接。
鑒定這種瓷器方法也不少:1.觀察釉面與胎面的結合緊密程度,用膠水粘和會有破綻。新胎泥質都是機械研磨,比較細膩,程粉狀。而老胎都是人工和制,有顆粒狀。新胎比較扎手。老胎有細膩的手感。2.碗,盤,碟,杯等瓷器在日常應用之中跟油和水接觸較多。在洗刷中都會行成磨蹭也會產一層自然的包漿,所以觀察瓷器整體包漿,是否出現一兩個地方無包漿現象,則鑒定為做舊品。
五,整體翻舊。這種達到以假亂真的高仿雖成本高,但是沒有深厚鑒定功夫的收藏家是很難發現它的破綻。傳聞景德鎮有這技術的大師,年薪都是幾百萬,平常很少出山,一年只做幾件瓷器,不反復做同一款瓷器。因為要答應客戶市場上不會出現兩件一摸一樣瓷器。做法很講究,比如做一件明朝永樂青花瓷,首先去博物館參考或翻閱古籍,按照一定比例用3D列印技術復原大概瓷器模樣。然後從原料到工藝,每一個環節都用明朝永樂時代的。泥用明代相近的,陳腐地下最少3年,不能用球磨機,要腳踩泥。釉和色料都用過去的配方,裝匣缽,必須柴窯燒,也有的將老的瓷片碾碎成粉末,加上其他礦石原料,做坯燒胎。這些都是按照當時永樂工匠的燒制手法,所以這些大師對古代瓷器歷史演變和工匠燒制的技術了如指掌,專研度不亞於專家。這種高超技術做出來的瓷器任憑專家有多豐富閱歷還是科學儀器都檢測不出個所以然,自然送拍到拍賣行不在話下。
正所謂魔高一丈道高一尺,對這種高仿瓷器也要專門的鑒定手法:1. 嘉慶以前的瓷器,由於瓷土的關系,經過自然老化,非常掂手(即重量大)。嘉慶以後包括現在的新瓷,基本是胎質疏鬆,也有胎厚,但上手後感覺輕飄飄的。所以建議大家有空時去老城區建築工地上撿舊瓷碎片,或者購買明清青花舊瓷片觀察研究,熟悉那如脂似玉的胎骨,晶瑩剔透的釉水,流暢的線條,回味無窮的青花色和畫面上濃郁的生活氣息。2.看釉.大約從戰國開始進入漢代,古匠便在陶器上掛釉。西周至唐多為石灰釉,而後發展為石灰鹼釉。唐時釉中加入昂貴的玉粉,後來又在玉粉的基礎上,加入瑪瑙粉等稀有原料。於是自從瓷器上釉發展到民國,每個年份的瓷器上手撫摸,手感都不一樣的用手摸,摸多了,自然領悟出老瓷器的特點。看釉的另一個方法,傳世品就觀傳世痕跡。只要傳世的一定有傳世痕,也就是包漿和自然磨損。盜墓出土之類,則一定有土沁。因為入過土的,在瓷器面上必有入土痕跡(不涉及釉下,而是指釉面被地下土質中的酸與鹼包裹之痕)。這種痕跡,見水以後便在器表有顯現,細如粉劑的塵沫狀,為灰白,有澀手之感。3.看紋。紋包括繪、刻、劃、印、堆、貼、塑、鏤空、鑲嵌等紋刻。瓷器的繪畫、裝飾、紋飾反映和體現了一個時代的特徵,風土人情,君王嗜好,工藝水準等,掌握這些知識,就不會把定窯劃、印花與耀州地刻花混為一談;也不會將元的貼花和吉州的印花分不開,所以了解紋飾很重要。4.辨其聲。用手指彈器皿,一隻手懸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隻手用手指輕彈瓷器邊緣。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將聽到如鍾聲一般悠遠悅耳的聲音,而且餘音裊裊,迴旋聲將持續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這些知識都是在本人師傅教誨下和日積夜累實踐總結而來,非常實用。當你擁有一件真品老瓷,滋潤細媚有細紋的它能讓人彷彿置身當時古代氣氛中,這就是古瓷奧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