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薄荷讓人的嘴很涼它能吸熱
一樓的回答是正確的.
薄荷味的食品中含有薄荷油,其主要成分是薄荷腦,薄荷腦常溫下很容易揮發,而它揮發時需要吸收熱量,所以,皮膚或黏膜的溫度就下降了.
這跟夏天在地上澆水的道理是一樣的,水汽化時也是要吸收熱量的,所以.夏天澆水後乘涼就很舒服.
⑵ 薄荷原油、薄荷油與薄荷精油有什麼區別
一般薄荷原油就是指薄荷油。
1、製取方式不同:
薄荷精油是薄荷經過水蒸餾或亞臨界低溫萃取出的成分。
薄荷油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新鮮莖和葉經水蒸氣蒸餾得油,一般得率為0.3%-0.6%。
2、性狀不同:
薄荷精油為透明液體。
薄荷油為淡草綠色液體或淡黃色的澄清液體。稍遇冷即凝固成固體。呈強烈薄荷香氣和清涼的微苦味。存放日久,色漸變深。
3、功效不同:
薄荷精油具有雙重功效、熱的時候能清涼、冷時則可溫暖身軀,因此它治療感冒的功效絕佳,對呼吸道產生的症狀很好,對於乾咳、氣喘、支氣管炎、肺炎、肺結核具有一定的療效。
薄荷精油對消化道的疾病也十分有助益,有消除脹氣、紓解胃痛及胃灼熱的作用;此外,可減輕疼痛,對偏頭痛也有效,還能幫助退燒。
薄荷油常被用於驅趕蚊蟲,緩解身體疲勞。
薄荷精油使用須知
不可經常太高劑量使用 想達到療效,通常都要低劑量,並持續一段時間,這樣調理身體機能的效果是最好的。平時使用,濃度還是以35%為宜;較危險的精油,則以不超過3%為准。
光敏性精油不要使用在會曬到太陽之處 有些精油含有會引起光敏感的成分,使用後如果曬到太陽,皮膚會變黑,甚至引發皮膚癌。光敏性也有輕重之分,輕微的如葡萄柚,晚上低劑量使用,隔天曬到太陽沒關系。
但像柑橘類精油,檸檬、佛手柑、橘子、甜橙、萊姆、歐白芷根、檸檬馬鞭草、芫荽等,都是具有光敏性的精油。
不能接觸眼睛 精油濃度極高,因此不可接觸眼睛。
內服須經專家或廠家的說明 品質好的精油可內服,不是所有精油都可內服,坊間精油良莠不齊,如果無法判定精油好壞,最好不要口服。
皮膚上有傷口時 精油要避免用於傷口上,不過如果是很小的刀傷、小傷口,則可使用精油使肌膚快點癒合。
使用前先做皮膚測試 先調濃度3%的精油,使用在腋下或胸口,至少24小時後沒有過敏現象,才可使用精油。
必須稀釋 除薰衣草、茶樹精油可以以純精油使用於皮膚外,其它精油都必須加基礎油稀釋後才能使用於皮膚。
單一精油不可持續使用過久 同一種精油持續使用不要超過3周,要避免單方精油天天使用。相交之下,復方精油,使用會比單方效果好,如果是為了調理,可以持續使用3個月,最久不超過半年。
哺乳期婦女及18歲以下的女性不要使用精油,因為會改變內分泌系統,造成不良後果。
刺激皮膚和黏膜組織,一定要避開眼部四周及柔弱部分皮膚;
必須稀釋,否則會讓人全身發冷;
⑶ 為什麼薄荷能讓人感到清涼
薄荷的莖和葉含有一種叫做薄荷油的物質,這種物質為淡黃色的油狀液體,主要由薄荷醇組成,能散發出很強烈的清涼氣味。當薄荷醇這種物質進入人體後,人之所以會感到到清涼,並不是因為皮膚降溫了,而是薄荷醇刺激了人體的神經末梢,讓人產生了暫時性寒冷的感覺。
薄荷是中華常用中葯之一。它是辛涼性發汗解熱葯,治流行性感冒、頭疼、目赤、身熱、咽喉、牙床腫痛等症。外用可治神經痛、皮膚瘙癢、皮疹和濕疹等。平常以薄荷代茶,清心明目。
薄荷含有薄荷醇,該物質可清新口氣並具有多種葯性,可緩解腹痛、膽囊問題如痙攣,還具有防腐殺菌、利尿、化痰、健胃和助消化等功效。大量食用薄荷可導致失眠,但小劑量食用卻有助於睡眠。
(3)薄荷精油為什麼讓人感覺冷擴展閱讀
1、陰虛血燥,肝陽偏亢,表虛汗多者忌服薄荷葉。
2、懷孕期間的婦女應避免使用。又因薄荷有抑制乳汁分泌的作用,所以哺乳中的婦女也不宜多用;且因薄荷芳香辛散之故,所以肺虛咳嗽、陰虛發熱多汗的患者也應慎用。
3、此外,薄荷的成分容易因受熱而揮發失效,所以宜在水滾後再放入。而其具醒腦、興奮的效果,故晩上不宜飲用過多,以免造成睡眠困擾。
⑷ 薄荷為什麼很清涼
薄荷清涼的原因,是在它的莖、葉里,含有一種具揮發性的「薄荷油」,而它的主要成分是薄荷腦,是一種芳香清涼劑。
薄荷 是一種用途廣泛的葯草,它具有清涼的氣味,全世界幾乎都有種植。公元前l 550年的最古老醫書《埃伯斯紙草文稿》中就已提及薄荷:古希臘人用薄荷來清嗓及治療打嗝;中世紀時,綠薄荷成了口腔衛生的代表葯物,被用來治療牙齦疼痛及美白牙齒;l 7世紀晚期,英國的葯店已普遍供應乾燥薄荷及薄荷水、薄荷油、薄荷酒、薄荷糖漿等,還有醫生聲稱薄荷是極佳的春葯。中醫認為薄荷味辛、性涼,在葯理上具有疏散風熱、利咽的功效。古人用其解毒(食物中毒),並減輕頭痛及偏頭痛。我國民間用
薄荷制單方頗多,特別是用薄荷作為解熱劑,夏日自製「薄荷涼湯」既解渴又消暑。薄荷的各種健康功效與其內含的揮發精油密切相關,特別是其中的主要成分薄荷醇(薄荷腦),具有加速體內循環的功能。
放鬆腸胃薄荷可放鬆胃壁肌肉,舒解打嗝與惡心的感覺,有助於解決嘔吐、脹氣、便秘與腹瀉等問題。吃完一頓大魚大肉之後,喝一杯不加糖的薄荷茶,可去膩、緩解腹脹感。
盛夏最佳清涼劑
薄荷所產生的清涼感不同於一般冰品的直接冰凍快感,而是讓人在啜飲之後由體內慢慢涼下來,暑氣全消。此外,薄荷不僅是盛夏最佳的清涼劑,還有驅風、發汗、利尿之功能。
減緩體毛生長
土耳其科學家的最新研究顯示,女性飲用薄荷茶有助於減緩體毛的生長。女性體毛過多的主要原因是體內雄性激素含量高出正常水平,但如果連續5天每天喝2杯薄荷茶,就能有效降低雄性激素水平,從而抑制體毛生長。
減少壞口氣
如果你苦惱於滿嘴的蔥蒜味而不敢開口交談,只要嚼2~3片新鮮薄荷葉,不僅能唇齒留香、口氣清新,還可消除牙齦腫痛。歐美國家許多家庭用薄荷葉自製漱口水,以減少口腔內的細菌滋生,從而緩解牙齦發炎、腫脹的不適感。
激勵疲憊的心靈
薄荷中含有揮發油、薄荷精及單寧等物質,有助於平撫憤怒、沮喪等負面情緒,適宜在緊張繁忙的工作後作為消除疲勞的提神劑以及平心靜氣的心靈補葯。因此,當長時間工作在電腦前的上班族感到精神不濟時,不妨喝~杯冰涼的薄荷茶,以利於提神醒腦、緩解壓力。
⑸ 你覺得薄荷為什麼會讓人覺得很涼
薄荷的清涼是在於它的莖和葉能夠產生出一種名叫薄荷油的一種物質,而這種物質的揮發是需要去吸收熱量的,所以說會讓人覺得非常的清涼。只有跟夏天的時候澆水是一個概念的,利用這種揮發起水熱量,然後產生一種降溫的效果。
⑹ 薄荷精油的功效與作用
清咽潤喉、消除口臭具有很好的功效,並有舒緩身心的獨特作用。
一、具有雙重功效、熱的時候能清涼、冷時則可溫暖身軀,因此它治療感冒的功效絕佳,對呼吸道產生的症狀很好,對於乾咳、氣喘、支氣管炎、肺炎、肺結核具有一定的療效。對消化道的疾病也十分有助益,有消除脹氣、紓解胃痛及胃灼熱的作用;此外,可減輕疼痛,對偏頭痛也有效,還能幫助退燒。
二、可以調理不潔、阻塞的肌膚,其清涼的感覺,能收縮微血管、舒緩發癢、發炎和灼傷,也可柔軟肌膚,對於清除黑頭粉刺及油性膚質也極具效果。
1平日可以將薄荷滴在海綿上,化解難聞的氣味或魚腥味,如車上、房間、冰箱等,不僅芳香,還能驅除蚊蟲。
2.不可經常太高劑量使用 想達到療效,通常都要低劑量,並持續一段時間,這樣調理身體機能的效果是最好的。平時使用,濃度還是以35%為宜;較危險的精油,則以不超過3%為准。
網路——薄荷精油
⑺ 薄荷為什麼能使嘴裡很涼爽
薄荷
薄荷
學名
Herba Menthae Heplocalycis
英文名
Wild Mint Herb
別名
人丹草、蕃荷菜。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蒲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0~80cm,全株有香氣。根莖匍匐。莖直立,方形,有分枝,具倒生柔毛。葉對生,披針形、卵形或長圓形,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鋸齒,兩面疏生短柔毛及腺鱗。輪傘花序腋生;苞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有緣毛;花萼鍾形,外被柔毛和腺鱗,具10脈,5齒裂;花冠青紫色、淡紅色或白色,冠檐4裂,上裂片頂端2裂,較大,雄蕊4。小堅果卵形。花期8~10月,果期9~11月。江蘇、河南、安徽、江西有大面積栽培。
採制
夏、秋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3輪時,於晴天分次采割,曬干或陰干。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為I-薄荷醇(I-menthol)、1-薄荷酮(I-menthol)及薄荷 酯類等。
性味
性涼,味辛。
功能主治
宣散風熱,清頭目,透疹。用於風熱感冒、風溫初起、頭痛、目赤、喉痹、口瘡、風疹、麻疹、胸脅脹悶。
應用
1.用於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本品辛以發散,涼以清熱,清輕涼散,為疏散風熱常用之品,故可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邪在衛分,頭痛、發熱、微惡風寒者,常配銀花、連翹、牛蒡子、荊芥等同用,如銀翹散。 2.用於頭痛目赤,咽喉腫痛。本品輕揚升浮、芳香通竅,功善疏散上焦風熱,清頭目、利咽喉。用治風熱上攻,頭痛目赤,多配合桑葉、菊花、蔓荊子等同用;用治風熱壅盛,咽喉腫 痛 ,常配桔梗、生甘草、僵蠶、荊芥、防風等同用。
3.用於麻疹不透,風疹瘙癢。本品質輕宣散,有疏散風熱,宣毒透疹之功,用治風熱束表,麻疹不透,常配蟬蛻、荊芥、牛蒡子、紫草等,如透疹湯;治療風疹瘙癢,可與苦參、白鮮皮、防風等同用,取其祛風透疹止癢之效。
4.用於肝鬱氣滯,胸悶脅痛。本品兼入肝經,能疏肝解郁,常配合柴胡、白芍、當歸等疏肝理氣調經之品,治療肝鬱氣滯,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如逍遙散。
此外,本品芳香辟穢,還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濕穢濁之氣,所致痧脹腹痛吐瀉等症,常配藿香、佩蘭、白扁豆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6g;宜後下。其葉長於發汗,梗偏於理氣。
使用注意
本品芳香辛散,發汗耗氣,故體虛多汗者,不宜使用。
葯理
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為I-薄荷醇(I-menthol)、1-薄荷酮(I-menthol)及薄荷 酯類等。
薄荷油內服通過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促進汗腺分泌,增加散熱,而起到發汗解熱作用;薄荷油能抑制胃腸平滑肌收縮,能對抗乙酸膽鹼而呈現解痙作用;薄荷油能促進呼吸道腺體分泌而對呼吸道炎症有治療作用;體外試驗薄荷煎劑對單純性皰疹病毒、森林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有抑製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卡他球菌、腸炎球菌、福氏痢疾桿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等有抑菌作用;薄荷油外用,能刺激神經末梢的冷感受器而產生冷感,並反射性地造成深部組織血管的變化而起到消炎、止痛、止癢作用。
薄荷,別名仁丹草等,系唇形科薄荷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各地均有分布。其株高30-60厘米,莖下部匍匐,節上生根,上部直立。葉對生,披針形或橢圓形,兩面皆有毛及油點,額用手揉碎後,有強烈的脯香氣和清涼感,是主要的葯用部分。
《本草綱目》上說:薄荷辛、涼、無毒,具有發汗、退熱、祛風、止氧等功能。長期作菜生吃或熟食,能卻腎氣、祛邪毒、除勞氣、解勞乏,使人口氣香潔。煎湯洗可治膝瘡。還可治痰多及各種傷風頭腦風。此外,榨汁服可去心臟熱及口齒諸病;搗成汁含漱去舌胎語澀;用葉塞鼻,止衄血;還可塗治蜂螫蛇傷。《食醫心鏡》也寫道薄荷煎豉湯、暖酒和飲、煎茶、生吃皆可,比菜更有益處。
薄荷生於河溝邊或山野潮濕地,現多為葯農在面積種植。家庭盆栽薄荷也極簡便。可3-4月間挖取粗壯、白色的根狀莖,剪成長8厘米左右的根段,是埋入盆土中經20天左右就能長出新株。也可在5-6月剪取嫩莖頭遮蔭扦插。薄荷屬多年生植物,根系發達,每年春季翻盆換土時,可分離出大量的植株。平時保持盆土偏濕。施肥以氮肥為主,磷鉀為輔,薄肥勤施。醫葯用草常在生長期採收兩次。第一次(頭刀)是在小暑節前5-6天,葉正茂盛,花還未開放時,割取地上部分;第二次是在秋分至寒露間,花朵盛開,葉未凋落時。葯用以第二次採收的為最好。兩次採收的莖葉可洗凈、切斷、曬干,放甏中防失香氣或被霉蛀,供全年葯用。
附小驗方:
1.治蜂叮腫脹 薄荷鮮葉貼患處,立即見效。
2.治水入耳作痛 薄荷汁滴入,即愈。
【草葯名】: 薄荷
【內容介紹】:
薄荷 (《雷公炮炙論》)
【異名】蕃荷菜(《千金·食治》),菝藺、吳菝藺(《食性本草》),南薄荷(《本草衍義》),貓兒薄苛(《履巉岩本草》),升陽菜(《滇南本草》),薄苛(《品匯精要》),蔢荷(《本草蒙筌》),夜息花(《植物名匯》)。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葉。
【植物形態】①薄荷多年生草本,高10~80厘米。
莖方形,被逆生的長柔毛及腺點。
單葉對生;葉柄長2~15毫米,密被白色短柔毛;葉片長卵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3~7厘米,先端銳尖,基部闊楔形,邊緣具細尖鋸齒,密生緣毛,上面被白色短柔毛,下面被柔毛及腺點。
輪傘花序腋生;苞片1,線狀披針形,邊緣具細鋸齒及微柔毛;花萼鍾狀,5裂,裂片近三角形,具明顯的5條縱脈,外面密生白色柔毛及腺點;花冠二唇形,紫色或淡紅色,有時為白色,長3~5毫米,上唇1片,長圓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片,較小,全緣,花冠外面光滑或上面裂片被毛,內側喉部被一圈細柔毛;雄蕊4,花葯黃色,花絲絲狀,著生於花冠筒中部,伸出花冠筒外;子房4深裂,花柱伸出花冠筒外,柱頭2歧。
小堅果長1毫米,藏於宿萼內。
花期8~10月。
果期9~11月。
生於小溪溝邊、路旁及山野濕地,或為栽培。
分布華北、華東、華南、華中及西南各地。
②家薄荷與上種相似。
葉卵形至長圓形,長2~5厘米,兩面均有腺點。
萼裂片窄三角形,有緣毛。
花冠淡紫色或白色。
小堅果長0.7毫米。
全國各地多有栽培。
此外,興安薄荷(東北),以及江蘇(蘇州、太倉)栽培的龍腦薄荷(《本草衍義》)等,亦同供葯用。
【採集】大部分產區每年收割2次,第1次(頭刀)在小暑至大暑間。
第2次(二刀)於寒露至霜降間,割取全草,曬干。
廣東,廣西溫暖地區1年可收割3次。
【葯材】乾燥全草,莖方柱形,長15~35厘米,直徑2~4毫米,黃褐色帶紫,或綠色,有節,節間長3~7厘米,上部有對生分枝,表面被白色絨毛,角棱處較密,質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中空。
葉對生,葉片捲曲面皺縮,多破碎。
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
具有白色絨毛;質脆。
枝頂常有輪傘花序,黃棕色,花冠多數存在。
氣香,味辛涼。
以身干、無根、葉多、色綠、氣味濃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江蘇、浙江、江西。
【化學成分】新鮮葉含揮發油0.8~1%,干莖葉含1.3~2%。
油中主成分為薄荷醇,含量約77~78%,其次為薄荷酮,含量為8~12%,,還含乙酸薄荷酯、莰烯、檸檬烯、異薄荷酮、蒎烯、薄荷烯酮、樹脂及少量鞣質、迷迭香酸。
【葯理作用】薄荷醇局部應用可治頭痛、神經痛、瘙癢等。
應用於皮膚,首先有涼感,以後有輕微刺灼感。
此種涼感並非皮膚溫度降低,而系刺激神經末梢之冷覺感受器所引起。
薄荷醇、薄荷酮對離體兔腸有抑製作用,後者的作用較強。
用小鼠作試驗,對離體小腸,薄荷精油有解痙(抗乙醯膽鹼)作用;但對整體小鼠的小腸內容物之推進速度並無顯著影響,甚至有抑制傾向,故推測其健胃作用可能是由於其嗅、味感覺續發性引起的。
薄荷醇的酒精溶液有防腐作用。
它對呼吸道炎症有某些治療作用,可能是由於其促進了分泌而去除了附著於粘膜上的粘液所致。
薄荷酮之刺激性強於薄荷醇。
同屬植物歐薄荷中的總黃酮類具有利膽作用。
【炮製】揀凈雜質,除去殘根,先將葉抖下另放,然後將莖噴灑清水,潤透後切段,曬干,再與葉和勻。
【性味】辛,涼。
①《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性涼,辛。
②《醫林纂要》:辛,寒。
【歸經】入肺、肝經。
①《湯液本草》:手大陰、厥陰經葯。
②《綱目》:入手少、太陰,足厥陰。
③《本草新編》:入肺與包絡二經,亦能入肝、膽。
【功用主治】疏風,散熱,辟穢,解毒。
治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食滯氣脹,口瘡,牙痛,瘡疥,癮疹。
①《葯性論》:去憤氣,發毒汗,破血止痢,通利關節。
②《千金·食治》:卻腎氣,令人口氣香潔。
主辟邪毒,除勞弊。
③孫思邀:煎湯洗漆瘡。
④《唐本草》:主賊風,發汗。
(治)惡氣腹脹滿。
霍亂。
宿食不消,下氣。
⑤《食療本草》:杵汁服,去心臟風熱。
⑥《食性本草》:能引諸葯入營衛。
療陰陽毒、傷寒頭痛。
⑦《日華子本草》:治中風失音,吐痰。
除賊風。
療心腹脹。
下氣、消宿食及頭風等。
⑧《本草圖經》:治傷風、頭腦風,通關格,小兒風涎。
⑨《本草衍義》:小兒驚風,壯熱,須此引葯;治骨蒸勞熱,用其汁與眾葯為膏。
⑩李杲:主清利頭目。
⑾王好古:能搜肝氣。
又主肺盛有餘,肩背痛及風寒汗出。
⑿《滇南本草》:治一切傷寒頭疼,霍亂吐瀉,癰、疽、疥、癲諸瘡。
又:野薄荷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眩暈、發熱,去風痰,治傷風咳嗽、腦漏鼻流臭涕,退虛癆發熱。
⒀《綱目》:利咽喉、口齒諸病。
治瘰癧,瘡疥,風瘙癮疹。
⒁《本草述》:治中風,癲癇,傷燥熱郁。
⒂《醫林纂要》:愈牙痛,已熱嗽,解郁暑,止煩渴,止血痢,通小便。
⒃《本草再新》:消目翳。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不宜久煎),0.8~2錢;或入丸、散。
外用:搗汁或煎汁塗。
【宜忌】陰虛血燥,肝陽偏亢,表虛汗多者忌服。
①《葯性論》: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虛汗不止。
②《千金·食治》:動消渴病。
③《本經逢原》:多服久服,令人虛冷;陰虛發熱,咳嗽自汗者勿施。
④《本草從新》:辛香伐氣,多服損肺傷心,虛者遠之。
【選方】①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風熱:薄荷末煉蜜丸,如芡子大,每噙一丸。
白沙糖和之亦可。
(《簡便單方》) ②治眼弦赤爛:薄荷,以生薑汁浸一宿,曬干為末,每用一錢,沸湯泡洗。
(《明目經驗方》) ③治瘰癧結成顆塊,疼痛,穿潰,膿水不絕,不計遠近:薄荷一束如碗大(陰干),皂莢十挺(長一尺二寸不蛀者,去黑皮,塗醋,炙令焦黃)。
搗碎,以酒一斛,浸經三宿,取出曝干,更浸三宿,如此取酒盡為度,焙乾,搗羅為散,以燒飯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於食前,以黃芪湯下二十丸,小兒減半服之。
(《聖惠方》薄荷丸) ④治風氣瘙癢:大薄荷、蟬蛻等分為末,每溫酒調服一錢。
(《永類鈐方》) ⑤治血痢:薄荷葉煎湯單服。
(《普濟方》) ⑥治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
或以干者水煮,綿裹塞鼻。
(《本事方》) ⑦治蜂蠆螫傷:薄荷按貼之。
(孟詵《必效方》) ⑧治火寄生瘡如灸,火毒氣入內,兩股生瘡,汁水淋漓者:薄荷煎汁頻塗。
(《醫說》) ⑨治耳痛:鮮薄荷絞汁滴入。
(《閩東本草》)
【名家論述】①《綱目》:薄荷,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於消風散熱。
故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諸病,小兒驚熱,及瘰癧、瘡疥為要葯。
⑦《本草經疏》:薄荷,辛多於苦而無毒。
辛合肺,肺合皮毛,苦合心而從火化,主血脈,主熱,皆陽臟也。
賊風傷寒,其邪在表,故發汗則解。
風葯性升,又兼辛溫,故能散邪辟惡。
辛香通竅,故治腹脹滿、霍亂。
《食療》引為能去心家熱,故為小兒驚風、風熱家引經要葯。
辛香走散,以通關節,故逐賊風、發汗者,風從汗解也。
本非脾胃家葯,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難主下氣;勞乏屬虛,非散可解,三療俱非,明者當子別之。
又:病人新瘥勿服,以其發汗虛表氣也。
咳嗽若因肺虛寒客之而無熱症者勿服,以其當補而愈。
陰虛人發熱勿服,以出汗則愈竭其津液也。
腳氣類傷寒勿服,以其病主下而屬脾故也。
血虛頭痛,非同諸補血葯不可用。
小兒身熱由於傷食者不可用,小兒身熱因於疳積者不可用。
小兒痘瘡診得氣虛者,雖身熱初起,亦不可用。
③《葯品化義》:薄荷,味辛能散,性涼而清,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
取其性銳而輕清,善行頭面,用治失音,療口齒,清咽喉。
同川芎達巔頂,以導壅滯之熱。
取其氣香而利竅,善走肌表,用消浮腫,散肌熱,除背痛,引表葯入營衛以疏結滯之氣。
④《本草新編》:薄荷,不特善解風邪?尤善解憂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
薄荷入肝膽之經,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較柴胡更為輕清。
⑤《本草求真》:薄荷,氣味辛涼,功專入肝與肺。
故書載辛能發散,而於頭痛、頭風、發熱惡寒則宜,辛能通氣,而於心腹惡氣、痰結則治:涼能清熱,而於咽喉、口齒、眼、耳、癮疹、瘡疥、驚熱,骨蒸、衄血則妙。
是以古方逍遙,用此以為開郁散氣之具;小兒驚癇,用此以為宣風向導之能;腸風血痢,用此以為疏氣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過二、三分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
⑥《本經續疏》:吐下則脹滿應減,下氣則宿食應行,即不減不行,亦宜以寬中理氣消導順降為治,何取於薄荷?不知薄荷之涼,大有似乎豆蔻輩,原能寬中理氣,消導顧降者也。
特其芳烈外發,不似豆蔻輩內藏,所以重在散發,而治內不專耳。
設使惡氣宿食既已內擾,仍復托根於表,則非薄荷之內解其結,外劇其根,何以使表裡盡除耶。
⑦《醫學衷中參西錄》:薄荷味辛,氣清郁香竄,性平。
其力能內透筋骨,外達肌表,宣通臟腑,貫串經絡,服之能透發涼汗,為溫病宜汗解者之要葯。
若少用之,亦善調和內傷,治肝氣膽火郁結作痛,或肝風內動,忽然癇痙瘈瘲,頭疼、目疼,鼻淵、鼻塞,出疼、咽喉腫疼,肢體拘攣作疼,一切風火郁熱之疾,皆能治之。
痢疾初起挾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腸中之熱,則其痢易愈。
又善消毒菌,逐除惡氣,一切霍亂痧證,亦為要葯。
為其味辛而涼,又善表癮疹,愈皮膚瘙癢,為兒科常用之品。
溫病發汗用薄荷,猶傷寒發汗用麻黃也,按薄荷古原名苛,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葯。
《本經》、《別錄》皆未載之,至唐時始列於葯品,是以《傷寒論》諸方未有用薄荷者。
然細審《傷寒論》之方,確有方中當用薄荷,因當時猶未列入葯品,即當用薄荷之方,不得不轉用他葯者。
試取《傷寒》之方論之,如麻杏甘石湯中之麻黃,宜用薄荷代之。
蓋麻杏甘石湯,原治汗出而喘無大熱,既雲無大熱,其仍有熱可知,有熱而猶用麻黃者,取其瀉肺定喘也;然麻黃能瀉肺定喘,薄荷亦能瀉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氣之盛,又善搜肺風),用麻黃以熱治熱,何如用薄荷以涼治熱乎?又如凡有葛根諸湯中之葛根,亦可以薄荷代之;蓋葛根原所以發表陽明在經之熱,葛根之涼不如薄荷,而其發表之力又遠不如薄荷,則用葛根又何如薄荷乎?斯非背古訓也,古人當葯物未備之時,所制之方原有不能盡善盡美之處,無他,時勢限之也。
⑧《本草正義》:孫星衍輯刻《本草經》,徑謂薄荷蘇類,確乎可信。
《唐本草》謂為辛溫,亦以蘇類例之。
然冷冽之氣能散風熱,決非溫葯,故潔古直謂之辛涼。
其主治則《唐本》謂賊風傷寒、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又皆與紫蘇大略相近,惟辛而涼降,微與溫散者不同耳。
按外治風熱生瘡:煮汁和入消腫末葯敷之,涼入肌膚,立能止痛。
⑻ 薄荷為什麼讓人感覺特別清涼
在薄荷的莖和葉里,含有多量的揮發油------薄荷油,它的主要成分是薄荷醇和薄荷酮。薄荷油是淡黃綠色的油狀液體,馥郁芳香而清涼,薄荷的全身清涼香味就是從這而來的。吃薄荷會有清涼的感覺,這並不是皮膚降溫了,而是薄荷中所含的薄荷油對人體皮膚上的神經末梢有了刺激,產生了一種冷的感覺。
⑼ 為什麼薄荷有種涼涼的感覺啊拜託各位大神
①因為薄荷味的東西里含有薄荷油,薄荷油是一種揮發性較強的有機物,在它揮發時,帶走你口腔中的熱量就會感覺涼了. ②是因為薄荷中的I-薄荷醇(I-menthol)、1-薄荷酮(I-menthol)及薄荷 酯,刺激了舌頭上的負責涼快感的神經細胞,所以感到涼。 ③薄荷在溶解後可以使喉部的血管收縮,吃薄荷時會有少量薄荷溶解在唾液中,也會有一些冰涼的感覺,如果吃完後再喝水的話,因為水溶解了薄荷的分子,在那種情況下,我們就會感覺涼涼的,但如果到了肚子中,也沒有感覺了,如果不溶解也是沒有太大感覺的。
⑽ 薄荷為什麼能讓人感覺涼
薄荷 薄荷清涼的原因是在它的莖、葉里,含有一種具揮發性的薄荷油,而它的主要成分是薄荷腦,是一種芳香清涼劑
薄荷腦常溫下很容易揮發,而它揮發時需要吸收熱量,所以,皮膚或黏膜的溫度就下降了.這跟夏天在地上澆水的道理是一樣的,水汽化時也是要吸收熱量的,所以.夏天澆水後乘涼就很舒服.